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继承 背叛 再造——关于文化与城市性格的思考

(2007-08-12 19:37:50)
标签:

南京城市记忆

老街巷高松

城市考古

城市性格

古城研究

南京发展

分类: 城市艺术
 

  继承 背叛 再造
——关于文化与城市性格的思考

缘起:全国范围的文化名城都面临着一场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如何保护与

协调历史的延伸成为当今关注热点。例如南京从94年开始,几个三年大变

样,将城市最具性格的一些民俗建筑和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毁坏严重,因此

许多文化的习俗与民风离开了那些古老建筑和群落就消失了,而它们在高

楼中只能变成新的畸形儿,或叫文化“祥林嫂”反复宣讲着那过去的故事。

我们讨论任何问题时都应考虑一个背景,但如果把“文化”的概念比喻为

天空、云朵、气息,那么“城市”就如同天空下、云朵边、气息中存在的

一个生命体,一个群体性的生命。而这个生命必然受到环境与气候的影响,

或刚烈、或柔顺、或博雅……,当然这个生命体现有一种特点、特性就称

之为城市性格吧!
一、  关于文化
今天我们能感受到的“文化”不应该是书本上的文化了,因为这个变化的、

延续的文化在修复中与外环境变迁中改变着,那么“文化”本身必然代谢

产生许多变异物、许多糟粕,而我们一直统称为“文化”,既然“文化”

是变化的生老之躯身,我们就应以占主流的文化为驱势为核心去行走了,

“文化”永远会产生一种力量,而力量当然就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二、  关于城市
城市应该是从市井发展而来的,市井就是一口可以取水的井,由于大家聚

集于此生活,长期形成市井,再续形成用墙包围的部落群体而称之为城市,

这当然就形成了水土对城市的影响!习惯对人们的影响!战乱与政权对人

们的影响!那就统称为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吧!
三、  关于性格
既然有了变化的文化,有了聚集形成的受水土、习惯等影响的文化之天空,

那么自然就有了这个城市的性格。例如:文化古都南京,每个时代都在给

它定位、给它注解,今天我们称之为“博爱之都”,而实质上前面的朝代

一定没有这样定义,那么是否城市的性格就是博爱了呢?性格应该是一种

本源的内力,是一种不会因为朝代变迁,而改变的骨髓中的产物,只可以

去伪装,但决对不可以改变,这个才称之为性格,不然只能是加了注解的

性格。博爱是一种包容后的科学再造,绝非是杂货铺一样的收容,无论是

历史的遗存,还是民间的风土文化,都应采用自然主义观去“再造”、去

传承!这样才会显现出一个城市的博爱、延展、创新的性格。
四、  关于继承
是否是一种无变化的延续?也可称之为不变的继续!“继承”中是因为前

人不在了,而由后人接着保持原貌,“承”是对“继”的最好定位。承下

事物本身及其内在的艺术法则与手法,不可以创新、不可以改变,只能保

持与临摹。这样才叫继承,一个静态的保持过程!
五、  关于背叛
背叛当然是彻底意义上的改变,是从白到黑,从自然到非自然的颠覆,

背叛在许多时候是发展、是机遇,现今时代也很时尚“背叛”,但是否

这个法则对每一事物都有益处?起码对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不是最优解。

背叛同样是一种“创新”,但它不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创新方式,是不适

合中国本土的创新,所以“背叛”在中国是贬义词。
六、  关于再造
再造不是继承,也不是背叛,是在一个延续或叫可持续的过程中唯物论

的扬弃,是修复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如此才可称为“再造”,称为

一个完美式的“再造”。而今天我们的行为是否是再造呢?也许只能是

“造”吧!如果引进国外名家设计一些建筑就认为是再造了,那么五千

年的文化底蕴也太简单了,国外设计是否真的能融通中国文明实现再

造呢?如果只是几个常用的历史符号运用,那还能称为再造吗?外国的

月亮真的比中国的圆吗?
七、  文化与城市性格
1、创新历史名城文化资本
今天的时代讲求整合,整合资源!而恰恰在城市资源上没有绝好整合。

例如:南京是一个绝对的六朝古都或称十朝都会,而我们耳熟能详的

是什么?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大屠杀纪念馆、南唐二陵、廖正

恺墓、谭彦恺墓……等等,是否我们一直在述说着一个死亡的故事?

