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老门牌高松老街巷高松老城南高松博物馆时尚 |
分类: 媒体报道 |
“影像一族” 追寻消失的岁月
记者:解渫(电邮稿)
随着城市的改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能够成为城市记忆的建筑、道路、商铺以及家庭物品正
在逐渐消亡。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第一人、画家、作家冯骥才说,城市是有记忆的。它对于我们,不
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的记忆就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走过
一个时代,留下一段记忆,时间无法逆流,记忆却能共鸣。在南京,有一个自发组织的“南京城市记忆
民间记录团”,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成员们,每周六都带着相机去那些将要搬迁改造的老街巷,尝试
用镜头捕捉城市即将逝去的记忆—— 老街:深藏的民间记忆
见到高松,很诧异这位“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的发起人,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馆长并不是南京
本地人,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方人。95年初,高松来到南京河海大学读研究生,因本科学历史的缘故,
每每漫步古城南京寻常陌巷,看到随处可见的历史印迹,他就狂受刺激。从那时起,高松就开始试着收
藏老家俱,那些走街串巷收来的门牌、砖雕、门雕,条椅、雕花木床都成了他的宝贝。不管使的用的,
只要是那些渐渐从我们生活和视线中消失的老物件,高松看到就两眼放光。现在他收藏的老物件已装满
了两个仓库。高松说:“这些老百姓的日常用品,看似普通,但却充满记忆,即使在很多博物馆里都难
觅它们的踪迹。老街里有历史,有世间最温暖的生活。” 毫无疑问,吸引高松的除了老物件老房
子,还有更多的小巷中深藏着的民间记忆。走在巷中,偶尔碰到的一位老人,都能给你说说老故事。而
这些故事往往对都市人来说无比新奇。高松慢慢地开始用镜头去捕捉那些生动的画面。有时候,与老人
聊天时边记边想,一瞬间顿开茅塞,老人的话仿佛似一支画笔,把那些老物件与旧日的影像清晰的勾勒
出来,眼前的这些实物和故事,展现的就是家庭生活的变迁以及与生活的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情结。
高松的单位在江北,他每天早上四五点就出门了,先抱着相机有目标的拍些东西,然后七点过大桥去
上班。我不解地问他为何起那么早去拍摄,他说:“有时想拍个东西,但住那里的人都警觉得看着你,
生怕你是偷东西的,一大早去没人啊,也没那么多麻烦啦。再说,我平时都上班,只有双休才有空,这
样还能利用每天早上的时间拍点东西。况且,现在到处都在搬迁改造的,我怕再不拍就来不及了。” 记录:用镜头触摸历史 在现有的条件下,谁来整理发掘南京的民间遗存?不论是谁,都要赶快。
因为那些静静的小巷里沉睡的不单是几栋房子,几块砖雕、木雕,更多的是将随人而散的故事和旧时生
活。时间是不能留住的,但是某些瞬间却可以永恒保存。高松在网上聊天时,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家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高松就萌发出大家一起发掘、收集、记录和整理南京民间遗存的想法,今
年3月29日“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正式成立了,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次活动。 每次活动前,
高松都会提前在西祠胡同“金陵漫步”版上发布本周活动信息,参加的成员也会在网上留言。在今年的
南京春季房地产交易展览会上,“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首次推出的“城市记忆展”格外引人注目,
展出的300多张图片,都是南京的老房子、老巷子、老地名,图中很多地方如今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
失,吸引众人驻足观看。 如今,每周六活动时,“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的成员们都统一着装,
统一挂牌,统一行动,状态自然不一样了。根据城市规划,他们制定了自己的活动计划。前一阵,知道
下关区面临拆迁改造,他们就以中山码头为点,向两头扩散,分五趟把下关的老街老巷都拍完了。“我
