南京汤山上峰的三居室古墓探访(上篇)--南京城市记忆【高松拍摄】
参考文章:
盗墓案引出上峰墓葬群考古勘探发掘,墓中拿出的铜镜还能照出人脸
江宁区汤山街道上峰社区张府仓村,这是一个很多南京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地名,这里与句容交界,独处一隅,丘陵起伏,到处种植着茶树、棉花树,村子里居民不
多,显得较为幽僻。这一年以来,这一远离城区的山地却显得比较热闹,先是一些身份不明的人,带着各种工具来这里挖坑“寻宝”。接着,来自南京城里的考古专
家进驻此地,进行勘探发掘,并且发现了多座东汉、六朝时期的古墓。
记者昨天在上峰看到,考古工作者对上峰古墓葬群的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发现的一座前后一线排列的三室墓,更是南京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
盗墓贼频频前来“光顾”
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对上峰社区张府仓村、周良村一带的考古发掘,源于这里发生的一起盗墓案。今年四月份,一个来自镇江句容的五人盗墓团伙在上峰被江宁警方抓获。被擒之时,他们正在忙着盗窃一个东汉末年的墓葬群。
据
盗墓团伙的头目交代,上峰这一带地下有很多古墓,在“摸金校尉”(指盗墓贼)圈子里也颇为知名,他们因此“慕名而来”。而此案告破以后,市博考古专家在这
一带也发现,此地的茶园、田里地上,密布着盗墓贼挖的深坑,也就是“盗洞”,盗洞里有不少碎瓷片、陶片和青砖残块,暗示着这一带地下的确有大量的古墓存
在。
附近当年可能有大型城镇
“为了抢救文物,我们随即展开了大规模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南京市博物馆的专家说。在不影响老百姓田地的前提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他们已经发现,上峰社区张府仓村、周良村果然是一个“古墓富矿”区,其年代横跨东汉至六朝晚期。
“其实,不仅仅是上峰,从句容方向过来,到土桥、上峰这一线的小山岗上,地下的墓葬密集分布!”考古专家因此推测,在东汉至六朝晚期,这附近存在过大型城镇、社区或者军事部队驻地。“究竟是什么城镇,还需要研究南京行政区划方面演变的史料!”
记者查阅《南京建置志》后发现,东汉至六朝时期,此墓葬群所在地的行政区划,接近于当时的胡孰县(湖熟县),而南京地方文化学者薛冰先生则认为,上峰、土桥等地的墓葬群可能与秦代就有的古县句容县有关。
“可惜的是,这里大部分古墓都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了,不过,盗墓贼没有拿走的陪葬明器还有不少,等待我们去发掘!”考古专家告诉记者。
这种形制的古墓南京还没有过
考古勘探工作展开以后,在周良村西南处,考古专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单线排列的三室砖室墓,“前室、中室、后室呈一线排列的古墓葬,在南京考古史上,还是首次发现!”
记
者在现场看到,这一墓葬为南北朝向,已经露出地面的,是三个坟包形状的墓室顶部,墓顶为“四边券进穹窿顶”,可惜的是,左右两个墓室顶部因为被打了盗洞,
已经坍塌,中间一个稍微完好,但南北两面也是朝内凹陷。此墓长约10多米,宽3米多,由于清理工作尚未完全结束,无法看清它的全貌,但10多米的长度,能
够证明它是一座比较少见的大规模、高规格墓葬。
“最少见的,是它前
室、中室、后室呈一线排列的形制!”专家告诉记者,这种“前后排列的三室墓”在北方中原地区比较常见,但在南京地区,此前还是一个空白!“这无疑说明了该
墓的墓主身份非同小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住上这‘三居室’的!”专家告诉记者,明清时期也出现过一些“三墓室前后排列”的古墓,其墓主都是身份极为显赫的贵
族甚至皇族,“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就是分为前、中、后三个‘房间’的!”
记者还看到,该墓的墓砖皆为青砖,砖上分布着菱形纹、三角形纹、回形纹等几何纹样,有的还有“大吉”一类的吉祥铭文。专家说,部分墓砖上可能还有能印证墓主身份的铭文,但由于该墓被打了盗洞,不少墓砖被损坏,还需要进一步清理和寻找。
根据墓室结构和形制,考古专家目前将这一高规格的大墓的年代定为东汉至孙吴时期,“究竟墓中埋着什么‘牛人’,又为何采用这种在南京极为罕见的墓室结构,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才能解释!”
铜镜透露墓主可能是女性
在“三室墓”正东约三百多米处,考古专家还勘探到了三座较为简易的古代墓葬,并进行了清理发掘。记者看到,这三座古墓从南至北排列,中间的一座较大,
“这三个墓,两个是土坑墓,一个是形似窑洞的土洞墓,其中有两个已经发现了盗洞,证明已被盗过!”现场考古专家告诉记者,他们从这三个古墓中发现了铜镜、
陶器、“大泉五十”铜钱。中间那座古墓里,棺椁残骸还清晰可辨,但死者的尸骨早已经荡然无存。
采访的同时,记者还看到了在编号为“M3”的古墓中发现的一枚铜镜。此铜镜小巧精致,保存极为完好,亮丽如新,背面中间为圆钮,四周密布花纹,花纹中夹杂着八个字:“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专家将此铜镜称为“日光镜”,“这可能是墓主生前化妆时用的镜子,由此可见,古墓主人可能是一位女性!”记者拿过来看了看,虽然在地下埋藏了漫长的岁月,但这个小小的镜子,毫无氧化锈蚀,竟然还是能够模模糊糊地照出人的影子来。
专家告诉记者,这三个古墓虽然形制简陋,但根据其形制特点和出土文物分析,它们应该是东汉墓葬,“墓主不会是平民百姓,但也应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到记者发稿时至,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对江宁上峰地区古墓葬群的发掘工作还在继续,究竟这些古墓里埋藏着多少秘密,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本报记者
于峰)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 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