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市雅集,现代人的另一种自我实现[新华日报]

(2009-06-14 16:22:34)
标签:

都市雅集

新华日报

老街巷高松

老物件高松

南京记忆

文化

分类: 媒体报道
都市雅集,现代人的另一种自我实现[新华日报]

 摄友雅集,

  用镜头记录老街旧巷的历史

  “我们的雅集首先是在网上发起的。”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发起者高松对记者说。

  高松是个来自东北的新南京人。去年3月,自发搜集了十多年老物件的高松有了新计划,打算用相机记录城市变迁,用镜头留住老城的背景。高松说:城市如同一个手掌,老街旧巷就像布满大街小巷的掌纹,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起先,高松只是把照片、笔记发在博客上,没想到很快便引来很多网友的关注,愿意和他一起行走,在街巷中搜寻城市记忆。就这样,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得以组建。

   QQ、MSN、西祠网站……网络,成了他们雅集的地点。通过网上邀约,民间记忆团在现实中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雅集。每周,他们都会身穿统一的马甲,穿行 于南京的老街旧巷,用相机、纸笔记录南京的城市变迁。行走结束后,团员们便会把照片上传,让更多人得以知晓身边的历史。

   纪录团“雅集”定在每周六,但最近一次拍摄却是周日。5月31日正是奉安大典80周年的日子。“每一次的拍摄活动虽然只有半天。但是文字资料、搜集旧图 片,包括后期整理还是挺花时间的。”纪录团成员张贤说。他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原来就喜欢搜集民国时期南京的历史资料。去年4月,刚买了单反相 机的他得知有这样一个记录团后,很快便加入了。“现在我去外地出差,都会有意识地拍一些老物件、老街巷。这么长时间下来,也拍了三四千张照片了。” 

   是什么促使这群人凑到一起一走就是一年多,风雨无阻?已从机关退休的邬英巽说,“我觉得是责任感吧,老高是个外地人,可他比我这个老南京还了解南京。一 些老地名的掌故,他说起来头头是道,让人很感动。我们现在拍的照片既是留给自己,也是留给后代。就像一本教科书,用图片告诉我们的子孙关于南京的历史。”

  一年多来,记忆团的足迹踏遍了南京的每一条街巷,一个旧门牌、一面斑驳的墙、一扇木纹裂开的门,都在他们的相机里留下了记忆。

  从事金融工作的成员张薇说,“南京的老街巷我们已经拍了很多,但城市记忆不仅要留住南京的,今后我们还会到周边的城市拍摄。现在,看到一些地方老城保护得比较好,我们一边觉得很欣慰,一边就会下意识地端起相机,生怕过了几年这些记忆就消逝了。”

  团友毛丽琴是位机械工程师,她说,“虽然我不是搞文化的,但我觉得城市实力的展现应是多元的。是否具备文化品位和人文气质,决定了一个城市精神境界的高低。我很庆幸我们有这样的聚会,有意识地去做公益、做文化保护,一个城市有这样一群人,这个城市的文脉就不会断。”

  本报记者 徐宁 董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