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地名有个“狗皮山”

标签:
南京记忆老门牌高松老街巷城市考古江苏成就展建国60周年生活变迁 |
分类: 媒体报道 |
70余块老门牌留存城市变迁记忆

“慈悲社10号”、“养虎巷134号”、“狗皮山23号”……在60周年成就展上,70多块成列于“百姓档案”展区的老门牌格外引人注目。曾几何时,要在 南京老城区找到一户人家,这些老门牌是唯一的线索。现如今,这些门牌都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陆续“退役”,伴随着这些门牌的,是一个城市变迁的记忆。
据了解,这70多块老门牌都是民间收藏家高松的藏品。高松还有一个身份: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负责人。从严格意义上说,高松并不是南京人,老家在辽 宁,一口东北话的他如今却是民间搜集老南京记忆的发起人。这次60周年成就展,他从自己收集的2000余张门牌藏品中,精心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送到了 展馆,而且自告奋勇当上了展览的“志愿讲解员”。
在70多张展出的老门牌中,位于展柜左侧五块门牌比较特别,和一般蓝底白字的门牌不 同,这五块门牌是红底白字,高松告诉记者,这五块老门牌都是“文革”期间的产物,当时要求“祖国江山一片红,门牌更要一片红”,所以那一时期的门牌都更换 成了大红的底色。“我是1995年左右才开始收集老门牌的,那个时候这类红色的门牌已经很少了”,高松说:“都是在一些拆迁的老房老街上搜集过来的”。当 时收集这些门牌的时候,有人都不理解,“拆迁垃圾而已,这么宝贝干吗”,也有人看着老高收集,就跟着收集,然后将自己的收藏卖给老高。“2、3块钱一张, 也不贵,我也不讨价还价,都拿了过来”,高松乐呵呵地说。
高松收集的老门牌中,有近7成的门牌都已“找不到家”了。“从一定意义上说, 这些门牌代表着南京城市变迁的历史”,高松指着“狗皮山”这块门牌侃侃而谈:“狗皮山地名的形成,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直接的关系:明朝初年,朱元璋迁 徙国内10万熟练手工业者聚集京师,形成了著名的‘明十八坊’。其中,众多从事制革技艺的匠户多集中在七家湾一带,形成明代南京皮革制作中心,当时评事街 (原称皮市街)成为摊贩云集的皮货市场,是南京有名的‘皮革一条街’,这一片的牛皮街(甘雨巷北段)、牛首巷、打钉巷、千章巷等地名都与皮革制品有着直接 的联系。至于狗皮山,则是因为贫穷匠人选择在此晒狗皮而得名。如今,狗皮山已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收藏的就是城市的历史记忆。” 朱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