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惜字宝库--党家村【韩城记忆】之9(高松拍摄)陕西系

(2011-12-08 13:16:24)
标签:

陕西省

韩城记忆

党家村

惜字宝库

高松拍摄

城市记录

老街巷

口述历史

旅游

分类: 北方记忆
惜字宝库--党家村【韩城记忆】之9(高松拍摄)陕西系
惜字宝库--党家村【韩城记忆】之9(高松拍摄)陕西系

惜字宝库--党家村【韩城记忆】之9(高松拍摄)陕西系

惜字宝库--党家村【韩城记忆】之9(高松拍摄)陕西系

惜字宝库--党家村【韩城记忆】之9(高松拍摄)陕西系

惜字宝库--党家村【韩城记忆】之9(高松拍摄)陕西系

惜字宝库--党家村【韩城记忆】之9(高松拍摄)陕西系

惜字宝库--党家村【韩城记忆】之9(高松拍摄)陕西系

惜字宝库--党家村【韩城记忆】之9(高松拍摄)陕西系

惜字宝库--党家村【韩城记忆】之9(高松拍摄)陕西系


这次陕西的记忆一角还是要感谢电影《上海女人在西北》给我与高山流水的探寻历史机会!
不多说了,下面的一段日子一起走走陕西韩城市吧!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 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引文与中国记忆网江苏版“杨柳青青”好友的帖子如下!
古建筑里的“惜字宝库”
   
 
    即使因岁月侵蚀日久破损毁弃不用,这些字纸,也要在专门的场所举行专门的仪式后,才能统一销毁 
 
    苏州一些古建筑里存有的“惜字宝库”,就是这样的专门场所,从中也可看出前人对文字和知识的敬畏 
 
    我国独有文化传统:敬文惜字 
 
    已故的费孝通先生在世时经常提到“敬惜字纸”。他说童年时看到过祖母把每一张有字的纸都要拾起来,聚在炉子里焚烧,并教育他说要“敬惜字纸”。虽然自己也 曾经取笑老祖母迷信。但当自己长到了老祖母的年纪,才明白“敬惜字纸”的文化意义。因为,纸上写了字,就成了一件能为众人带来祸福的东西,不应轻视。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也讲到:“因为文字是特权者的东西,所以就有了尊严性,并且有了神秘性。中国的字,到现在还很尊严,我们在墙壁上就常看见挂着‘敬惜字纸’的篓子。”在这里,鲁迅说的就是这个相沿既久,流传甚广的敬惜字纸习俗。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里,教育不普及,读书对劳动者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面对白纸上的黑字,他们只能无奈地揶揄自己是“睁眼瞎”,于是对那些能识文断字的读书人以及他们的文字,都很敬仰。 
 
    出于对文字的敬畏,封建社会有了许多的禁忌。手不干净不能触摸亵渎书本,写过字、印过字的纸不可随意丢弃地上,以免不小心遭到践踏,更不能拿去“揩屁股”。民间传说有字的纸张不能垫坐屁股底下,否则屁股会长疮,而用印了字的纸拭秽更要遭到报应。 
 
    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写有文字的废纸不能乱丢,总要先积存在纸篓里,然后再慎重地拿到一定场所进行焚化。 
 
    在过去,文昌阁和佛寺道观一般都会在院墙上建造焚化字纸的专用炉洞,上书“惜字宝库”四个字。有的读书人在自己家的院墙旁边也开设“惜字宝库”,甚至捐款建立“惜字宝库”,供人焚化字纸。 
 
    在古建筑中仔细观察,会发现“惜字宝库”的洞房通常暗存在院墙的墙体内部。 
 
    民间自发勉励:爱惜字纸 
 
    敬崇文字,在清朝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大清律例》中有明文规定,拟订了违反法律后果,“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 
 
    1873年3月14日上海《申报》刊载消息说:“一女子用字纸拭秽,扔入便桶,遭雷击倒。”同年12月3日两江总督李宗羲通令各纸坊铺:“不准于草纸等项纸边加盖字号戳记,更不许将废书旧账改造还魂纸,以免秽亵”。 
 
    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妇人孺子也多养成敬惜字纸习惯,有的虽是文盲,也以敬惜字纸为善事,认为可以庇荫子孙读书上进,若任意践踏字纸,实属缺德,也对子孙后代不利。 
 
 
 
    而民间每到农历二月初三“文帝生日”时,文人士子必集会于文昌阁敬祀神明,是谓“文昌会”。 
 
    文昌会是由敬奉祭奠文昌帝而形成的固定民间组织。文昌会通常会进行一些关于敬惜字纸的宣传,如广为散发、大量刊送《文昌帝惜字例》、《文帝惜字文》《惜字 征验录》等善书,这些书都是一些讲述报应、劝人惜字的文章。善书的卷末,还会列有出资印送此书的人的姓名和印送的数目。 
 
