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的【南京记忆】人文纪录片最新报道

标签:
扬子晚报南京记忆人文纪录片老街巷高松老门牌高松老物件高松文化 |
分类: 媒体报道 |
2009年3月30日扬子晚报A39版

去拍拍城南老街老宅
姚雨馨 边茜 吴俊
本报讯 油市大街、鬼门关巷、米行大街、牛市,这些南京的老地名已逐渐成为人们记忆里的名字。昨天,由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策划的《南京记忆》大型人文纪录片,在中华门广场举行了开机仪式,众多市民前往参加。 记者了解到,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策划的《南京记忆》大型人文纪录片,将从多个角度来挖掘城市民间记忆:如南京老街巷系列中,将邀请市民和网友走入贵 人巷、搁漏巷、水仓巷、老坊巷、嘉兆巷、南市楼、五间厅、边营等;老城市老建筑系列,大家将走入太平南路的蚕房、广州路民国六幢、孙氏祠堂、下关大马路建 筑群、秦淮河房等。此外还聚焦南京的老菜场、老店铺、老电影院、民间游戏、老手艺、老物件等。 本次活动由明清史专家、民俗专家、出版业、大学教授、音乐人、古建筑学者等组成评审组,同时邀请网友和市民参加自发拍摄。每集采用网友的编剧稿本,最后的汇编、拍摄、制作由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负责。扬子晚报网将派出记者拍摄,开辟视频专栏。 (姚雨馨 边茜 吴俊)
老照片把人带回到从前 昨天仪式上还展出了大批老南京资料照片,让观看的市民仿佛一下子回到从前的岁月。不少老人围在照片前默默观看,不时交谈。 新民坊曾叫鬼门关 南京民俗专家王涌坚担当了讲解员,他说,南京现在的巷子很多都是改过名字的,在古时候它们可都不是这个名字。现在的新民坊,是中华门东门处的一条巷子, 曾经因为这条路人烟稀少而被命名为鬼门关,后来因为觉得这个名字有点吓人被改成了贵人坊,解放后才变成新民坊。以前的巷子按行业来命名,如弓箭坊、水巷、 牛市都是因为这条巷子里都是同一个行业而命名的,老南京要买东西,顺着名字就能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以前到井旁调解纠纷 昨天,还展出了20多口已经消失的“井”的图片。本次活动的组织者高松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只能在鸡鸣寺、钟山山顶等少数的地方看到古井,然而在以前,井 不但是大家喝水的来源,还是聚集周边人的中心,大家在井边说着家长里短,就是邻居间有什么纠纷,都是在井旁小茶馆协调好,慢慢就形成了“市井文化”。一直 说南京是一座移民城市,聚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人,这一点从井上也可以显现出来。在中华门西,南起陈家牌坊,北至饮马巷的巷子里有一口“同乡共井”。 现在,那些以前人们赖以生存的井,因为有自来水的出现失去了价值,都被填平了。一位三十岁出头的男子带着孩子,也在怀念小时候将西瓜放到井里冰冻的场景,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再也体验不到这种与水井为邻的日子了。 老虎灶开水一分钱一瓶 “这个老虎灶现在是看不到了,以前我们喝水可是都靠这些啊。”80岁的赵奶奶看着一张张老虎灶的照片感叹地说。在二十几年前可不像现在用电水壶一会就烧 一大壶水,而是一个院子里用一个老虎灶供应大家平时用的热水和开水。老虎灶开水只需一分钱一瓶,一角钱十三瓶,每次打开水,就放下一个水筹子。一天只需一 角钱,一大家子所需的热水、开水都够了。 老人告诉记者,因为它的形状就像只老虎,它的灶门像老虎的血盆大口,两口锅像老虎的眼睛,整个灶是老虎的身子,一只大烟囱向屋顶,很像老虎的尾巴,所以人们叫其“老虎灶”。现在南京的老虎灶已经很少能看到了。 姚雨馨 边茜 吴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