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睡前读本是鲁道夫,奥伊肯的《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买这本书的时候好像是自己陷入某个瓶颈不能自拔的时候。那个时候觉得现在的人,无论是自己或者他人,很多时候貌似开心或者很有目的的活着,但对于自己和生活缺乏一种确定的信念。
上学的时候问过自己,学习的目的在于什么?未来的命运之于自己会将如何。结果还没怎么去探究,就在浑噩之间毕业了。工作后也曾经问过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又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自己好像就是周围环境形形色色差异的体现,亦或是复杂矛盾的一些反映。常常觉得自己的生活被一种绝对的对立分成2个部分。一部分是从小受到的来自父母和社会教育的所谓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一部分是自懂事以来各种现实的理想和各种自身需求。而这两部分其实是矛盾的。前两天看见兔子的博上写如果有2条生命,一是为自己,一是为父母,很能体会。
我们的习惯,我们的传统,有时候只是一些传承的责任和父母的寄托。更多的是一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人,某个年代的人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的体现。是不需要我们自身感觉的需要的。被动的安排,被动的承担,就是最好的选择。但对于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身体,是建立在自己的快乐之上,没有自己亲身的快乐或者悲伤的体验,生活没有色彩,更不会有意义。
传统的责任和自己的追求都在深刻的影响个人的生活,理想和价值标准是从过去而得,兴趣和事业是在现在脚下的路上,终究如何选择?终究在哪里能够找到一种能让生活值得一过的答案?
估计我是想不清楚了的,也没有时间去想清楚。
现在最现实的问题是,下个月放假,家里安排了相亲,虽然很没兴趣,但是牵扯了一些人,不得不去,还得好好表现。感觉像是在全聚德看见的烤鸭,怎么喂肥也罢,怎么烤也罢,割成片包起来吃也好,炒心爆肠也好,残骨熬成汤也好,怎么摆弄都有人喜欢,也都有人不喜欢,但唯一肯定的是,作为那只鸭子,绝对的不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