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十多年的学生,一直受着传统的爱国主义和历史教育,说到“九一八”,会自然背出一段模式化的解释;说到南京大屠杀,眼前会浮现看了很多年的几幅照片。可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纪念日,周边好像没有人对此有些许感觉和议论。我想不是世人忘记了那段历史,不是对日本有些许好感,只是缺乏对历史应有的感情。
历史是不可能被人遗忘的。今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却因为一些美国人而引出话题,让世人更加关注。一个是拍出《南京》纪录片的投资人泰德·莱昂西斯和名导演比尔·古登塔格,在影片的结尾,他们明晰的告诉世人自己受了张纯如女士书写南京大屠杀的感动。张纯如虽是华裔,却是出生在美国的地道美国人。他们的心愿都很简单: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看过南京,除却对影片记录的真实的历史震撼外,印象最深的是在于《南京》中,被描述为整个城市唯一的外科医生鲍勃,威尔逊的一番话:“我恨日本人吗?不,我恨的是日本的政策和他们对待中国人的种种暴行…如果有一天,当我有机会能够对日本人做同样的事情,那依旧会那么做的。”
听过和看过太多的南京大屠杀,多年的模式教育毫无例外的在教导,日军是怎样的残暴,,使得主观思想最终的矛头都是指向仇视“日本民族”。但是,战争真正的原因是少有人能透彻的说清楚或者理解,甚至我们应该痛恨这场战争什么都不知道。在庞大的,系统的,全面的战争成果展示中,看不到任何有深度的反思。
古登塔格拍的这部影片并不是煽动对日本的仇视,而是用一种客观的角度去让世人了解战争中真实的那一幕,了解这个世界曾经对待这段历史的冷漠。当马吉冒死将电影资料带回美国向全世界呼吁时,他得到的,是质疑的言论以及相关部门的阻止播放…这时,影片上打出:“面对暴行,全世界都保持沉默!”当年9名外国人之所以义无反顾的选择留下,以及为南京人民所做的一切也都与民族、仇恨无关~而只是出于爱与人道主义以及反对暴力、战争…
历史不会因为某一个时代而变色,一个民族也不可能对自己的大量历史事实都忽略、听任歪曲、扼杀讨论,却单单挑出一段历史,要求国民重视和正确对待。长期以来,我们生活在一定的模式下,尽管并非我们的刻意,但现在应该有了比较宽容的环境去面对历史。然而现今出现动辄高呼口号,实则懵懂的的年轻人依旧在扭曲自己对待战争和对待曾蹂躏我们国土的国家的态度。“灭了小日本”之类的话在网上是屡见不鲜的,时常也有抵制日货的实际行动…反对被施暴力的行为难道必须是以彼之道,还彼之身?若我们的愿望真的实现了,那么当我们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他们时…我们的行为不也和他们一样无耻?
当德国纳粹商人拉贝在用自己的生命作赌注去解救和他毫不相干的人,并在回国后把胶带寄给希特勒时!我们这些无厘头的宣言显得何其苍白?
我不是崇洋媚外,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时候,毫不相干的美国民间都会七七八八自然冒出一批历史发掘和记录、宣传者。一个简单,朴素的美国人张纯如女士倾尽所有,历尽多年查证著成《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九三七年南京浩劫》,意图只是向全世界揭露了真相。看看国内,我们那些状似暴民的反日行进贤的何其荒谬和幼稚。再看看我们知道的过去,历史的禁区遍布,说的是不利于社会,但是简单的抹杀是对后代的不负责任。不要怪现在的年轻人不尊重历史,是因为没有历史可以好好学习,甚至于基础的公平、正义、客观和宽容都没有提上教案。
不得不佩服美国人和欧洲人对待本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客观的态度,各种观点是容许充分表述讨论的,历史无禁区在他们是一个常识。尤其是可以看看犹太人,当年的境遇比南京人要惨烈的多,因此他们建立了浩劫博物馆,但他们不因为自己的历史遭遇而盲目煽动仇德。不要说是因为德国人道歉过,只是他们这种来自宗教的世界观、历史观已成为现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就像是一个人,最终必须有一个能够令自己站稳脚跟的定力和根基。而我们作为个人和民族,自从进入现代,就是一连串信仰迷失的曲折路途,我们频繁地铲除自己民族传统中的智慧,不断狂热领养各种不同世界观和信仰,又不断因为失望而摒弃,最后眼前一片五光十色,内心却一片空白和茫然。
现今,对自身强烈的重视,对金钱狂热的追求,对世界冷淡的漠视,对历史麻木的记忆,形成了我们社会的常态。也不知道怎样去看待周围,或许我本身就没有思考这些的资格。我只是希望我能够在某一天也能够和影片中的老外一样,有那份客观的心态去看待我看到和知道的过去。我想,已经离开我的祖辈们和健在的长辈们,他们对于我的期待,应该不只是和功名利禄有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