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报》头版文章:《为什么路遥作品历久弥新》

标签:
文艺报头版评论路遥作品历久弥新 |
分类: 关于路遥 |
为什么路遥作品历久弥新
《文艺报》2013年05月27日头版
在《路遥全集》首发式上,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告诉媒体,该社自2010年获得路遥作品的出版授权以来,《平凡的世界》已经发行250多万册,《人生》近100万册。据我了解,在这之前,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曾发行过数百万册的路遥作品。
这一切都是因为路遥作品的魅力。时间既无情也有情,它是最公正的评判者。一个作家要在历史上留存下来,就必须接受时间对其作品的严苛审查,路遥就是这样一位在时间河流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作家。新时期以来,许多知名作家“各领风骚三五年”后就销声匿迹了,而路遥的作品却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畅销书”与“常销书”,拥有非常庞大的读者群。事实上,路遥不是高产作家,其作品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他也不是新潮作家,其创作一直恪守现实主义的传统;他更不是通俗作家,没有走市场化的路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年早逝的作家,却一直在读者中拥有热度,并引发了长久不衰的“路遥热”现象。
2008年10月,新浪网“读者最喜爱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71.46﹪的比例高居榜首;2012年2月,山东大学文学院在全国十省的城乡进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接受调查,读过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读者占被调查者的38.6﹪,位列所有茅盾文学奖作品第一位,而《平凡的世界》的读者以在校学生和青年人居多。《平凡的世界》堪称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中最感人、对读者影响最大、最令人尊敬的作品之一。作品是作家生命对象化的结果,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路遥通过其优秀作品而增加了他生命的长度。
读者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因为这部作品提供了鼓舞读者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我认为,文学的本质不是华美的语言与复杂的结构技巧,而是展示人性的光辉,传达一种精神和力量。路遥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社会转型的记录者与书写者,他坚信,“只要广大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作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他的《平凡的世界》完整地再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底层奋斗者的悲欢离合和心灵世界。作家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极大地尊重和认同。作品处处展现温暖的亲情与友情,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小说;作品中的爱情也写得很美,完全超越了世俗与肉欲,赋予无比美好的内涵和想象空间。这部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继承。作家铁凝曾说过“文学是灯”,意思是文学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要有烛照人类前行的力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拥有观照现实社会的广度、展示转型期社会心理的深度、描写平凡人超越苦难的前瞻力度,已经拥有了这样的功能。
我国进入快速转型的21世纪后,文学语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虽达3000多部,但文学的边缘化越来越严重。每个时代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认知与理解均不同,但在剥蚀了时代性后,路遥的文学意义却愈发凸现,因为路遥作品所拥有的温暖情怀与励志功能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的魅力。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路遥在我国国民文学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原因。
路遥生前曾反复说过,“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当代眼光的评价,还要接受历史眼光的审视”,并认为作家要“全身心投入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们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路遥的这番话仍有醍醐灌顶的作用,意在告诫我们的作家朋友们,要有大的思想境界,要有迎风而立的勇气,要有为时代与历史担当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一味地媚俗与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