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瞬间 定格美感
(2013-09-03 10:38:19)
标签:
花落有声散文集序言文化 |
分类: 散文研究 |
捕捉瞬间 定格美感
——序蔡娜散文集《花落有声》
厚 夫
我的研究生蔡娜拿来一摞厚厚的散文书稿,说她准备出本《花落有声》的散文集,因是第一部散文集,想请老师作序。我本来给自己立了五十岁前不作序的规定,但这次却无论如何要破例了。一则既为人师,就要尽为师的本分;二则我还的确有话可说。
蔡娜是位80后作者,她能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与众多80后作者并无二致。她在大学时就读于中文系,在校时就是一名喜欢作诗的文学青年,工作后又长期担任中学与职业技术学院的语文教师,成天面对琅琅书声与学生清纯的笑脸。这样,在相对单纯与透明的文化氛围中,她这位心灵敏锐而又善于表达的青年知识女性,有了捕捉瞬间、定格美感的创作冲动。正如她在《代后记》中所言:“为了不让走过的一切像从未来过一样空洞和空白,我就随手用文字这种适合我的方式做了记录。谁知,不经意间竟有了厚厚一摞。正如我在自己博客空间中所写:‘自己的对白,随意的写真’,这大概就是我开始写作的初心了吧”、“其实,花落也是有声的。我们要给自己的生命留下点存在过的痕迹,证明自己曾经来过。我将自己的散文结集出版大概也有这个意思和想法吧。”
文学创作既是社会性的,更是个人性的。80后作者更强调文学的个人属性,蔡娜也不例外。她这位青年知识女性,既喜欢小酌红酒,也喜欢品尝咖啡,还喜欢赏花鉴月,可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某种意义上,她是陕北众多女性散文作者中的“异数”,走的是都市“小女人散文”的路子。她的散文既不谈家国大事,也不写世俗的生活,而更多表达日常生活的审美感悟,多为生活的小情感、小惆怅与小感悟。这种散文写作,更契合作者的个性身份,也符合80后作者的写作特征。
通读蔡娜散文集,大体有三方面的题材类型,一是纯粹的抒情,即“独抒心语”;二是记人叙事,即“缘起不灭”;三是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感,即“行旅之思”。这些题材的散文既有普遍的共性,有自身的个性。在“独抒心语”小辑中的《许一季阳光》、《留得残荷听雨声》、《胡杨风语》等篇什,善于捕捉瞬间美感,并加以凝固与定格,进而抒发个人化的情思;在“缘起不灭”小辑中的《家有小女初长成》、《会剪纸的男孩》、《有一种人生叫励志》等作品,都是因在普通人身上发现美好的情怀而铺排成文的;在“行旅之思”小辑中,作者的所思所感独具慧眼,往往是在平常的心情中沉淀关于爱的哲理性情感。
这些三类散文往往呈现以这样几方面的共性特征:
一是知性之美。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言,好散文是感性与知性的结合体。相比陕北众多的散文女作者而言,蔡娜的优长之处在于她是知识女性,既有较好的阅读准备,也有很好的中外文学史的知识,这样她文章书卷气息浓郁,许多知识是随手拈来,自然妥帖。
二是感悟之美。好的散文不是“掉书袋”的散文,而是能够采撷作者最尖锐的感悟,并能够把它转化优美文字的散文。蔡娜的散文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善于感悟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三是表达之美。因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蔡娜散文的行文干净,灵动,洗练,流畅,毫无拖沓之意。她还善于化用古典诗词意象,在表达中找到知性与感性的契合点。她的一些散文行文中虽有惆怅与叹息,但结尾还是积极的情怀,还是生活的正能量。
当然,蔡娜的散文还有许多明显的缺点,如题材类型不够丰富,文章所思所感的空间还不够大,文化气量还不足,这些均与其人生阅历有关。想必蔡娜只要坚持写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都会很好地解决。
写一手好文章,应是中文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为此,我曾经常鼓励我校的文学院的研究生、本科生拿起笔来作诗撰文,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感。今天,我的研究生蔡娜要出作品集了,我焉有不高兴之理?我希望有更多的研究生能出版自己的文学作品集。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