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2014-02-15 21:19:47)
标签:

延安新区

文化

研讨会

分类: 随笔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在延安(新区)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4年2月13日)

梁向阳

新区我已去过十多次了,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元月份,我领市作协新区采风团上去后,突然恍然大悟,脑子里迸出“世纪之约”几个字来。新区建设就是保护延安革命旧址、谋划未来发展的造福延安人民的伟大城市建设工程。在我看来,它就是新世纪给延安的约定,提前不行,推后不可,只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空进行。因为这种战略构想,必须与延安乃至整个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而延安目前能满足这方面的一切可能的条件。

我认真阅读了澳大利亚设计公司的《延安新区规划优化简本》。该规划提出延安新区的发展目标是:“民生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文化之城”。尤其“文化之城”的规划诠释为:“依托延安革命圣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延安精神记忆,发掘延安黄土风情文化,建成具有圣地文化品位的审美情趣的文化之城。”此间的“圣地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两词足以让人感动。

一座城市应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与风骨,其核心灵魂就是文化。延安之所以是延安,因为她是“革命圣地”,这是独一无二的政治优势与文化优势。下面,我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对延安新区建设的几点认识:

第一,要有统筹兼顾的整体性思维来统领规划。我的理解,延安老城与延安新区同属“革命圣地”,是既有角色分工明确、又有统一完整布局的浑然一体的延安城。有句话说得很好,“让历史告诉未来”。延安老城的基本特征是“尊重历史”,而延安新区的面貌必须是“面向未来”,二者的功能分割必须明确、合理,具有有机的联系性。老城通过“中疏”,解决好保护众多革命旧址与复原当年景观的工作;新区通过“外扩”,解决好行政机构、公共服务部门以及延安山体居民的入住问题。新区建设既不能是重起炉灶、建一座同质化的现代化新城,也不能简单地复制老城功能,从而造成更大的浪费。这样,要求新区的规划者一定要体现整体观念、全局观念,高瞻远瞩地统领全局,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自然,处理不好新区与老城文化衔接的规划,绝不是好规划!

第二,新区的设计规划,要有丰富的文化想象力。我看到目前新区的规划创意想象不够。目前的新区规划,技术性很强,但是文化性尚差,设计仍停留在建筑楼宇与马路的简单分割与组合,而似乎触摸不到延安最深厚的文化特色。文化不是随意的涂抹剂与填充物,而是与城市功能融为一体的物质。不能等城市功能设计完备了,再点缀点缀所谓的“伪文化”与“伪景观”。城市设计者在规划文本的制定时,就必须考虑城市的风骨、城市的品格与城市的文化气质。古今中外,有特色性的城市莫不如此。古西安城的设计者设计出大小“九宫”的城市布局,古北京城的城市中轴布局等,均是遵循文化理念而然。再说香港的中银大厦这个单体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赋予其文化品格与美好寓意。我看到新区一期的六大组团示意图特别像北斗七星状,这引起我的丰富联想。“北斗星”既是自然的天象景观,也具有革命与政治的隐喻。“天上的星星向北斗”、“北斗指方向”等等。延安本身拥有非常深厚的地域文化、政治文化内涵,以“北斗组团”来进行文化设计与命名,我以为也是可行的。

第三,就新区具体的规划设计而言,要赋予城市的美学特征。设计者一定要处理好新区规划中整体与局部、宏观与细节、大与小、高与低、疏与密等方面的关系,把握好平衡感与节奏感。美的事物在形态上是均称的,在气质上是和谐的,城市也是一样。新区的文化元素决不能局限于添加几个历史博物馆、石油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几个单一性建筑体,而是如何有效地渗透其中;再如新区的填方区,可以作为富有诗意的通廊性连接,使城市富有浪漫与温馨的人文气息,更适合百姓乐居于此,从而收到“诗意地栖居”之效。

一言以蔽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新区的规划文本,一定要注意在设计上赋予可预见的未来城市的文化特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