一直在追讨关于死亡的因果?不然!我们是想打造陵墓之都的世界之

最吗?我们真正是想要一个再造的城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古都南京。

运用空间规划,合理转移心理上对历史景观与现代建筑的过度,我们

再造的是一个动态的前进之城,是给后代留有发展空间的城市,我们

在这个再造过程中实现一个“度”的目标。
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南京,既然有六朝或十朝为什么我们不把这个

过程制作成一本“历史教科书”呢?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朝代、进行段

代区分,而每个故事的结尾是哪个陵或墓,这样不仅可以带动旅游者

的停留时间,并可以使一个城市成为世界的教育基地。在讲求素质与

创新教育的时代,是用书本学历史好?还是到南京来从段代史中生动

的学习历史好呢?南京高楼云集,而从各地来的学子也只有在混乱一

片中找一点历史,如果他们都能从段代中清透的了解历史,那么一年

年的毕业扩散将是多么好的传播力!世界上是否有将城市定义为“历

史教科书”的?答案:没有!是否有城市具备如南京这样好的条件可

以称为“历史教科书”的?答案:没有!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是竖

切而产生一片陵墓给世人更有意义?还是横切一层层、一片片的掀开

历史更生动?如果按段代的角度清理出一条条线来,包括这个时期的

历史事件、故居、寺庙、自然、石刻、民俗文化、陵墓、纪念品等,

从而由这些线织成一个网,那么可能现有的遗迹与需要补充的建设就

清晰可见了,也因此为今后的来访者留取了广阔的选择,更让城市内

涵丰富,让旅游经济发展方向饱满,对就业及服务业等都将带来巨大

商机。这样看每个朝代的沉淀才是不折不扣城市资本、更是文化资本!
资本:资本的最大魔力就是可以创造新的价值,这是资本的性格,也

是经营城市的根本。
图一:

图一说明:
²  没有历史的城市只能看商业纪念品;
²  有一段历史的城市只能看一个名人故居或一块遗留的石刻,

          或是陵墓、寺庙等;
²  还有一种与历史没有直接关联的自然景观城市,那么只能

          经营这分自然;
²  但有一种古城因为一个时期的特殊发展而形成的民俗文化

          或重大事件可看。
²  更有一个城市它全都拥有,并且很丰厚、很详细,这就是

          南京!它可以在段代后一层层的看,一页页的翻。
2、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品位
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是通过保留后的再造才可以提升,也才可能实现文化

品位的上升,而割去保留,如何再造呢?只能臆造!而保留不应该是只

保留皇族的,更应保留人民的,也许称为是民俗的。例如:南京保留了

许多历史遗存,虽然100%正确,但是多数是皇族、政权的遗存,是否我

们潜意识中只有胜者才是正确、才是历史、才是文化。而民俗的就只有

自生自灭?让我们倡导所谓的成功就是统一天下、金钱满身?而真正历

史上这样的成功者可以清点出来,一本历史名人录就可以了!而城市文

化是这些成功事件与人物引导表现下的,广泛的民俗性、情感流、审美

取向、生活习性的总合,这才可称为城市性格,一个人眼睛、鼻子、耳

朵再美丽也不可称为人,只有全身的完整与协调才是人,那么城市呢?
城市文化竞争力、文化品位的提高应该是在正确引导下用科学整合来运

筹发挥原来不可变的事件与历史遗存,使其发挥求取最优解的过程,一

个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在一个巨大参数约束下的变动模型,是不仅

考虑历史元素的变量,还要考虑现代要素、人文、自然、教育等诸多成

分的分形体,是应该用《分形》理论控制下的机体,绝非一个口号,一

件遗产而突显、而实现的!
3、城市的国际性、开放性与历史文化融合
最民族性的就是最国际,因为世界需要不同,不要千篇一律,而不同就

是性格、就是城市性格、就是文化资本,而这些的构筑与再造更是靠民

俗的文化保留而互动产生的,如果没有民俗文化部分是很难真正意义上

的国际性、开放性与历史文化融合的,而孤立的大景观建筑永远都谈不

上城市性格的融洽,只能是分裂化的城市性格,当今世界上已经出现了

太多的城市性格分裂症了,突出表观在发展中国家,又想用高楼大厦来

表达城市自我的国际化;又想所谓的保留几处皇族遗存来证明历史,如

同今天每一个人都想拥有大房子和好车子,但是过了这段时间才发现后

悔与内疚……。事实发现我们是用钢筋水泥在古老的民俗文化土地上、

在明城墙的包围中植种着一盆“葱”,全国各地古城都在植种一盆自己

的“葱”,世界不需要这么多相似的植种。《再造》是用各个时期不同

的历史美学符号,有序的设计渗透到城市建设中,最终实现历史与今天、

国际与本土、自然与民俗等多个坐标的交融,产生一个“时汇”,一种

恒的物态。
那么城市性格更应成为城市品格。
注: 度:是佛教中的用语,意为从精神与文化层面带领主体与这到那的

         升度过程
时汇:是时空交汇产生的无时间状态空间
分形:是数学用语即分数形
作者简介:高 松 历史学士 经济学硕士 民俗物品收藏家
联系电话:13851854339
通讯地址:南京市

          邮编:210012
关于历史:
1、  94年起至今收集整理南京消失的街巷;
2、  95年起至今记录收藏南京拆迁相关物品;
3、  96年起至今研究南京古井对城市文化影响以及古井保护;
4、  96年起至今系统收藏相关民国物品;
5、  2000年发起保护明城砖活动;
6、  2003年起开始大量修复民俗物品。
关于城市:
1、  2001年参加市民论坛提出关于城市规划的分维构成;
2、  2003年参加市民论坛提出城市历史段代与打造历史教科书想法;
3、  2004年构思八年的关于江心洲发展构想正在筹划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