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榆林的老味道

(2010-06-27 23:01:32)
标签:

2010

n86

出差

生活

我记录

榆林

老城

城墙

杂谈

分类: 偶然踩过的那些地方

榆林的老味道(凌霄塔)

榆林卫城
  
  在2006年公布的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榆林地区的榆林老城和吴堡老城一起入选,但奇怪的是在名单上不叫榆林古城或故城,而叫榆林卫城,不知国内那些老夫子们为何给榆林老城起了这个洋名?卫城一词来自西方,世界上最有名的卫城就是希腊的雅典卫城了,卫城多建於高山之巅利于防守,同时兼具有军事和宗教双重目的 —— 在军事上,它必须是一座城堡;在宗教上,卫城内部建有各种宫殿和神庙供参拜。从满足这些条件的要求上看,榆林卫城倒是挺满足上述要求,而且长城沿线的各个军堡其实都可以看作卫城(驻军和众多神庙),但由于规模原因,因此不能叫城而只能叫堡。我估计国内老夫子们给榆林老城取名为“榆林卫城”是源于明成化7年(1471年)设置榆林卫,改堡为卫城一事。注:“卫”是当时管理军队和地方设防等事务的一级军事建置,级别在镇下,军堡之上。
  
  从军事历史角度而言,榆林卫城的称号也蛮符合榆林旧城,叫榆林老城和古城或许更突出其历史,而叫卫城则突出其军事地位,榆林城的确是因边防而崛起于陕北边陲(要单就历史而言,榆林旧城的历史远逊于周围的府州/麟州古城,以及佳州/名州/吴堡等城池)。在明代以前,榆林所在地还只是一个小村落,因为这里榆树成林,山腰处有一清泉,人们依树围泉,称之为榆林庄,这口清泉就是普惠泉。到明代初期,当地居民出于安全防卫考虑,将村庄扩建为稍具防御功能的寨子,随着寨子不断加固,在明正统2年又修筑了城墙,于是由寨升级为榆林城堡。榆林城伴随其地域军事、政治上的地位日益提升,规模也从昔日一个小村庄起步,“步步高升”完成了从村庄、寨子、堡城、卫的四级跳,最终在明成化9年(1473年),当时延绥镇巡抚都御使余子俊将镇所由绥德北移至榆林,并以榆林为镇名取代原来的延绥镇,榆林从而升级为明代长城沿线上九大军事重镇之一。

 

    榆林的崛起完全得益于明长城,而其击败老牌的府州/麟州古城,还有佳州/吴堡/名州(绥德州)等一系列当时的军事城堡,从一个小村庄摇身成为“陕北王”与其本身地理优势休戚相关。由于要成为陕北长城防线军事中心的先决条件就是座落在明长城沿线上,因此远离长城防线的佳州/吴堡/名州等城池即使当时具备完整的城堡防御体系,也只能望城兴叹而落选;同样,老牌城堡府州和麟州古城虽然位于长城沿线,但位置较偏而且身处山谷中,规模发展受限制,在当时政治军事条件下已经不再具备成为战略中心的可能;还有,长城防线上和榆林同属中路的横山一带也是山地地理狭窄,而靖边和定边那带一来偏远,二来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榆林城坐落在榆溪河谷中,素来周有三山(驼山、红山、黑山)环抱,二水(榆溪、榆阳)绕流之说。榆溪河谷形成的冲击平原比较宽广,周围有山可做防卫但不险峻,交通便利,因此榆林所在地作为军事和政治中心有发展空间,一些列因素最终促成榆林没有论资排辈后来居上成为陕北边陲的政治/军事中心。这点和上海有些相似,论历史上海远逊于周边江浙一带的众多老城,但上海最终凭借地理优势而笑傲中华。
  
  榆林也有个别称“驼城”,一是榆林城一半在山上(驼峰山),一半在平地,因市内地貌东西走向酷似两座驼峰而得名;二是后来榆林长期被沙漠包围,这里主要运输工具为骆驼,榆林也被称为塞外驼城。在榆林老城南门外,现代人树立了一座骆驼石雕,作为榆林城的标志。

