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黑城地区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道要站,也是西夏、元代在黑水流域沙漠中的一片大面积绿洲。黑城平面为长方形,周长约1公里多,东西434米,南北384米,两墙中部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现今城墙仍高耸地表,残高约9米。城西北角上,建有一座覆钵喇嘛塔,具有同时期城墙上独有的建筑艺术风格,也是该城的一个特色。城内中部及西部,原有街道及主要建筑还依稀可辨。城中的主要建筑,虽经多次盗掘,但用土坯垒砌的房墙颓壁,仍有一些立于地表;城东部一些木构建筑的排列整齐的柱头也从流沙中露出。城内西南方,现仍保存一座外形较完整的古教堂,其中礼拜堂为穹庐式,顶、壁样式与今伊斯兰教礼拜堂相同。西北角城墙上原有土坯垒砌的佛塔5座现存一座覆钵式塔,残高12米。这座巍然屹立在城圾上的土塔,远在10公里以外的荒漠上就可看到。城外临近大土塔不远的地方,还有两组土塔群,都遭到破坏,仅余残塔基。黑城的重要价值不仅在它的外观,还在于它内部所埋藏的独一无二的珍贵文物。
早在20世纪初,不少外国探险家就对神秘的居延文化进行了多次发掘考查。沙俄学者科兹洛夫对黑城进行了掠夺式挖掘,盗取了大量的史料。1963年苏联出版的《西夏文写本和刊本》一书,公布了科兹洛夫劫走的部分西夏文献目录,计有佛经345种、政治、法律、军事、语文学、医卜、历法等著作60多种,合计405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