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寻找南京历史生命线
(2008-07-03 20:19:31)
标签:
爱在中国行城市记忆老街巷高松民间纪录团老门牌高松金陵晚报文化 |
分类: 媒体报道 |
【金陵晚报报道】记者 曾亚莉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 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
历史的生命线!”作为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的发起人,高松告诉记者,记录团的成员行走在南京将改造拆迁的街巷,用眼睛、相机、
文字记录、收集、整理南京民间遗存的建筑、雕刻、文献、工艺、歌谣、民俗,展示南京独有的风情,记录这些行将逝去的记忆,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而且会持之
以恒。
用影像记录城市记忆
高松一口东北话,谈起老南京却头头是道,这是一个对南京文化近乎痴迷的东北人。13年前,他到南京读研究生。本科学历史的他仿若走进了历史的殿堂,那纵横的老街小巷,里面的故事就 如老巷一般深远。城市的发展是必然,当高楼大厦开始挤入人们视线时,一些老巷开始拆除,于是居民丢弃的门牌、门雕、砖雕、雕花木床、古井栏等等,凡是有点 过往的物件都成了高松搜集的对象。如今十多年过去,高松的老城南印象陈列馆中摆满了他这些年搜罗来的物品,那成堆的老门牌、破旧的收音机、零散的窗雕构 件,每一件高松都能讲出一个故事。
这些故事高松也是听来的,老街小巷藏着的不仅是历史,还有创造历史、讲述历史的老人。老人容易怀旧,碰上高松这样的倾诉对象,话匣子打开后总也关不上。久而久之,对这些老街巷,对这些老人,高松都有了感情。
高楼在增多,老人在老去甚至逝去,这让高松惊觉,若不做点什么,若干年后,人们关于老南京的记忆会不会是模糊的?城市不可能不发展,但至少可以用影像资料来拯救我们的记忆。这就是高松发起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的初衷。
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对南京的那份热诚足见南京文化的魅力。
记录南京风雨无阻
从2008年3月29日,“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成立以来,每个星期六,记录团的成员都奔走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寻找那些行将远去的记忆,风雨无阻。高松算了算,到如今他们已经走了14站。
前 一阵子,知道下关要改造拆迁,记录团的成员们就以中山码头为中心,连着几周把下关的老街老巷全部拍完了;这两周,他们的活动范围又到了升州路附近,成员们 统一着装、挂牌、行动,很多老街巷的住户都知道了这个民间记录团。不少老南京的老房子、老街巷、老地名都消失在人们视野里,却这样地留在了记录团成员的照 片里:在南京仙鹤桥旁六度庵,他们找到了一个竹制食篮;在城南马道街旁木匠营,他们搜罗到了一个清末时期陪嫁用的梳妆桶,就是这一个个曾经普通的生活物 件,让我们能摸到过往的记忆。
想让百位老人说南京
再多的物件都是静的,肯定不如老南京人口中的南京那般鲜活。高松又在琢磨一件事情,他要找上100位上了年纪的老南京人,给他们拍DV,让他们讲讲老南京,讲讲当年住的老街小巷,讲讲当年的邻里关系,再讲讲过去的民风民俗。
想 法不错,但老人难找。如今,高松才拍完8位老人,离他的既定目标还差得远。而对于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这几个月走街串巷拍的图片,他又在想着要办一个别出心 裁的图片展:寻一个老巷子,将所有的照片挂在巷子里;末了,他们还打算做一份南京地图,不是简单的交通地图,而是记录着每条老街小巷背后故事的立体地图。 总而言之,高松的点子是一个接一个,能为女儿想出“高山流水”这样名字的父亲,必然有他的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