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孤凄埂遗址》--全景接片(高松拍摄)

标签:
高松拍摄古城研究城市考古孤凄埂遗址明城墙玄武湖明朝太平门杂谈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再访《孤凄埂遗址》--全景接片(高松拍摄)
19号有时间,就电话北山一起去看看这将要消失的历史,再记录一下待后世考!
相关的资料看下面链接!










我们身边流过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解读: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 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城市考古】<
金陵晩报>玄武湖畔 惊现明代刑场遗迹(2010年7月15日A叠8版考古新闻)
西祠网友“北山隐士”居住在锁金村,这段时间,他家对面的情侣园的一部分成为了工地,正在为了玄武湖
东扩工程进行施工。前几天,“北山隐士”在工地上闲 逛,发现了大量古代陶器的碎片,他甚至还挖到一枚
宋代的铜钱,发现了一个至少为南宋时的水瓶。
“我推断,这里是明代处决犯人的‘孤凄埂’所在地,是明代南京杀人最多的刑场!”“北山隐士”对
记者说。
现场发现了北宋铜钱
昨天上午,在“北山隐士”的带领下,记者前去寻找“孤凄埂”。走进情侣园,可以看到,工地位于公
园南半部分。很明显,这块地已经荒了很久,很少有人来,草 长得很高,由于前几天刚刚下过雨,地面泥泞
不堪,踏上去,一步一个泥坑。
没走一会,一道高五六米,绵延数十米的土埂就出现在记者面前,“这就是‘孤凄埂’!”“北山隐士”
说。埂上长满了野草,甚至还有一些不知道什么人种的瓜果 蔬菜。
“北山隐士”告诉记者,这里本来有一些民房菜地,后来因为拆迁,这道埂子才显露出来。更关键的是,
最近工地上的挖土机取土,竟然从土埂附近的土里挖出来很 多破碎的陶罐陶瓶,“北山隐士”甚至在这里捡
到了三枚锈蚀得非常厉害的铜钱,一枚写着“政和通宝”、另外两枚写着“乾隆通宝”。
“政和通宝”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公元1117年)铸造的钱币,这似乎暗示着,土埂在历史
上起过不同寻常的作用,“泥土下面,或许有着一 处历史遗迹!”“北山隐士”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土埂子四周的泥土里分布着大量的陶器、瓷器的碎片,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记者甚
至在土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陶瓶。此瓶粗瓷厚胎,外形修长, 小口,弧肩,瓶口较小,腹部突出,底部又收
进去,记者初步判断,这肯定是一件年代久远的“老东西”。
原来这里是恐怖刑场
由于捡到了古代钱币,发现了大量陶瓷碎片,“北山隐士”仔细考证了这道埂子,他的结论是,这里是在
明代南京非常有名的“孤凄埂”,也就是当时南京的“菜市 口”,处决犯人的刑场!
“北山隐士”的结论得到了玄武湖研究专家、撰写《玄武湖志》的李源先生的肯定。李源告诉记者,明代
初年,为了防止玄武湖水溢出,朱元璋下旨,从太平门到和 平门修建了一道长堤,称作“太平堤”。明代定
都南京之初,富商沈万三在太平门外建有私家园林“沈园”。沈万三被充军后,“沈园”被刑部衙门占用。而
按察 司、大理寺也建在这附近。
刑部、按察司、大理寺,是明代的“公检法”,政府执法部门,负责缉捕、审讯、处决犯人。因此当时的
太平门外又有天牢,专门关押各种犯人。
李源说,刑部、按察司、大理寺判处死刑的犯人,都要推到太平堤上处死,“慢慢地,太平堤的一段成了
当时南京最有名的刑场”。由于朱元璋大兴冤狱,屠戮功 臣,明代初年,这个刑场杀人特别多。太平堤上,
冤死者的喊冤声,家属的哭喊声,交织在一起,无比凄惨恐怖,而不远处天牢里,犯人被拷打的惨叫声也传
了过 来,堤上阴风阵阵,因此南京民间将太平堤的这一段称为“孤凄埂”,是一个令人惧怕的所在。
李源告诉记者,从文献记载和地图标注位置判断,“北山隐士”发现的那段土埂,正是民间所说的“孤
凄埂”。“孤凄埂”在解放之前还为人所知,后来由于此地离 玄武湖还有几百米距离,农民在这附近盖房
种地,“孤凄埂”渐渐淹没,直到现在,由于施工才得以重现。
现场的陶瓶是韩世忠发明的
“北山隐士”判断,地上散落的那些陶器残片,本来其整器是用来祭供死在“孤凄埂”上那些“孤魂野
鬼”的。“死者家属用这些粗笨的陶器器皿,盛满酒食等供 品,来祭拜那些冤死者。祭拜完了,东西也不
拿走,就留在土埂下面了!” “北山隐士”说,附近地表下面,这样的陶器残片应该还有很多!
