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那道被南京人遗忘的城墙--南京外郭城报道1

标签:
金陵晚报南京人遗忘的城墙城市考古高松拍摄古城研究明城墙文化 |
分类: 媒体报道 |
《金陵晚报》寻找那道被南京人遗忘的城墙2010年7月28日10/c叠老南京

南京民间素来对城门有“内十三,外十八”之说,“内十三”,指的是明城墙上十三座明代初年
开的城门,而“外十八”指的又是哪十八座城门呢?
“外十八”,其实指的是现在的南京人已不熟悉的十八座外郭城门。史载,朱元璋在南京明
城墙竣工以后,又下旨在南京城墙以外建了一道外郭城墙,“外十八”, 就是外郭城墙上的门。
近日据报道,南京市规划局对“秦淮新河—土城头百里风光带—明外郭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征询
公众意见,并考虑在2014年青奥会之前复 建一些外郭城门。
外郭城门如今已经全部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地名。从本期开始,“老南京”版将在
城墙研究专家和热心网友的帮助下,去追寻那十八座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外郭城门的具体方位。
外郭城门也很宏伟
“宫城、皇城、内郭城、外郭城是中国古都格局的最高形制!”南京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对
记者说。杨国庆说,西安、洛阳等古都均设有外郭城,但到现在已经几乎 没有踪迹了。南京也
是如此,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下令在南京四周,利用黄土丘陵,修建了一道外郭城。
外郭城依山就势,跨水越河,其墙体以土墙为主,城门以及一些重要的地段则使用明城砖。
外郭城的长度,明代初年的人测量为“124里2分5厘”,另外,还有 130余里、160里、180里等
多种说法,但明代官方号称为“180里”,其中用砖筑造的部分大概为四十里。到1391年,外郭
城完工时,外郭城内的南 京面积达到300多平方公里。
从现存外郭城的遗迹判断,外郭城的土墙高度大概在8—10米左右,城墙上则宽6-8米,城下
有过水涵洞。有目睹过外郭城门的老人回忆,外郭城门有两层楼那么高,比很多内郭城上的城门
(即“内十三”)都要高。
留存至今、比较可靠的南京外郭城门的老照片目前只有一张,就是拍摄于1929年的观音门的
旧影。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出,观音门以及附近的墙体系用城砖修建 而成,门洞宽阔而高大,以
城门洞里的板凳为参照物,可以判断观音门的高度至少超过四米。城门两边贴着告示,可以推断
出平日里进出此门的人很多。
16个,还是18个?
杨国庆告诉记者,“外十八”,南京外郭城门,自西北临江顺时针方向分别是:外金川门、
上元门、佛宁门、观音门、姚坊门、仙鹤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上坊(方)门、夹岗门、
双桥门、凤台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驯象门、江东门、栅栏门(石城门)。
这十八个城门洞如今一个都没有留下,但地名大部分还保留着。“外十八”中,如今的南京人
熟悉的有:观音门、姚坊门(现在讹称为“尧化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江东门、双桥门
等,而佛宁门、驯象门、栅栏门等名称,绝大部分南京人几乎闻所未闻。
其实,关于外城门的数量也是存在争议的。杨国庆告诉记者,洪武、永乐年间的资料表明,
南京外郭城门的数目是15个或16个,而万历年间记录下来的外郭城门则是18个,现在公认的说法就
是18个。
军事防御作用显著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建造外郭城呢?参照历代古都“四重门”形制是一个原因,而另外一个
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加强南京的军事防守力量。《南京明清建筑》上讲 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朱元璋在建好南京内郭城城墙后,率领众皇子和大臣登上紫金山观察城墙形势,众人都称赞城墙修
得雄伟,只有四皇子朱棣说:“紫金山 上架大炮,跑跑对准紫禁城”,意思是说紫金山是制高点,
在山上架炮打皇宫,城墙起不了防御的作用。此事之后,朱元璋便下令,在内郭城之外再修一道外
郭城, 将紫金山、幕府山、雨花台等制高点都包括进去,使得将来进攻南京的敌人无险可凭。
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却凸显了南京内郭城墙在军事防御上的缺陷,亟待外郭城来弥补。明代
初年,南京内郭城墙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皇家建筑,如明孝陵、天坛 等,修建外郭城墙,能够保
护这些重要设施。杨国庆告诉记者,有明一代,历代统治者对南京外郭城门非常重视,各城门都有驻
军,永乐年间设管理外郭城门的官 员,名曰“城门郎”,六品官职。而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南京
外郭城门的确在军事防御上发挥过一定作用。
最后的城门1953年消失
杨国庆认为,外郭城基本上是连在一起的,有些地方以山势为城,有的地方则平地起土墙。在明
代初年以后漫长的岁月,外郭城是南京城外一道令人瞩目的景观。
外郭城的衰败以至于消失,是清代以后的事情。清取代了明,新的统治者不会再重视前代皇帝的
这个杰作,对外郭城疏于管理,很少修葺,本为土墙的外郭城墙逐渐 倒塌。《同治上江县志》记载:
“今则外郭俱夷为平陆。道光中,尚存城阙形式,其垣惟余高阜,俗犹呼为土城头焉。”可见,到了清
末,南京外郭城墙就已经基本 为平地了。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曾经利用外郭土城修筑公路,这是对南京外郭城的一次致命打击。
至今,自双龙街到观音门的一段就是当年的公路路基,全长30公里,其实就是外郭城遗址。朱偰先生
在《金陵古迹图考》中记述,上世纪三十年代,
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尚存的外郭城门为观音门、高桥门、沧波门等,抗战期间,因为难民取砖
建房,沧波门被拆毁。1949年,因为燕子矶通公交车,观音门被拆毁。1953年,最后一座南京外郭城
门——高桥门因为年久失修倒塌,被市政部门全部拆毁。
至此,曾经的“外十八”彻底消失,其踪迹难以追寻。
随着新的城市规划的出台,寻找南京外郭城门的具体地址,已经成为南京历史考古工作者和文物
爱好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近半年以来,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 者和西祠“南京城市民间纪录团”
的网友们,一直在以各自的方式寻找“外十八“,并且取得了重要的发现。“老南京”版将陆续刊载
文章,带您重回历史现场,找 到“外十八”的所在地。
本报记者
于峰
寻找外郭十八门之一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 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南京民间素来对城门有“内十三,外十八”之说,“内十三”,指的是明城墙上十三座明代初年
开的城门,而“外十八”指的又是哪十八座城门呢?