 

北台南塔之凌霄塔
  
   北台南塔,六楼骑街 —— 这是榆林为以自豪的风景线,北台南塔,北台指的就是城北的镇北台,南塔就是南门外的凌霄塔。凌霄塔座位于古城南门外的南山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607年),原为山上榆阳寺里面的佛塔,因寺院在同治年被毁,于是只留存凌霄塔独自在山顶栉风沐雨,巍然屹立。出榆林南门,就可以看见对面山坡上高高竖立的凌霄塔。塔所在南山不高,与其称为山,不如叫坡更恰当。现在山坡周围都是老居民区,在小巷里绕来转去爬到塔下时,塔被周围院墙所包围保护,院门上铁将军把门,拍拍门无人应答,转身正欲离去,街对面民房中走出一个中年人,问我看塔不,收费十元,要看他就去拿钥匙开门。既来之,则上之,于是交钱上塔  
  凌霄塔为砖砌13层八角空心结构,塔高43米。塔身每层出檐,为仿木斗拱结构。在塔的最底层,四面开门,底层8边各长4.1米,周长33米。一层设拱形门洞,8面均有横额,刻乾清、坤宁、艮止、震发、巽顺、离明、坎日、兑悦,代表了八卦的天、地、山、雷、风、火、水和沼泽。二层以上,每层有4个窗口。层层檐角悬挂风铃,风动铃响。凌霄塔能保存下来的确有些奇迹,因为榆林一带自古就是战事频繁,凌霄塔所在的南山又是榆林城外围的制高点,登上塔顶便可俯瞰榆林全城。历史上在榆林发生的战争之中,双方都为争夺凌霄塔高地付出很大的代价,明末李自成和李过攻打榆林城,都是先攻占的凌霄塔。1947年,彭大将军两攻榆林时,国共双方也在凌霄塔展开过激烈的争夺战,榆林老城南墙残破不全,彭大将军也有一份“功劳”。过去塔下还有五龙宫、三义庙、南关阁、延寿寺等众多庙宇,昔日群庙拱立凌霄塔,可惜这些寺庙没那么好运,皆在战火中损毁。


 

(凌霄塔)

塔内仅能容下一个人上下的梯子
榆林的老味道

塔边的小路
榆林的老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榆林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难得的地方,老城保留的比较完整的城墙,2004年古建专家李周文在台湾《联合报》上发表《我国九大古城墙》一文,将榆林城墙列为其中,其它八座古城墙是 ——“安徽寿县古城墙、山西平遥县古城墙、河南商丘县古城墙、辽宁兴城市古城墙、山西大同市古城墙、湖北荆沙市荆州古城墙、湖北襄樊市襄阳古城墙、福建惠安县崇武城墙”。
  没见原文,不知李先生的评选标准,我去过平遥、大同、荆州和襄樊,这次看过榆林,觉得他的评选标准还是不错的。榆林的城墙真实感更强,虽然完整度不如西安,但是后者的作假太厉害,或者说不会作假。嫌西安城墙裸露太多难看修复一下可以,但修得也太新太假就不好了,其实可以用和原城墙不同色差的砖块修补老城墙,虽然视觉统一性上差些,但可以区分新旧,不会让你感觉西安城墙就是彻底翻新货。现在西安的城墙色彩统一,视觉上感觉不错,但不能细看,城墙地面上大部分的砖上甚至还刻有八几或者九几年户县某某烧制的字样,看不出明朝的真实状况。其实榆林城墙也进行了修补,但只是局部工作,所以整体上榆林城墙还保持着原貌,所以非常值得一看。

南门附近的城墙
榆林的老味道

榆林的老味道

榆林的老味道

榆林的老味道
城墙边的路
榆林的老味道

榆林的老味道

榆林的老味道

榆林的老味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初到榆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