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丁爱笛的婚礼

标签:
丁爱笛北京知青延川路遥文化 |
分类: 我的心灵空间 |
转帖说明:丁爱笛是曾在延川县插队的北京知青,也是位当年延川人家喻户晓的著名知青。《延川十唱》中曾唱过他。他当年娶了延川姑娘为妻,被传为佳话。如今,他仍厮守爱情,令人敬佩。北京知青陈幼民先生当年在丁爱笛结婚时,给他的婚礼画的速写,今天仍是美好的回忆。感谢有心的陈先生保存了这份珍贵的记忆。
丁爱笛的婚礼
陈幼民
这些发黄的纸片上潦草的速写,是我在一九七六年五月画的,地点在延川县关庄公社张家河大队二队,记录的是北京知青丁爱笛的婚礼。那时我在西安美院上学,回到陕北去采风,听说丁爱笛要结婚,便特地赶了去。我和丁并不认识,消息好像是邢仪告诉我的,她和丁是清华附中的同学。
从技术角度看,这些速写并不算成功,一来是自己水平不高,二来条件有限,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发黄的纸片,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恐怕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而丧失了大部分的细节。我不记得当时有人用相机记录,那么,关于这场婚礼的图像资料,这星星点点的笔画就是唯一的了。
由于丁爱笛是知青中的典型,祝贺婚礼的还有县上来的人,邢仪因为在延安参加创作学习班没有到,我在这里还见到了作家路遥 和他的夫人林达,这是我与路遥的第二次相遇。那时老知青们大都已离开农村,在丁爱笛周围的,基本上是后来从北京志愿来陕北插队的弟弟妹妹辈儿的人,在知青运动退潮之时,他们属于逆流而上者,依然充满了理想与热望,犹如夏天里最后的玫瑰,在这条道路的尽头绽放出一点亮色。
陕北人路遥一定要娶北京知青做婆姨,而北京知青丁爱笛娶的却是村上的女子,这在当时都带有领潮流之先的味道。新娘子叫张海娥,我给她画了张小像,并在画上记录道:“新娘子张海娥,今年十九岁,个不高,身体结实,她十三岁就参加了劳动,只念过二年书。很朴实,笑得很憨厚。”
婚礼并没有按陕北民俗举办,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座谈会,或者按现在的话说,是一次主题活动,没有唢呐和秧歌,没有拜天地和闹洞房,主要程序就是发言,谈理想谈改造世界观,谈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这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很多婚礼都有这样的内容。不过,相对这样的内容,当我看到丁爱笛和妻子海娥一起亲亲热热泥灶火的时候,才突然感受到什么叫两口子,什么叫共同生活。
也不是一点节目都没有,丁爱笛表演了吹小号,还和海娥一起唱了首歌。当然,最后吃一顿还是免不了的,不管是革命的还是世俗的婚礼都有这道程序,女知青们风卷残云的豪放让我记忆颇深。会后,她们还拉着新娘子去水坝里游泳,这在陕北当属新鲜事了。
这之后,我与画中人就再没有任何的联系。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片纸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记录,还时时引起我的回忆。其实,无论是什么时代,什么形式,什么身份,目标是否崇高,婚礼对于两情相悦的人来说,都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
大家给丁爱笛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