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淳淳赤子讲述路遥故事

(2015-01-04 18:37:13)
标签:

宝鸡日报

陕西文学大讲坛

厚夫

文化

分类: 关于《路遥传》

淳淳赤子讲述路遥故事

——记“陕西文学大讲坛”开坛主讲厚夫教授

 《宝鸡日报》2014年12月30日第11版“副刊”

本报记者   张琼

 

    12月23日下午,400余名学子挤满了宝鸡文理学院新区图书馆木铎厅,主讲人厚夫教授正温雅、幽默地讲述着路遥故事。厅内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欢笑阵阵,时而静默无声……这是“陕西文学大讲坛”开坛首讲时的生动画面。

   “陕西文学大讲坛”由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和该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邀请省内外的资深文学研究专家、国家级文学奖获得者及享有盛誉的作家和评论家来到宝鸡,发出陕西文学的铿锵之声。担纲 “陕西文学大讲坛”首讲的是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路遥文学馆馆长、路遥文学研究权威之一的厚夫教授。厚夫本名梁向阳,陕北延川人,当日他讲述的主题是《路遥的文学精神及时代意义》,同时他还向宝鸡读者带来了自己的新书《路遥传》。

    厚夫讲述了哪些鲜为人知的路遥故事?为何将路遥精神作为首讲主题?主讲人与路遥又有怎样的感人故事?日前,记者专访了厚夫,走近其人其书,聆听文学的清音。

 

路遥故事成开坛佳酿

“不管漂泊在何处,心永远贴着黄土地……”—— 厚夫

 

    一米八的大高个儿,灰色朴素外套,浓眉大眼,笑容谦和,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讲台上的厚夫,有浓郁的北方学者气息——坦诚,豪爽,热情。12月23日,他特地从陕北赶来,向宝鸡学子讲述作家路遥的故事。据我市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喜爱路遥作品的宝鸡读者数以万计,说起路遥笔下的名字,也是人人知晓:孙少平、田晓霞、高加林、刘巧珍……所以,讲座开始前,400余人一起为路遥逝世默哀,路遥走了,他笔下的人物却永远伴随着大家。

   问及为何选择《路遥的文学精神及其时代意义》作为讲座主题时,厚夫说:“路遥是位关注现实的火辣辣的小说家,他俯身大地,紧贴着生活,把笔尖磨秃,朴实无华地描写普通人民的人生故事,反映中国城乡社会的变迁,使每一位读者都能读懂、受益,通过文字给读者传递向上向善的力量,彰显了一个作家的担当和使命感。”正是认识到路遥文学的可贵之处,厚夫几十年如一日收集整理路遥的资料,从事路遥文学作品的研究工作,并热衷于将路遥精神广为传播。

   在当天的讲座上,厚夫从路遥的成长故事娓娓讲起:路遥儿时在清涧渡过的苦难岁月,少年时为求学走过的坎坷道路,青年时为追求爱情所受的创伤……厚夫的讲述,如同一帧帧流动的电影画面,还原了一个坚强、上进、情长的陕北汉子形象。紧接着,厚夫又讲述了路遥不顾病痛,坚持创作完成《平凡的世界》的情形,一位执着、坚定、勤于创作的路遥再次打动了听众。

    讲完路遥的人生故事,厚夫谈道,路遥对现实生活的关照是恳切而诚挚的。《平凡的世界》描摹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普通人的“中国梦”,人们在城市和乡村奋斗拼搏的身影,组成了那个时期特有的社会图景,读来震撼人心,这股牵动人心的力量是向上向善的,即使在今天,这种力量也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讲座互动阶段,学子们纷纷举手提问,或询问路遥书中某一段故事的寓意,或讨论路遥文学干净澄澈的特点,木铎厅内呈现出浓厚的文学讨论氛围。文传学院大三学生吴芳媛说:“看过路遥的书,一直觉得他离读者很近,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姿态,厚夫教授的解读让我知道了其中的原因——因为他始终关照着人民的现实生活。”

    当天主持讲座的文传学院院长权雅宁教授谈道,厚夫对路遥的解读是富有激情的、深刻的、带有体温的,让人领略到了路遥一头扎进生活底层的创作精神,号召文传院大学生向路遥学习。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孙新峰教授说,厚夫解读出了路遥文学作品中优秀古老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解释了文学究竟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展现了“文学陕军”的精神风貌。