城墙竣工以后,又下旨在南京城墙以外建了一道外郭城墙,“外十八”, 就是外郭城墙上的门。
近日据报道,南京市规划局对“秦淮新河—土城头百里风光带—明外郭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征询
公众意见,并考虑在2014年青奥会之前复 建一些外郭城门。
城墙研究专家和热心网友的帮助下,去追寻那十八座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外郭城门的具体方位。
记者说。杨国庆说,西安、洛阳等古都均设有外郭城,但到现在已经几乎 没有踪迹了。南京也
是如此,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下令在南京四周,利用黄土丘陵,修建了一道外郭城。
外郭城的长度,明代初年的人测量为“124里2分5厘”,另外,还有 130余里、160里、180里等
多种说法,但明代官方号称为“180里”,其中用砖筑造的部分大概为四十里。到1391年,外郭
城完工时,外郭城内的南 京面积达到300多平方公里。
有过水涵洞。有目睹过外郭城门的老人回忆,外郭城门有两层楼那么高,比很多内郭城上的城门
(即“内十三”)都要高。
旧影。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出,观音门以及附近的墙体系用城砖修建 而成,门洞宽阔而高大,以
城门洞里的板凳为参照物,可以判断观音门的高度至少超过四米。城门两边贴着告示,可以推断
出平日里进出此门的人很多。
上元门、佛宁门、观音门、姚坊门、仙鹤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上坊(方)门、夹岗门、
双桥门、凤台门、大安德门、小安德门、驯象门、江东门、栅栏门(石城门)。
熟悉的有:观音门、姚坊门(现在讹称为“尧化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江东门、双桥门
等,而佛宁门、驯象门、栅栏门等名称,绝大部分南京人几乎闻所未闻。
南京外郭城门的数目是15个或16个,而万历年间记录下来的外郭城门则是18个,现在公认的说法就
是18个。
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加强南京的军事防守力量。《南京明清建筑》上讲 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朱元璋在建好南京内郭城城墙后,率领众皇子和大臣登上紫金山观察城墙形势,众人都称赞城墙修
得雄伟,只有四皇子朱棣说:“紫金山 上架大炮,跑跑对准紫禁城”,意思是说紫金山是制高点,
在山上架炮打皇宫,城墙起不了防御的作用。此事之后,朱元璋便下令,在内郭城之外再修一道外
郭城, 将紫金山、幕府山、雨花台等制高点都包括进去,使得将来进攻南京的敌人无险可凭。
初年,南京内郭城墙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皇家建筑,如明孝陵、天坛 等,修建外郭城墙,能够保
护这些重要设施。杨国庆告诉记者,有明一代,历代统治者对南京外郭城门非常重视,各城门都有驻
军,永乐年间设管理外郭城门的官 员,名曰“城门郎”,六品官职。而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南京
外郭城门的确在军事防御上发挥过一定作用。
代初年以后漫长的岁月,外郭城是南京城外一道令人瞩目的景观。
这个杰作,对外郭城疏于管理,很少修葺,本为土墙的外郭城墙逐渐 倒塌。《同治上江县志》记载:
“今则外郭俱夷为平陆。道光中,尚存城阙形式,其垣惟余高阜,俗犹呼为土城头焉。”可见,到了清
末,南京外郭城墙就已经基本 为平地了。
至今,自双龙街到观音门的一段就是当年的公路路基,全长30公里,其实就是外郭城遗址。朱偰先生
在《金陵古迹图考》中记述,上世纪三十年代,
建房,沧波门被拆毁。1949年,因为燕子矶通公交车,观音门被拆毁。1953年,最后一座南京外郭城
门——高桥门因为年久失修倒塌,被市政部门全部拆毁。
爱好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近半年以来,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 者和西祠“南京城市民间纪录团”
的网友们,一直在以各自的方式寻找“外十八“,并且取得了重要的发现。“老南京”版将陆续刊载
文章,带您重回历史现场,找 到“外十八”的所在地。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 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