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学校暑期支教活动的反思与改善办法【万村新知青】

随着暑假临近,各大高校学生会和校团委等组织已经开始忙碌的准备着这个假期的支教活动。面试筛选报名的同学,与各地乡村学校沟通联系以及下乡支教同学的交通食宿安排等各项工作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然而今年的暑期支教活动却与往年有一些不同,不少乡村学校包括校长、乡村教师、乡村学童似乎对大学生支教老师的到来少了些许兴奋激动和期待的心情。
最近几年来,热心公益,关爱乡村学童的人士越来越多。一部分是社会人士、企业不定期自行组织的支教、捐献活动;一部分是由各大高校团委或学生会组织的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民间支教活动以这两部分人群为主。前者以物质捐献为多,不定期、时间短、组织较分散。后者一般选择暑假开展,大部分高校都分别组织了这类的支教活动,相对时间较长(一到两周),课程教授质量较前者好,但由于资金有限,而且正好是学校的假期时间,授课时间短,所以能产生的教学效果也相当有限。
近期,有团体机构针对支教活动做了问卷调查,收集了一些在支教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归纳分析,相信能为我们改善优化支教活动带来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1,
支教时间过短且与假期重叠,导致实际有效授课时间非常短,对减轻乡村教师授课压力帮助有限,由于时间短,授课内容没能与原来的教学进度实现较好的匹配,甚至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进度,这也导致有一些长期任教的乡村教师对支教的认可程度降低;
2,
在授课技巧和授课方式上,大学生支教老师一开始确实是抱着极大的激情和动力去参与支教工作,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能由于语言沟通、授课技巧、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等原因导致授课质量难以保障;
3,
各大高校对支教活动缺乏统一的规划安排,这就导致了在学校对接、学生的食宿安排与个人安全保障、学生的激励制度、支教结束后的后续跟进和效果评估等方面都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
4,
长期持续稳定、系统化规范化的支教活动以及实效可行的管理评估体系是乡村学校支教活动成功的最关键要素,因为只有这些要素能够落到实处,我们的支教工作才能真正的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让支教活动能够一直延续下去,也才能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支持帮助;
专门从事农村公益教育扶贫项目的“新知青”传播董事长朱本泽先生针对以上的各个问题都一一作了深入的研究,并于2016年年初提出了旨在解决乡村小学师资资源匮乏问题的“万村师资计划”。
“万村师资计划”针对现有支教活动存在的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做了全面的优化,并建立了一套系统化持续性,配套有严格跟踪保障制度的支教活动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
支教活动应该与乡村学校的正式上课时间保持一致,只有持续授课时间足够长(例如一个完整学年)才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那么实习年的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类大三或者大四实习年度的大学生则应该是最佳的选择,实习期的大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沉浸到支教工作中去,而来到乡村小学支教不仅是教学工作的经验积累,更是一种参与公益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一个最好的机会;
2,
支教活动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包括奖学金、就业推荐等都必须考虑到位,应该让志愿奉献、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同学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3,
支教活动应该系统化,每一年都会有完成支教的大学生离去,接手支教工作的下一届同学应该能够通过网络和数据库系统,无缝的衔接上原来的教学进度,每一名乡村学童的学习情况,所有课程的教学计划、教案教材、教学进度都应该能够记录下来,让后续的支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交接;
4,
支教活动应该更多的重视学生美育的教育,包括美术、音乐、体育等课外课堂应该多安排。我国有将近七千万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他们除了需要学习教育,更多是需要陪伴,需要心灵的关怀和更多对美好世界的了解。而支教大学生怀抱青春梦想,他们的气质特性更容易跟乡村学童走得更近,为他们的启蒙教育带来帮助;
千万乡村学子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也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去展现爱心,实现理想和抱负,在大山里,在孩子们的簇拥下,通过更科学系统的支教活动计划,能让彼此的人生留下一段最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