   下午5时许,厚夫用这样的一句话结束了讲座:“愿我们像路遥一样,一头扎进我们的命运里。”

 

十年磨笔著成《路遥传》

“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托马斯·曼

 

    除过文学讲座,厚夫还为宝鸡文友带来了自己新出版的著作——《路遥传》,使宝鸡读者接触到了一本人物“信史”,使我们深入了解了路遥的人生与创作。 《路遥传》记录了路遥的人生故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为完成一本靠得住的“信史”,厚夫花费十年的时间收集、整理资料素材,进行创作。《路遥传》共13章26万字,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路遥故事,如《我要上学》一章,讲述路遥冲破家庭阻力一心求学的故事。书中还描摹了路遥的人生和文学精神,如《生命的最后时光》一章讲路遥患病坚持写作的感人场景……这些真实的故事,让作者心怀敬畏完成了《路遥传》的创作。

    厚夫撰写《路遥传》的念头起于2002年,在路遥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厚夫发言时表达了一个遗憾:路遥短暂的人生迸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光焰,但目前还没有一本具有学术品格的《路遥传》。不久,他呼唤《路遥传》的文章,被省内外众多报刊、书籍转载,厚夫暗下决心,自己要撰写一本文学与学术兼顾的《路遥传》。

    自此,厚夫开始了漫长的资料收集和采访工作,于2010年寒假正式动笔,为感受路遥当年写作的艰苦,厚夫也坚持手写书稿;为确保路遥故事的真实性,厚夫数次来到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路遥出生的窑洞,走访知情者。厚夫谈道,写《路遥传》的过程,是与路遥同呼吸共命运的一次心路历程,路遥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常令人悲伤难抑,顿笔沉思,在写写停停、停停写写间,厚夫对路遥的敬重又多了一分。

   浮白载笔,集腋成裘。在延安一个春雪飘飞的日子里,厚夫完成了最后一个字的创作。停笔时,厚夫撑腰伸拳,想起这样的雪天正是路遥最喜爱的天气……

    关于这本书的完成,厚夫并未多说,他引用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一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传播路遥精神的正能量

   “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着筷子吃饭而害臊。”——路遥

    撰写书籍外,厚夫一直身体力行,走在传播路遥文学精神的道路上。2007年,厚夫受延安大学委托,筹建路遥文学馆,从前期的资料征集、馆舍设计,到后来的管理,举办活动,厚夫都全程主持参与。7年来,到路遥文学馆参观的学生、作家、文学爱好者不计其数,厚夫常常拿着话筒,一次次给来访者讲述路遥故事,解读路遥的文学精神。

    厚夫对路遥深厚的情愫从学生时代就形成了,电影《人生》在延川拍摄时,厚夫骑着单车跑几十里路,去看“高加林”和“刘巧珍”“谈恋爱”;他在北京读书时,跑遍大半个京城买刊登有路遥小说的杂志;他在西安学习时,跑到文学讲座会上寻找路遥……

    直到后来与路遥成为忘年交,他也依然深爱路遥的作品。

    两个陕北汉子有很多相同点,如对待文学的坚毅态度,对现实生活的诚恳认知,这种互为知己的情怀,加上路遥文学精神的可贵,推动着厚夫在路遥逝世之后,一直从事着路遥文学精神的解读和传播工作。

    厚夫的文友说,这也许是陕北人共同的文化特质所致——包容、坚毅。是啊,有什么样的文化气质,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路遥如赤子般深切关怀着脚下的黄土地,才造就了一部反映中国当代城乡社会巨大历史变迁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面对纷杂的图书市场,厚夫说:“路遥精神过时了吗?不,我看到许多有农村背景的孩子在阅读路遥的书,并以《平凡的世界》中追求理想的主人公作为榜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平凡的世界》是诚恳的、朴实的,是直击人心的,许多读者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动力。

    厚夫回忆,路遥在创作完《平凡的世界》后,给友人的通信中说:“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着筷子吃饭而害臊。”路遥用《平凡的世界》挑战文坛“唯洋是举”的风气,这股文人骨气至今令厚夫感念:中国式的创作何时不需要?唯有关注我们脚下的土地、身边的人民、真实的生活,文学作品才能经得起读者的检验。

    赤子厚夫,触摸着路遥文学精神的温度,告诉我们,那是如此温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