    清朝第六十九位状元(嘉庆十三年壬辰科)苏州人吴信中,就曾于嘉庆三年刻《文帝惜字文》,规劝世人爱惜文字,共刊印一千本,分赠与人。书中举例讲了这样一 个故事:宋孝宗朝宰相赵雄,本来痴呆不通文墨,老师出题练习做对子,“一双征雁向南飞”,他对“两只烧鹅朝北走”;“门前绿水流将去”,他对“屋里青山跳 出来”。就是这样一个愚钝之人,因为“有一着最妙之事,是敬重字纸”,于是“九天开化文昌帝君”便认为他阴功浩大,下降佑助,使他一路“连蒙带撞”,考了 个“同进士出身”,并一直做到宰相。 
 
    当时社会上勉励人们爱惜字纸的善书非常多,是免费供人取看的。如《惜字新编》中有《文昌帝君惜字真诠十二则》,每则都附有正反两个事例,劝文人下笔时,不要伤害别人。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惜字律》、《惜字征验录》、《文昌惜字功过律》等种种文本。 
 
民间组织“文昌会”还开设各种名目的“孤老堂”,收养一些贫苦老人。平日里,那些老人自愿沿街收集字纸,然后送到字库焚化。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苏州的街头巷尾,还能够看到一些身背竹篓,手拿火钳捡拾字纸的老人,他们后背的衣杉上,贴着用白纸黑字写成的“敬惜字纸”四个大 字。他们中很多人并不识字,利用空闲时间来捡字纸,是希望来生能识字读书,成为人人敬重的读书人。为了求得来生识字,甘愿不辞辛劳,终日逡巡于大街小巷拾 捡字纸,有的在捡起字纸时,还要在头上打个转圈表示恭敬,再放进篓里,然后送到字纸炉焚烧,那种虔诚与敬神无异。也有的是因为患了眼疾,视力衰退,无法读 书,于是以捡拾字纸许下心愿,以企恢复光明。 
 
    商家敬惜字纸:推出图标 
 
    听苏州老辈人讲,百多年前,苏州娄门桥东南堍有一“汪宏顺”的烟纸店,专卖苏州的糖果茶食。老板见苏州其他各店都用印有自家商号的包装纸包裹商品出售,人 买后,字纸撕裂随手抛弃,老板自知罪过,便改用“帆船”押花为记。这样,买东西之人,只需认汪家的花样。此后,该商号又往南方城市开设绸布店、杂货店,包 装纸上都只印花样,不用字号。这家烟纸店敬惜字纸数十年,后来到处驰名获利,没几年就大富。 
 
    其实,“汪宏顺”烟纸店地处的娄门,自古以来就是蠡口、陆墓地区织户的集散之地,周边沺泾、相城的农民开船进城亦都在此处靠岸,这些劳苦大众多不识字,凭 “花样”记认商号,也是很合适他们的方法。“花样”也就是商店的招牌图案,用作标志包装出售的商品,直观醒目,现在在商业活动中是通行的作法。这种商家标 记,是研究古代商业史有意义的资料,与“敬惜字纸”也有关系。 
 
 
    曾经遍布古城:“惜字宝库” 
 
    二十多年前,在苏州的寺庙道观、大街小巷的院墙上面,我们还仍旧可以经常看到“惜字宝库”。苏州人也会把用过的废字纸投入进去,半载一年之间总有人去点火焚烧。 
 
    每年文帝生日时,亦会有人在“惜字宝库”洞口贴上对联,大致有“敬惜字纸功德无量”、或者是“毋弃六书片纸,只因一字千金”、“一炉纸化氤氲气,万古人存爱护心”。 
 
过去,很多闹市周边都有“惜字宝库”,譬如在今苏州大学老“中文楼”北面、甲辰巷市桥头“麻子潭”北岸,原东禅寺围墙遗迹上,就有一个建造年代不明的“惜字宝库”;濂溪坊“金松岑故居”附近,也有一个形制比较大的“惜字宝库”;宫巷南头“松鹤板场”,也有一个。 
 
    笔者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在太湖西山的元山镇看到一个非常精致的“惜字宝库”,它整体用一块太湖石仿宫殿楼宇雕凿而成,当街置放。“宝库”分上下两层, 底部雕莲花宝座,库顶为屋檐式,檐角高挑,风铎叮当,古色古香。上部窗棂透雕,以散烟气。下面是纸库,炉里纸灰厚厚。侧面张贴用红纸书写的“惜字当从敬字 生,敬心不笃惜难成;可知因敬方成惜,岂是寻常爱惜情”之告示。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对于文字纸张的爱惜程度,也许是我们这些现代人所无法理解的。 
 
                                                                摘自(姑苏晚报) ■ 撰文 许宗祺


[扬州记忆]系列之69:惜字纸库(南京记忆:高松拍摄)

2009-08-14 13:53

惜字纸库 歇凶立心

2009-06-09 18:22

天童寺保留的“敬惜字纸”习俗--浙江系[宁波记忆]之26(高松拍摄)

2011-10-16 09:15

【南京记忆】敬惜字纸印版--品味老物件系列4

2009-11-09 14:30

【高邮记忆】炼阳巷口救火会--系列27(高松拍摄)

2010-10-13 18:05

【泰州记忆】系列之18:敬惜字纸<南京记忆:高松拍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