们怕居民都搬走后,再也没人知道这里的故事了。”高松说,“我们不想象有的人,整天在嘴上呼吁保护
民间遗迹,我们只想用自己的方式,实实在在、稳稳当当、一点一滴的做点事。
西祠胡同“金陵漫步”版版主之一张英也是”民间记录团“的成员,他说,没参加活动前,
自己是凭着兴趣爱好什么都拍,那时是以收集邮戳、老地名为主,经常跑遍南京各个邮局去盖邮戳,收集
南京城的老地名也近千个,想着以后用这些老地名拼出一个南京地图来。现在参加”民间记录团“的活动后,感觉拍摄主题逐步系统起来,现在都是拍一些与城市历史有关的东西。”
民间记录团“成员老扁是学建筑的,同时他也是中国记忆论坛江苏版版主。上大二时,他就对古建筑产
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关注民俗及民间工艺。他说,相同的兴趣和爱好,让彼此在一起能够交流,促进提高。 行动:用历史感悟未来
亲切而陌生的街巷,门前晒太阳的老人,窗前蹦跳嬉笑的孩童,从老人那被岁月写满沧桑的脸庞
与孩童灿烂纯真的笑语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过去的年月,似乎又感受到那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
老街,街头巷尾飘着吆喝声和饭香,孩子们聚在一起疯闹,女人们常凑在门前唠家常。这些曾经的流年碎
影,市井里人间烟火的一幕幕,随着时间的消逝,我们还记得吗? 看着“民间纪录团”成员们拍的照
片,会让人们回想起以前的岁月。其实关注历史就等于关注现实,关注现实就等于关注我们自己。除了收
集老物件,用镜头、DV来记录正在消失的城市记忆,高松还准备用影像来记录南京的100位老人。目前已
经记录拍摄到了第八位,这些老人都是高松在走街串巷时认识的,停下来拉拉家常,聊聊往昔,DV里记录
的是一个个故事。高松说:”这些地方都面临拆迁,我想趁老房子和老人家都在,记录下这难能可贵的瞬间。等记录完100位老人后,我想用100台电视同时播出这100位老人的影像,可以想像一下,100位老人同
时在诉说一个个发生在南京的真实的故事,我们将在历史中感悟未来。“
据高松透露,大连将联合一些城市在大连的15库(类似南京1912的时尚街区)举办“双城记”活动,每
次推出一个城市,介绍当地的人文历史。这次活动的主办方看到高松收藏的老物件,想让高松在“双城记”——“南京·大连”活动中,办一个展现南京风土人情的展览。高松说;“我准备在展厅里布置100扇老
式门窗,门——风雨之门,喻意南京历史沧桑,在这100扇老式门窗上,我将分别呈现南京的民俗、老门牌、老街巷,让深藏的民间记忆走出南京,让更多的人感悟古城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城市的改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能够成为城市记忆的建筑、道路、商铺以及家庭物品正
在逐渐消亡。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第一人、画家、作家冯骥才说,城市是有记忆的。它对于我们,不
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的记忆就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走过
一个时代,留下一段记忆,时间无法逆流,记忆却能共鸣。在南京,有一个自发组织的“南京城市记忆
民间记录团”,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成员们,每周六都带着相机去那些将要搬迁改造的老街巷,尝试
用镜头捕捉城市即将逝去的记忆—— 老街:深藏的民间记忆
见到高松,很诧异这位“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的发起人,南京老城南印象陈列馆馆长并不是南京
本地人,而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方人。95年初,高松来到南京河海大学读研究生,因本科学历史的缘故,
每每漫步古城南京寻常陌巷,看到随处可见的历史印迹,他就狂受刺激。从那时起,高松就开始试着收
藏老家俱,那些走街串巷收来的门牌、砖雕、门雕,条椅、雕花木床都成了他的宝贝。不管使的用的,
只要是那些渐渐从我们生活和视线中消失的老物件,高松看到就两眼放光。现在他收藏的老物件已装满
了两个仓库。高松说:“这些老百姓的日常用品,看似普通,但却充满记忆,即使在很多博物馆里都难
觅它们的踪迹。老街里有历史,有世间最温暖的生活。” 毫无疑问,吸引高松的除了老物件老房
子,还有更多的小巷中深藏着的民间记忆。走在巷中,偶尔碰到的一位老人,都能给你说说老故事。而
这些故事往往对都市人来说无比新奇。高松慢慢地开始用镜头去捕捉那些生动的画面。有时候,与老人
聊天时边记边想,一瞬间顿开茅塞,老人的话仿佛似一支画笔,把那些老物件与旧日的影像清晰的勾勒
