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高山流水文献馆
高山流水文献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0,851
  • 关注人气:33,0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宝石背后的秘密《现代快报》2010年10月11日

(2010-10-12 19:27:51)
标签:

老街巷高松

城市考古

元宝石秘密

现代快报

发现周刊

染布

老行当

杂谈

分类: 媒体报道
元宝石背后的秘密《现代快报》2010年10月11日
元宝石背后的秘密《现代快报》2010年10月11日

“一块‘元宝’你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吗?”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发起人高松日前在网上晒的这个帖子,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好奇。其实,这个元宝只是一块 长得像元宝的石头,两头翘中间凹,细心的市民发现,这种“元宝石”在南京也并不是很难见到,中山门的南京博物馆里就有三块,与铁炮相邻,但它们是干什么用 的,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应该是文物吧!”这是大多数市民的聪明回答,那么被认为文物的这些元宝石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

散落南京的神秘元宝石

元宝石,实际上是高松“发现”的一个系列,从去年的6月份到今年的9月份,他曾分几期以图片的形式,在网上披露了逐渐被城市“遗忘”的这种元宝形石头。

从图片上看,这些石头确实长得非常像元宝,记者才看第一眼就感觉非常讶异,这些元宝石是天生形成,还是能工巧匠有意为之?仔细揣测也找不到任何答 案,只因为它们的“随便”,有的倚着墙角倒着放,有的干脆放在院子里晒鞋用,有的则一半埋在土里仅露出“元宝”的一个角……“我在南京地区一共找到好几 块,六合竹镇一块、浦口左所大街两块、中山门博物馆三块、江宁方山还有两块,我收藏一块!”高松的这个“发现”让很多市民开始关注这种奇怪的石头。

于是,对于“元宝石”干吗用的,也就有了N种答案。有人称,这是放在井边吊井水时“磨”绳子用的;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以前用来拴东西用的;还有人 称,其实就是放院子里晒物件用的;更有人言之凿凿地表示,在景点看到过,是摆放在家宅照壁前的供台……最有趣的是一位市民很老实地说:“每次去南博,我都 让我儿子躺上面,感觉像小孩子的休息床!……呵呵,没想到,它的名字叫‘元宝石’,长见识了!”

沈阳“元宝石”是乾隆所赐哑铃

不仅南京开始关注“元宝石”,沈阳去年就传出乾隆御赐元宝石“丢”了的消息,而今年9月份,苏州一块“元宝石”也不翼而飞……这一切更让元宝石显得神秘莫测。

沈阳的元宝石,背后还藏着一段有趣的民间故事。《沈阳回民志》中记载:乾隆年间,皇帝东巡盛京祭祖谒陵,听闻当地有一个姓傅的、人称“关东傅”的人 力大无穷,便召其试拉无人能拉开的大铁背弓,并承诺如果他能拉开铁弓,必有重赏。但当“关东傅”拉开铁弓之后,皇帝却没有兑现诺言,毫厘未赏。一年后,边 疆战事告急,乾隆欲召“关东傅”领兵平乱,“关东傅”心中不愿。乾隆大怒,想要砍他的头,但念及上次的失信,顿感自己理亏,便赏他御笔亲题的“紫电青霜” 匾额一块,悬挂其府门上,以及元宝形守门石两块。

就是这两块乾隆所赐的元宝石,去年突然传出消息说是丢了,这让沈阳宝石社区的居民们心急不已,迅速发出寻找“元宝石”的呼唤。一查之下人们才发现, 原来这两块元宝石并没有丢,而是被傅家后人保存了起来。“‘关东傅’是我们傅家的祖先,当年祖先蒙受皇恩,遂当皇帝再次召其领兵出征时高兴而去,‘元宝 石’则一直放置于傅宅角门之处。现在元宝石回到傅家人手上,放心吧!”傅家后人还透露,“听老辈人讲,因为祖宗中过‘武进士’,这两块石头是乾隆赐给祖先 练功用的,类似于现在人锻炼身体时举的哑铃!”

而今年,苏州石路三乐湾拆迁,在一片瓦砾废墟中,有市民也发现了一块长约1米、形似元宝的青石。可蹊跷的是,就在三乐湾地区拆迁指挥办的工作人员准备将石头运出去保管时,这块重约1吨的“元宝石”居然不翼而飞了。

老城南踹布坊的最新发现

元宝石难道真就是过去的哑铃?有懂行的人建议记者,不妨去老城南的踹布坊找找,也许会有所发现。

想在城南的小巷中找寻这样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巷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记者在绒庄街和评事街之间足足转悠了10分钟,最后才在走马巷西段找到了一条仅容两人并肩通过的小巷。路牌告诉我们,这里就是踹布坊了。

如今的踹布坊已拆得七零八落的。在踹布坊28号门口,听说记者是来找元宝石的,热心居民围拢过来,60多岁的王幼璋告诉记者:“小时候,这里有很多 的元宝石,在20号、21号那条小巷子里就有三块,现在因为拆迁,都没有了,但是那边好像还有一块。”他带着记者来到一栋平房前,屋檐下果然还残留着一 块,但元宝的角已经掉了。

为什么踹布坊这条小小巷子里,以前就有众多的元宝石?难道说它们和踹布坊之间有着什么特殊联系?


