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金陵晚报》孙家古祠堂即将被“平场”?
(2008-12-11 21:18:02)
标签:
江宁明代祠堂老街巷高松南京纪录团孙家祠堂保护古村落金陵晚报文化 |
分类: 媒体报道 |
孤立于荒地之上无人管理保护
孙家古祠堂即将被“平场”?
□实习记者 万承源
实 习 生 李亚敏
张秀芳
“你们几个人一组到后面去,你们几个人就在这里。”昨天上午,18名头戴橙红色安全帽的大学生突然出现在江宁大学城附近龙眠大道旁的一栋古建筑前,他们是来自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昨天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对眼前这座破败的古祠堂进行一次抢救性的测绘。
“圣旨”被人偷走了
眼前这座牌坊可不一般,虽然历经风雨,但依旧可以看出它的气派。仰头向上,可以看见坊额上的回字纹当中刻着“节孝坊”三个蓝色大字,只是不知何时被人抹
上石灰,需要细看方可辨认。在坊梁上,刻有“旌表故儒孙根乾妻王氏之坊”,还分别雕刻着“二龙戏珠”、“二狮戏球”浮雕。
只是石牌坊顶部两边的镂花雕刻大部分已经变成空洞,不复昔日的精美。同行的孙氏宗亲联谊会的孙剑先生说,本来在石牌坊最顶部还有一块石匾,上有“圣旨”二
字,两年前被人偷走了,从此不知去向。原来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说,据讲这个孙根乾在乾隆南巡时曾救过皇帝的命,这个牌坊正是皇帝批准给孙根乾夫人修建的节
孝牌坊。
此类古祠堂实属罕见
紧挨着“节孝坊”西面的这座破败古屋是孙家祠堂。这间祠堂的规制为三进七间,学生们测得祠堂的围墙长53米,宽26米。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王珺老
师查看了古祠堂后告诉记者,这座房子第一进的斗拱保存得比较完整,基本没有缺损,而第三进的屋架结构也大体还在,还是可以修复的。这样的祠堂现在在南京城
里根本就看不到了,即使在城郊也非常稀有,很有可能是唯一一座保存到这种程度的古祠堂。
但在记者眼中,这座外墙高达5米的建筑目前除了第一进和外墙保存较好外,走进里面却是满眼残垣断壁,地上杂草丛生。孙剑先生说,他曾经听附近的老人说过这座祠堂始建于明代,在清朝又重修过。
“能拿走的都被拿走了”
李大爷今年70岁了,是为数不多的现在还住在这里的当地村民。他家原来的房子离孙家祠堂不足百米,亲眼目睹了这座祠堂的衰败过程。
李大爷告诉记者,他从小就住在这里。当时这一带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子,很多建筑都很气派,光是这样的祠堂就有3座,现在唯一留下的这座是“前祠”。“以前哪像现在这样都是荒地,有时晚上从房子之间的巷子里走过,还有回声,就像有人在后面跟着,挺怕人的哩!”他对记者说。
李大爷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因为这里的房子院墙高大坚固,因此当年太平军来时,打了三个月才攻进村庄。
解放前,孙家祠堂前面两进的9间屋子改做小学,李大爷自己就是在这念的小学。那时这座房子的最后一进总是锁着,里面供着孙家祖先的排位,阁楼上有三只大木
箱,里面放着家谱和旧官服。只有在过节时,才有孙家人将门打开祭奠祖先。小学在这座房子里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来这座房子便闲置下来。而随着孙家
后人陆续迁离,阁楼上的那三只箱子也不知去向。
近些年,因为建设征地,这块地上其他后来翻盖的房子都被拆掉,只有祠堂和边上两座古民居保留下来,孤零零地立在一片荒地之上。也是在近些年,李大爷看见
这几栋老房子日益破败。去年夏天的一场大雨使祠堂西面那座房子的外墙一下子坍塌了十来米。就在上个星期六,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的曾先生还看到一面摇摇
欲坠的墙,当时他还提醒同伴注意安全。而就在第二天,记录团另几位成员再去时,这面墙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地的青砖。
在自然损坏的同时,这些年不断有人前来盗取孙家祠堂的物件,前些年祠堂门口的石狮子就被人盗去,而砖雕等相对方便移走的物件更是几乎一件不剩,“能拿走的都被拿走了”。
前两年曾有人把孙家祠堂的情况反映给文物部门,但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对这几座古建筑采取保护措施。
目睹了古祠堂逐渐破败的李大爷显然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无能为力,记者问他觉得孙家祠堂还能“站立”多久。“哪里还有多久?”他反问道,接着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工地告诉记者,“明年这里就要‘平场’了。”
孙家古祠堂即将被“平场”?
□实习记者
“圣旨”被人偷走了
此类古祠堂实属罕见
“能拿走的都被拿走了”
前两年曾有人把孙家祠堂的情况反映给文物部门,但不知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对这几座古建筑采取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