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怀疑不释 争议难解
(2013-02-03 12:45:40)
标签:
路遥文学奖质疑总奖金过百万文化 |
分类: 关于路遥 |
转帖《华商报》2013年2月3日文娱新闻:
详解路遥文学奖之争
怀疑不释 争议难解
http://hsb.hsw.cn
反对人路茗茗
身份:路遥女儿
观点:停办“路遥文学奖”,同时呼吁任何个人或组织不要为这个活动捐款捐物。
■当事人心情
路茗茗:连发声明坚决反对
此前一直过着低调的生活,因为非常珍视父亲的声誉,在一周内已经两次发出声明,可见她对于设立路遥文学奖反对态度之坚决。正如她在声明中所说:“以我父亲名字命名,以我父亲的名字向社会募捐,每一件事都涉及我父亲的名誉权,我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影响父亲声誉的事情。”
发起人高玉涛
身份:《收藏界》杂志社长、路遥生前好友观点:路遥去世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弱势与缺失,有鉴于此,设立路遥文学奖,把香火接起来。
■当事人心情
高玉涛:压力大但坚决推进
高玉涛坦承现在压力很大,自己当初的设想还不是很完善,但他也表示了绝不会停止,并表示这是一项文化创新工作,自己会以钢铁般的意志坚持,“如果奖项一起步就流产,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他也说,并非因为路遥家人的反对才召开的研讨会,而是因设立一个文学奖这样的系统文化工程所进行的必要内容。
■专家观点
民间性质的文学奖做不好就是过眼云烟PK有企业家参加的事情,往往都把事弄成
西大教授杨乐生:
民间性质的文学奖做不好就是过眼云烟,我真心希望路遥文学奖能办好。评奖的规则和范围以及细则应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投资人不能干涉奖项,包括评委会的报酬问题都应考虑。
陕师大教授李继凯:
我了解越多,就越有些沉重和矛盾。不怕争议,关键是如何化解。主办方要充分考虑到困难,文学奖是大工程,应做长期而非短期行为。百度上已经有了词条,内行人一看,问题很多。茅盾文学奖经营多年,问题仍然存在。现在路遥文学奖的设计有些大,有些理想化。应该更有针对性,面对平民作家,面对底层。同时需要独立的运作机构,要公益化而非商业化。陕师大教授赵学勇:
当代作家命名的文学奖很少,路遥文学奖的设立具有独特性,上世纪80年代的许多作家和作品都被淡忘了,而路遥的影响力是持续性的,设立这个奖项是必要的。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仵埂:
没有企业家参加的文学奖,成立之日便是死亡之日,有企业家参加的事情,往往都把事弄成。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蔡昌林:
现在需要中间人协调主办者和路遥家人双方之间的沟通。
■争议焦点
资金来源与审批结果
路茗茗最担忧的事情,就是目前路遥文学奖是以募捐的方式集资的。而在资金的使用与监督细则具体出台前,她的担忧不会因为发起人的承诺而稍减。因为只有制度而不是人,才是资金使用保证公平公开公正的最好保证。虽然高玉涛对此前的募资方式有所澄清,表示他不会再采用募捐的方式,但奖金来源无疑是整个争议发生最核心的问题所在。没有独立的机构来运作,真正的透明与公正就无从谈起;如果不是高玉涛自己的出资,资金的来源与使用也难免会陷入各方怀疑与争议。
另一个争议的焦点就是按照相关规定,路遥文学奖的设立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昨日高玉涛表示申报与审批都还在进行中。他表示自己对相关的政策很熟悉,十几年办刊物的经验让他会遵守国家的法律与法规。按照高的说法,其实此前路遥文学奖的设立只是预备会,而真正的运作与执行等问题,只有在审批通过后,才能够算是真正的设立。
■事件进展
双方有望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沟通
在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后,很多曾经想捐赠的人都犹豫了,高玉涛说:“有人害怕惹是生非,原先很积极的人退缩了。”除了路遥同学王志强昨日没有出席研讨会外,曾经在路遥文学奖设立现场分别表达捐资3万与30万的两个人,资金都没有落实。他将在春节前前往北京和路茗茗面对面沟通一次。“她尊重长辈,也有担心和担忧,她的这些问题提得都非常好。”高希望和路茗茗之间澄清误会,取得她的支持。同时高又强调,这个事情不是私人的事情。“我就是个平民,就是喜欢文学,敬仰路遥,自己也有一点能力和财力去推动此事,我的自信来自中国广大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