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街巷高松老城南生姜巷回龙街徐家巷柳叶街高松拍摄南京记忆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发现地:南京水西门东[生姜巷,回龙街,徐家巷,柳叶街]
记录人:高松 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发起人














南京市公示了内秦淮河西五华里改造方案,提出在保护街区整体风貌和市井生活特点的基础上,进行
大胆的“有机更新”,使内秦淮河沿线不但重现“城南旧貌”,还要完善居住、旅游、休闲等功能。
内秦淮西段整治方案,为历史街区保护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中华门两侧的门东门西地区,承载着南京人太多的“古都情怀”。这里自古就是商市繁华、居民
稠集之地,店桥罗列、水景独特的场所。蜿蜒西 去的内秦淮和河上的甘露桥、上浮桥、仙鹤桥、西水
关等,至今还是古都格局、城南街坊的见证。然而时过境迁,这片老城内最后待改造的街区,现状已
是“一河污 水、两岸破房子”,大多数老房子年久失修,漏水、阴暗、局促,卫生设施简陋,一些作
坊空置衰败,后来插建的平房、多层,已不存传统风貌。
去,还是留?门西改造在争议中一直搁置着。与之对应的,是城市和规划界对老街区保护的两种
态度:一是认为老街区改造难度太大,不如推倒 重来。这样做的后果,是老街区、文保建筑和破房子一
道“玉石俱焚”;二是借重老街区保护,对任何的新建改造说“不”,连那些破败的棚披、平房,也
不让拆, 称这些都是“历史的记忆”,“死保”老街区。
南京市规划局编研室主任刘正平称,我国老街区的特点,一是插建、搭建多,建筑鱼龙混杂,不具
保护价值的破房子多;二是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是正常的。以保护之名,行守
旧之实,结果必然是老街区、老建筑在现代城市中一天天“老”下去、“朽”下去。
保护老街区、老建筑,不是保护破败,保护落后,而是要让其在现代生活中满足居住功能,焕发活
力,对此南京曾有积极尝试。总统府1912 街区改造前,只有几栋旧的民国建筑,将其修缮出新,摇身变
成时尚繁华的酒吧一条街。南京梅园新村通过“镶牙改造”,成为长江路文化一条街上的新亮点。如今
游人如织的夫子庙,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也和眼下的西秦淮段一样破落。
保护老街区,重在保护其精髓、精华,对此规划和设计单位要对老街区进行艰苦细致的分析、调研、
甄别,把握老街区的历史特质。内秦淮西段 规划点明,城南街区的实质,就是低密度、低尺度的河街、
河房和街坊建筑,以及寄存在这种街区的市民生活。如创新地运用保护、改造(保留修缮)、插建(新
建 和风貌区一致的建筑)、迁建(腾迁住户置换功能)等多种手段,我们有理由相信,历史风貌浓
生机盎然的内秦淮风光带,一定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城市如同一个手掌!布满了大街小巷的掌纹!
拯救城市记忆行动就是穿行其间,寻找那条城市历史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