原来元宝石是古代的天然熨斗

听说记者在寻找元宝石,南京云锦大师金文笑了,说在过去老城南随处可见元宝石,他在学徒的时候就看到过,还曾经收集了一个放到南京云锦研究所。

金文告诉记者:“元宝石的功能,其实和今天的熨斗很相似,以前云锦织成后有一道工序,就是在元宝石上走一遭后,就会变得平整、有光泽。”而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也直言:“元宝石还有个通俗的名字,踹布石,染坊用得比较多,除了使布平整外,还有一个就是提高棉布的着色 力,通过挤压让色素渗透到棉纤维里。”

“时光倒退百年,老城南一片机杼声。东、西锦绣坊就坐落在这里,每天天不亮,云锦工人就开始忙织布了,而绒庄街,是当年绒缎的集中地。云锦工人们把云锦织成布匹后,在踹布坊进行后期加工处理,然后又在晒布厂晾晒。”金文说。

那么,“踹布”这种手艺究竟是怎么操作的?踹布坊的老人们向记者介绍了半天,也没有让记者弄明白,大概过程就是“手抓着高高吊起的木杠,脚踩元宝石,用力踹压布,使布变得更紧薄而有光泽……”

它还曾是印染店“炫富”招牌

南京云锦已经有了1500多年的历史,那元宝石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金文摇摇头,说,元宝石在古代也算是一项发明了,因为有了它,云锦变得平滑,更有光泽了;但是,云锦工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它的,那就不清楚了。

关于元宝石,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较早有文字记载的时间为600多年前。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上记载:“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每块佳者值十余金),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芜湖巨店首尚佳石。”

短短几句,宋应星不仅介绍了元宝石在明代的用途,还说明了该如何选取,以及当时的行情等。他说,用元宝石碾布,织物就像人的肌肤一样,变得很紧致, 柔光滑亮的。元宝石的选材大有讲究, “江北性冷质腻”的石材是首选,而且价格也比较高,贵的每块要“十余金”。为啥要用“性冷”“质腻”的呢?那是因为织物在元宝石上来回摩擦,而且碾压作业 的时间很长,容易摩擦产生静电发热而损坏织物;但由于石材的质地很好,不会“发烧”,就不用担心它摩擦生热对织物带来的破坏了。

600多年前,元宝石很流行,甚至成一些印染店“炫富”的招牌。所以,在明朝,要想知道哪家印染店的规模大,看看他们的元宝石就知道了。“当时在芜 湖,规模大的印染店都非常喜欢材质好的元宝石,不惜重金购买,并以此来炫耀自己的实力和招揽生意。”徐艺乙称,以前,元宝石并不稀奇,只要有染坊在,就有 元宝石。

云锦工艺改革令它退出舞台

元宝石确实“长”得各不相同,与在踹布坊看到的完全不同的则是南博里面保存完好的三块:紧邻铁炮,分散地躺在草丛中,纹理非常清晰,一块的石面上还刻有祥云图案。记者试着搬了一下,纹丝不动。

金文说,元宝石很沉,要几个壮汉才抬得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是元宝形石片,下部分则是长方形的垫石,也叫“承石”,又叫砑光底座、染垫,中心纵向呈浅凹状,与上爿元宝形石底部横向的圆弧相吻。

古代的云锦如何砑光呢?“先把云锦卷成一个大卷子,放在凹形的承石上,再把元宝石压在布轴上。踹匠站在两个尖端上,双手扶住两边木杠,双脚不断晃动 踩石,从前往后一点点碾压布轴,使布面平整光亮。蹬踩石不仅需要绝好的体力,还需要充分的技术,要求速度快,平稳度高,这样踩出来的布质紧薄而有光。”金 文告诉记者,踹匠往往都是壮汉,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一年到头脚都踩在方寸之间,即使是冬天,踹匠也是赤脚操作,非常辛苦。踹匠在过去都是生活在社会最 底层的人,康熙年间,苏州踹匠因“年荒米贵”难以糊口,还罢工反抗。

那么,这么重要的工具是何时消失的呢?金文透露,从他开始学徒织造云锦开始,元宝石就已经不用了,“上世纪50年代,由于云锦织造行业的颓败,元宝石就逐渐退出舞台了。”

至于为啥会退出?金文说,这是因为云锦工艺改革了。过去是手工缫丝,织造的时候用的是竹扣。“这个竹扣就像一把梳子,控制织造过程中的每一缕丝线, 包括丝线的根数、疏密等。扣本身容易变形,造成丝线之间的缝隙大小不一。”金文说,由于竹扣的原因,古时候织出来的云锦往往容易疏密不一,不够平整,所 以,要拿到元宝石上去“熨”一下,变得漂亮。后来,这种竹扣在上世纪50年代遭到淘汰,被不锈钢扣替代,而缫丝也变成机器缫丝,织造出来的云锦不用碾就已 经相当柔滑了,所以,在元宝石上碾踩这道工序也被省略了。当然,元宝石也成了一道风景,成了老云锦艺人们的回忆。

不过,徐艺乙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仍能见到这种工艺。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毛丽萍

本版摄影 快报记者 顾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