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得好”不如“学得好”

(2020-12-08 15:35:44)
标签:

教学

文化

高中

分类: 教育思想

在学校,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很讨学生喜欢,教学常规执行力不差,课堂教学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同行评价也不错,但教学成绩往往差强人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师教得好,学生却学不好、考不好。这种情况在学校教师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青年教师中较为普遍。有的年轻教师就感到很困惑和苦恼,以教学而论自己在内容上没有遗漏,形式上比老教师还更多样、更灵活,但一考起来,成绩却总是达不到预期。

是什么原因导致“教得好”却“学不好”?

一是没有“系统教学观”,不能从整体上正确认识教学,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备课、上课、改作业等基本过程,没有从系统上深入认识教学的各个环节;二是重形式,轻内容,课堂气氛营造得很活跃,但是在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内容上把握不好、效果不佳;三是重“教”轻“学”,教师的关注点在自己身上,只想着自己怎么教,忽略了学生怎么学;四是重课堂,轻课后,课堂教学给力,但课后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密切跟踪。

怎么才能让“教得好”转化为“学得好”?

一要切实把教学的关注重点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去。教学成绩不好的教师未必都不认真,他们在备课、上课等方面的态度其实大多都是端正的、积极的,问题主要出在他们把关注重点放在了自己的“教”上,忽略了学生的“学”。所以,教学设计上要先弄清楚我们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么让学生“学到”“学会”?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上,围绕“学”来设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要清楚学生有没有学到,学得怎样?不能把课堂的焦点总放在自己身上,要把聚光灯打向学生,他们才是主角。教师都“讲到”容易,学生都“学到”很难,满足于“讲到”是很失败的,“学到”才是我们真正的教学目的。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把关注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研究的重点从“教法”转移到“学法”上,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二要综合把握和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成绩不好,就是不会上课,把课堂教学等同于教学,或是孤立地理解课堂教学,认为课上得好成绩就好,这是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片面理解。仅从教学效果来看,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无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教学是一个包含了备课、授课、检查、巩固等诸多环节的系统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会对教学成绩产生重大影响。有针对性地、带着明确目的地布置作业和检查作业,认真慎重地对待各种大小学习检测与讲评,把课堂和其它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我们期望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应该形成的能力落到实处。所以,只有以综合思维方式来认识教学,优化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达到最优教学效果。有的老教师课堂教学可能简单了一些,但其它环节抓得紧抓得实,所以教学成绩反而能高出一筹。 这可能就是一些老教师执守的,青年教师不容易学到的教学“秘诀”。

三要在教学方法上重实用、弃花哨。在教师中一直存在一些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错误倾向,课堂上探究、辩论、讨论等形式五花八门,给人感觉气氛非常活跃。但有些形式恐怕只是花拳绣腿,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是为了形式而形式,没有发挥为内容服务的作用,学生停留在形式上、表象上,并没有真正掌握好知识,形成相应的能力。所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还是应该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定,尽量化繁为简,摒弃繁琐、花哨的一些形式手段,注重实用,注重内容。有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最一般的形式就是最有效的形式。该读的就得读,该记的就得记,该练的就得练,多给学生一些理解、操作和巩固的时间,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好的传统的方法要继承,不能简单地否定和抛弃,要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加以弘扬和发展。课堂上开展一些探究、讨论是十分必要的,但针对性一定要强,问题设计一定要合理,时间控制一定要恰当,避免形式代替内容,避免脱离主题,注重活动的实际效果。

四要高度重视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以学为主,学生学没学到?学得怎样?这才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认真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首先,要注意观察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尤其是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上,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及时的跟进提问、追问,了解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确定课堂教学如何继续进行。其次,要密切跟踪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对作业、测试等检测环节中反应出的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研判,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采用定向与随机相结合的方式选择谈话的对象,注意交流的场合、环境、方式,注意偶然的交流,多方收集信息,仔细筛选,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准确掌握学情。在交流过程中,要不断激励、鼓舞、鞭策学生。在执行教学任务和教学常规中,不能机械教条,要根据学情适度调整。在信息分析中,还要注意区分个性现象和共性现象,科学地制定应对策略。

教与学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对立统一中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不是单边单向行为,只有在“教”与“学”密切配合、双向发力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教得好”不如“学得好”,“教得好”是载体、是途径,“学得好”才是目的、是归宿,只有实现了“学得好”,“教得好”才有意义。止步于“教得好”,满足于“会教”,这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师的职业追求是不完美的,因为只有学生“会学”“学好”,收获满满,才是教师这份职业的幸福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