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在南方人的意识里,都是小碗小蝶盛装着精致或者有些特殊味道兼之有色的食品。在陕西,一切都放大了,小吃也是,烤肉,牛肚,面条,无一不是。所有的小吃中,最爱的就是羊肉泡馍和葫芦头。中午忽悠老大去了号称百年老店老米家泡馍,40来度的中午,没有空调的小楼座无虚席,味道果然不同其他。

老米家在西羊市,在赫赫有名的回民街里,周围又是樊家,老孙家,贾三、素胡钵之类的大店,极不起眼。但如果打小长在西安,应该是对回坊里的小吃如秋风扫落叶一样绝不留情,而老米家则是必选之一。事实上,外地人一般也就在北院门止步了,而本地人的脚步呢,就在大皮院、小皮院、北广济街、桥底下(此处是说西安的洒金桥,由此向南是桥梓口,坊上的回民都叫这里桥底下)、清真古寺一带徘徊,盖因回民的小吃分布较散,而且都要去小巷子里自己细细发掘。
吃泡馍是个功夫活。自己在柜台上取过空碗和馍,另一手端着糖蒜(我们家叫这个东西为jiao头)找位置坐下,慢慢的丁点丁点的开始掰馍。馍,是定面馍,没有发酵的死面馍,用陕西话说,就是特磁实。掰起馍来没有一定的手劲还蛮困难。陕西的吃家断然不会要机器制或制好的,定然要自己亲手细细的掰成蝇头小馍。原因在于馍,这死面馍掰的大了汤入不进去味不说,馍心还有可能煮不熟,机器切出来的呢,把横截面上的空隙全部挤死了,自然也不会好吃到哪里去。但也不能小的过了头,不然煮出来就是糊糊了,遇上大师傅心情不好,还不会给做。在陕西5年,觉得吃馍是磨练人的性子,同事里的熟手掰一个馍至少也得一刻钟。
泡馍的成品分四种,其一叫干泡,馍煮好出锅的时候,舀出多余的汤来,泡馍吃完后碗里无馍无肉无汤;第二叫口汤,这个顾名思义,吃完后,恰好有一口汤能把喉咙里的吃食送进肠胃去,再取个原汤化原食的名头;之三,水围城,这是个形象的说法,煮馍的行话管这个叫宽汤大煮,馍盛在碗里,周围都是汤汁,中间的馍好似小山一样露个顶,上面铺着那两片肉。四是单做,做可不念做,念zou,四声。类似水盆羊肉,汤和肉单煮,馍拿手里就着吃。曾经在建基泡馍馆见过做馍的过程,那大师傅的灶旁,放着两个盆子,一个龙头,两个盆子分别放羊油(牛油)和肉汤,龙头自然出自来水了。冒泡馍的时候用炒勺,把肉汤和水烧开,加盐,倒馍进去,大火急煮一分来钟,淋上油,加味精,抖腕翻锅,让调料化的均匀了,先用手勺舀起肉来,再把馍盛进碗里,肉布在馍上,叫小二用盘端进厅里去,大喊号子。这边早有吃家等候多时,大喝一声,“这尼!”这一碗方能吃到口中。
吃泡馍有讲究的,佐餐的有糖蒜和辣子酱,小蝶盛上,个人依爱好自选,这辣子酱咸味重辣味轻,和一般的大不同,吃的时候不能拿筷子在里面胡乱搅拌,汤面上有油,把汤的香气和鲜气都包裹在里面,这一搅,免不了就把汤搅泻了(所谓泻,就是指汤不挂筷子了),汤一泻,那味道可就全走了。一般就是沿着中间馍山的边,沿圈刨着吃,一点一点地蚕食。有人说我放辣椒酱啊,也不许搅么?不能,要把辣子酱堆在馍尖上,吃一口,就一口,才能品出泡馍的香味和辣酱的鲜味来。还要记得喊小伙计给你来碗高汤,那这顿饭吃得才叫舒坦。要说怎么形容这个食物呢,用泡馍馆里的一幅牌匾罢,“肉香馍特”。
如今坊上的几家店子,就是北广济街老刘家和西羊市米家两处称雄
下次,已经约定,待得放假回来,第一顿就是老刘家了
二个馍的水围城
一个馍的水围城
干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