记者将在现场拍摄的那件完整陶瓶的照片,请著名陶瓷收藏家王德安先生鉴定。王德安先生语出惊人:
“这是一件典型的南宋时期韩瓶啊!”
王德安告诉记者,韩瓶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发明的,故称“韩瓶”。韩世忠发明“韩瓶”装酒,犒赏
三军。因为比较实用,士兵可以将其挂在腰间,“韩瓶”很快 普及到民间,用作酒器,后来,韩瓶又成为军
队士兵取水的工具,相当于现在的“军用水壶”。“韩瓶到元代,依然很普及,到明代还有人使用!”
明代人使用韩瓶也有大量记载,郑和船队就使用过韩瓶。郑和下西洋的造船基地——南京宝船厂遗址上
出土过大量没有使用过的韩瓶,其中一部分曾经在南京市博物 馆展出。
“孤凄埂”附近这件完整的“韩瓶”,是南宋时留下来的,还是明代人使用的,现在就不好说了。记者
将这一发现告诉了有关文物考古部门。随着文博部门的介入, “孤凄埂”附近这些数不清的破碎陶片究竟做
何使用,谜团有望揭开。
19号有时间,就电话北山一起去看看这将要消失的历史,再记录一下待后世考!
相关的资料看下面链接!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是用行动为笔、时间为纸、
不间断记录这个城市变迁的过程、 留取城市在时光中的片段、
剪辑记忆在生活中的足迹。 珍重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 给我们的开悟与抚慰。
爱这个城市!让我们行动吧!
【城市考古】
西祠网友“北山隐士”居住在锁金村,这段时间,他家对面的情侣园的一部分成为了工地,正在为了玄武湖
东扩工程进行施工。前几天,“北山隐士”在工地上闲 逛,发现了大量古代陶器的碎片,他甚至还挖到一枚
宋代的铜钱,发现了一个至少为南宋时的水瓶。
记者说。
园南半部分。很明显,这块地已经荒了很久,很少有人来,草 长得很高,由于前几天刚刚下过雨,地面泥泞
不堪,踏上去,一步一个泥坑。
说。埂上长满了野草,甚至还有一些不知道什么人种的瓜果 蔬菜。
最近工地上的挖土机取土,竟然从土埂附近的土里挖出来很 多破碎的陶罐陶瓶,“北山隐士”甚至在这里捡
到了三枚锈蚀得非常厉害的铜钱,一枚写着“政和通宝”、另外两枚写着“乾隆通宝”。
上起过不同寻常的作用,“泥土下面,或许有着一 处历史遗迹!”“北山隐士”说。
至在土里发现了一个完整的陶瓶。此瓶粗瓷厚胎,外形修长, 小口,弧肩,瓶口较小,腹部突出,底部又收
进去,记者初步判断,这肯定是一件年代久远的“老东西”。
明代南京非常有名的“孤凄埂”,也就是当时南京的“菜市 口”,处决犯人的刑场!
初年,为了防止玄武湖水溢出,朱元璋下旨,从太平门到和 平门修建了一道长堤,称作“太平堤”。明代定
都南京之初,富商沈万三在太平门外建有私家园林“沈园”。沈万三被充军后,“沈园”被刑部衙门占用。而
按察 司、大理寺也建在这附近。
太平门外又有天牢,专门关押各种犯人。
当时南京最有名的刑场”。由于朱元璋大兴冤狱,屠戮功 臣,明代初年,这个刑场杀人特别多。太平堤上,
冤死者的喊冤声,家属的哭喊声,交织在一起,无比凄惨恐怖,而不远处天牢里,犯人被拷打的惨叫声也传
了过 来,堤上阴风阵阵,因此南京民间将太平堤的这一段称为“孤凄埂”,是一个令人惧怕的所在。
凄埂”。“孤凄埂”在解放之前还为人所知,后来由于此地离 玄武湖还有几百米距离,农民在这附近盖房
种地,“孤凄埂”渐渐淹没,直到现在,由于施工才得以重现。
鬼”的。“死者家属用这些粗笨的陶器器皿,盛满酒食等供 品,来祭拜那些冤死者。祭拜完了,东西也不
拿走,就留在土埂下面了!” “北山隐士”说,附近地表下面,这样的陶器残片应该还有很多!
“这是一件典型的南宋时期韩瓶啊!”
三军。因为比较实用,士兵可以将其挂在腰间,“韩瓶”很快 普及到民间,用作酒器,后来,韩瓶又成为军
队士兵取水的工具,相当于现在的“军用水壶”。“韩瓶到元代,依然很普及,到明代还有人使用!”
出土过大量没有使用过的韩瓶,其中一部分曾经在南京市博物 馆展出。
将这一发现告诉了有关文物考古部门。随着文博部门的介入, “孤凄埂”附近这些数不清的破碎陶片究竟做
何使用,谜团有望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