出来,眼前的这些实物和故事,展现的就是家庭生活的变迁以及与生活的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情结。
高松的单位在江北,他每天早上四五点就出门了,先抱着相机有目标的拍些东西,然后七点过大桥去
上班。我不解地问他为何起那么早去拍摄,他说:“有时想拍个东西,但住那里的人都警觉得看着你,
生怕你是偷东西的,一大早去没人啊,也没那么多麻烦啦。再说,我平时都上班,只有双休才有空,这
样还能利用每天早上的时间拍点东西。况且,现在到处都在搬迁改造的,我怕再不拍就来不及了。” 记录:用镜头触摸历史 在现有的条件下,谁来整理发掘南京的民间遗存?不论是谁,都要赶快。
因为那些静静的小巷里沉睡的不单是几栋房子,几块砖雕、木雕,更多的是将随人而散的故事和旧时生
活。时间是不能留住的,但是某些瞬间却可以永恒保存。高松在网上聊天时,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家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高松就萌发出大家一起发掘、收集、记录和整理南京民间遗存的想法,今
年3月29日“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正式成立了,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次活动。 每次活动前,
高松都会提前在西祠胡同“金陵漫步”版上发布本周活动信息,参加的成员也会在网上留言。在今年的
南京春季房地产交易展览会上,“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首次推出的“城市记忆展”格外引人注目,
展出的300多张图片,都是南京的老房子、老巷子、老地名,图中很多地方如今已经消失,或者即将消
失,吸引众人驻足观看。 如今,每周六活动时,“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的成员们都统一着装,
统一挂牌,统一行动,状态自然不一样了。根据城市规划,他们制定了自己的活动计划。前一阵,知道
下关区面临拆迁改造,他们就以中山码头为点,向两头扩散,分五趟把下关的老街老巷都拍完了。“我
们怕居民都搬走后,再也没人知道这里的故事了。”高松说,“我们不想象有的人,整天在嘴上呼吁保护
民间遗迹,我们只想用自己的方式,实实在在、稳稳当当、一点一滴的做点事。
西祠胡同“金陵漫步”版版主之一张英也是”民间记录团“的成员,他说,没参加活动前,
自己是凭着兴趣爱好什么都拍,那时是以收集邮戳、老地名为主,经常跑遍南京各个邮局去盖邮戳,收集
南京城的老地名也近千个,想着以后用这些老地名拼出一个南京地图来。现在参加”民间记录团“的活动后,感觉拍摄主题逐步系统起来,现在都是拍一些与城市历史有关的东西。”
民间记录团“成员老扁是学建筑的,同时他也是中国记忆论坛江苏版版主。上大二时,他就对古建筑产
生了浓厚兴趣,同时关注民俗及民间工艺。他说,相同的兴趣和爱好,让彼此在一起能够交流,促进提高。 行动:用历史感悟未来
亲切而陌生的街巷,门前晒太阳的老人,窗前蹦跳嬉笑的孩童,从老人那被岁月写满沧桑的脸庞
与孩童灿烂纯真的笑语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过去的年月,似乎又感受到那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
老街,街头巷尾飘着吆喝声和饭香,孩子们聚在一起疯闹,女人们常凑在门前唠家常。这些曾经的流年碎
影,市井里人间烟火的一幕幕,随着时间的消逝,我们还记得吗? 看着“民间纪录团”成员们拍的照
片,会让人们回想起以前的岁月。其实关注历史就等于关注现实,关注现实就等于关注我们自己。除了收
集老物件,用镜头、DV来记录正在消失的城市记忆,高松还准备用影像来记录南京的100位老人。目前已
经记录拍摄到了第八位,这些老人都是高松在走街串巷时认识的,停下来拉拉家常,聊聊往昔,DV里记录
的是一个个故事。高松说:”这些地方都面临拆迁,我想趁老房子和老人家都在,记录下这难能可贵的瞬间。等记录完100位老人后,我想用100台电视同时播出这100位老人的影像,可以想像一下,100位老人同
时在诉说一个个发生在南京的真实的故事,我们将在历史中感悟未来。“
据高松透露,大连将联合一些城市在大连的15库(类似南京1912的时尚街区)举办“双城记”活动,每
次推出一个城市,介绍当地的人文历史。这次活动的主办方看到高松收藏的老物件,想让高松在“双城记”——“南京·大连”活动中,办一个展现南京风土人情的展览。高松说;“我准备在展厅里布置100扇老
式门窗,门——风雨之门,喻意南京历史沧桑,在这100扇老式门窗上,我将分别呈现南京的民俗、老门牌、老街巷,让深藏的民间记忆走出南京,让更多的人感悟古城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