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传》作者厚夫先生说《平凡的世界》——
用生命做出的最后冲刺
日期:2015-03-06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记者周玲玲

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路遥写给友人的信中坚持“历史书记官”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界批判路遥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时,路遥仍坚持着。3月3日,《路遥传》作者、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厚夫先生表示,《平凡的世界》不但恪守了现实主义原则,更是发展了现实主义,在新时期以来文学向“经典现实主义”回归的道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路遥是“历史的书记官”,是中国的文化英雄,他写出了一代人的理想。
历史书记官:用文学方式记录历史
“《平凡的世界》是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力作。”3月3日,厚夫先生表示,在当时许多作家还沉浸在“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之时,路遥却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将历史通过文学的方式记录下来。”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滚滚而来,作家们纷纷转向“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等方向。路遥“历史书记官”式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未得到当时文学界的认可,被评论界指责“过于陈旧”。第一部写成发表后,评论界几乎是全盘否定。
激愤之余,路遥认真思考创作的出路问题。“考察一种文学观点是否‘过时’,目光应该投向读者大众。一般情况下,读者们接受和欢迎的东西,就说明他有理由继续存在”;“‘现代派’作品的读者群少,这在当前的中国是事实,这种文学样式应该存在和发展,这也勿容置疑,只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负责任地弃大多数读者不顾,只满足少数人”;“至于一定要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现代派创作方法之间分出优劣高下,实际上是一种批评的荒唐。”他坚信:只要广大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作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
之后,路遥相继完成第二部、第三部的创作。在写完第二部时,他的身体出了问题,甚至想到过放弃、死亡。但他终究隐瞒了病情,在简单的保守治疗后又开始第三部创作。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为《平凡的世界》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大众书写者:歌颂底层普通劳动者
据厚夫先生介绍,路遥的作品能够呈现出文学精神和文学状态,而当代很多作家的作品只有文学状态却缺少文学精神,“路遥的作品通过细节的描摹,去表现文学精神,这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研究各种资料,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到?很多人都是信马由缰的,想到哪写到哪。”
此外,路遥除了是历史的书记官,更是大众的书写者,“他笔下的人物都是社会上的底层普通劳动者,他关注的是普通人的奋斗。”厚夫先生表示,路遥的小说里没有传奇的存在,只有普通的劳动者。他用文学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其代表作《人生》,就是把人物置身于“城乡交叉地带”,聚焦广大农村有志有为青年的出路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
文学担当性:具温暖情怀励志功能
厚夫先生表示,路遥作品的精神内核归结起来就是温暖的情怀和励志的功能,“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温暖、励志,给人带来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没有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平凡的世界》中,他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这体现了路遥的历史使命感和对文学的担当。”厚夫先生称,《平凡的世界》中传达出的就是一种温暖的情怀。一是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二是作品处处展现温暖的亲情与友情,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小说。三是作品中的爱情写得很美,被赋予无比美好的内涵和想象空间。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无性不成书”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气中难能可贵。
“
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自觉继承。”这样的小说对底层奋斗者而言,无疑具“灯塔效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