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文学”的魅力
——在《天籁文库:中国长篇连续历史档案》出版发行座谈会上的发言
厚夫
我来自陕西延安大学,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续广播”节目亿万名忠实听众中的一员。今天能够参加这个非常富有意义的座谈会,心情自然十分激动!

我的理解,“长篇小说连续广播”就是一种独特的“广播文学”。声音的无限丰富性与广泛的传播性,使得它拥有了可供塑造的无限可能性。而“广播文学”这种文学形式,是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底本,由原作者、广播编辑与演播者的再加工,共同创造出的立体的、鲜活的“有声文学世界”。荀子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文学乘着广播的翅膀,振羽飞翔,飞到大江南北,飞到千家万户,飞进亿万普通听众的心扉,温暖与激励人心。
我年轻时是位狂热的文学爱好者,我最初能做起瑰丽的文学梦,自然也少不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续广播”节目的诱惑与鼓动。1980年代初,我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每天中午总要和同学们守候在那架破旧的收音机前,准时收听《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工作之后,我立即购买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可以说,我几乎就是陪伴着“长篇小说连续广播”一起渡过充满激情的1980年代!那时的我,曾为苏叔阳《故土》里多舛的人物命运而落泪,曾为柯云路《新星》中改革新星“李向南”的大刀阔斧而激动,也更为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所塑造的众多普通人物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我熟悉“长篇小说连续广播”节目的性格,也熟悉它的气质,甚至熟悉许多演播者的声音。《平凡的世界》演播者李野墨那富有磁性的声音,至今仍经常回响在我的耳畔!
我是陕西延川人,与路遥是同乡,我始终把路遥看成自己的精神导师。应该说,我的这种自觉的精神追求,还是缘于长期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52集《平凡的世界》的连续广播。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是“先上天后落地”,而不是“先扎根后上天”。它未印成书,就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深入到亿万听众的心里,又通过读者的不断反馈,从而产生了更大范围的传播。文学的本质不是华美的语言与复杂的结构技巧,而是展示人性的光辉,传达一种精神与力量。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更在展现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其小说所传达出的“刚健守正”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的继承,也对底层社会的奋斗者产生一种灯塔效应。这部小说从诞生到现在,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中华读书报》多次组织的“中国读者最喜爱的20世纪100部作品”的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始终名列前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最喜爱的小说联播”问卷调查中,《平凡的世界》名列榜首;2008年10月,新浪网做过“读者最喜爱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平凡的世界》更以71.46%的比例再次高居榜首。正如路遥当年在《我与广播电视》的短文中所说的那样:“我非常感谢先声夺人的广播,它使我的劳动成果及时地走到大众之中”,“长篇小说连续广播”对于《平凡的世界》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点毋庸置疑!
2007年,我负责筹建延安大学“路遥文学馆”,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我情急之下在博客中发出《因为他给了我们温暖——关于紧急征集“路遥文学馆”物品的一封公开信》。文章贴出的当晚,就有两千多人点击,许多人纷纷转帖、留言、评论,说自己当年就是广播版《平凡的世界》的忠实听众。在无数热心人的帮助下,路遥文学馆的资料征集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如今,我们得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文艺之声”授权复制的一套《平凡的世界》广播音频资料,一直在路遥文学馆中播放,它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温暖着、鼓舞着来此参观的路遥读者。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走过沧桑岁月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小说连续广播”节目仍能以一种风景的姿态卓然独立地昭示着人们,这本身就说明她存在的价值与魅力。让我再次感谢“长篇小说连续广播”这种能够让文学飞翔的文艺形式,是她给了我们无尽的文学力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