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与书结缘

标签:
兵团日报读书随笔路遥传文化 |
分类: 转帖 |
与书结缘
●蒋晓华
《兵团日报》2015年12月22日第七版
每到周末,总是想着得逛趟书店,淘几本书回来。
当然也可以在网上淘书,但找不到在实体书店随手翻翻的那种感觉。特别是遇到一些同样痴迷书籍的朋友,你会有一种找到知音、找到队伍、找到根据地的感觉。
我在家里拥有一个10
余平方米的书房,环壁皆书。仅是这些书,这辈子我也读不完,可还是想买书,想着总有一天能读完。常常是这几本书还没读完,新书又买来了,喜新不厌旧。书架上的许多书都夹着书签,那是我曾经打开过的证明,遇到某个契机,某段机缘,我还是要将阅读进行到底的。路遥的长篇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20 多年前就买了,一直没有读完。前段时间随着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热播,终于读完了,又买了厚夫先生新出的《路遥传》,也读完了,又重读《平凡的世界》,重读《路遥中篇小说选》。几十年过去,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对路遥的认识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这么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有几部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呢?《平凡的世界》是当代普通中国人的一部心灵史。
买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发生变化的。我年轻时特别喜欢诗歌,喜欢唐诗宋词元曲,喜欢徐志摩,喜欢朦胧诗,于是书房里的这一类书籍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我的青春岁月。上个世纪80 年代举国皆是文学青年,只要吟着《回答》《致橡树》到处都会有文学青年与你交流,我如今最亲近的文友差不多都是那个时代结识的。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就买,见好的文学刊物就订,订了20 多年的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选刊》,几年前因抽不出时间阅读才忍痛割爱,大型文学双月刊《当代》则订到了今天,准备订一辈子。那时如果说有哪一篇、哪一部有影响的、在《作品与争鸣》上露了脸的文学作品没有读过,会深以为羞。现在不然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哪能读得过来呀,没读就没读吧,不会感到遗憾。阅读兴趣也发生了变化,文学作品如今只占我阅读量很少的一部分,书架上更多的是历史、哲学、军事及其他方面的著作,慢慢读,慢慢品,慢慢悟。
说到订杂志,也同样有一个变化过程。我订过《读者文摘》,现在早已改名叫作《读者》,甘肃因为有了这本畅销杂志,谁也不敢称其是文化沙漠。我订过《女友》,很多朋友还会记得这个曾红极一时的刊物,前面提到的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就是在这里首发的。还有《青年文摘》《山西青年》《辽宁青年》《八小时之外》。文学杂志《收获》《十月》《人民文学》《诗刊》《小说选刊》《萌芽》《青年文学》也都订过,整个是饥不择食,“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的比喻恰当极了。而今我是《读书》《随笔》《书屋》的忠实读者。阅读这些报刊还会像当初一样带给我愉悦。
阅读是享受,买书的过程同样也是享受。如同在超市、菜市场买菜,我能自然而然联想到它们在我的厨房里被加工成美味佳肴。鲁迅的文字是辣椒,王蒙的文字是皮牙子,张承志的文字是芫荽,阿拉提?阿斯木的文字是孜然,每一部作品都能让我不由自主地和某一种蔬菜、某一种水果、某一种调料联系在一起。
近几年,由于经常出差,我在火车站的候车室、机场的候机厅买了不少书,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其他乘客经常为飞机晚点抱怨不已,我在候机厅里安心读书,回家不过是换个地方读书而已。有时在机场中转,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我能看完一本刚买的有一定厚度的书,特有成就感。回到家里倒不一定有这样充沛的时间了,妻子让你拖地抹桌或是陪着散步,朋友拉你去小酌,时间都去这儿了。久而久之我发现,车站、机场书店出售的不少书籍品位也是很高的,我们这个多元的社会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如同《人生》里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这辈子,我算是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平生无嗜好,就是喜欢书。生命不息,买书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