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具匠心的语文课

(2008-09-30 11:00:00)
标签:

教法探究

分类: 调研

“读”具特色的语文课
—— 于陕西省长安师范附属小学参与小学语文课改调研随笔
“读”具匠心的语文课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应“以读为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教学理念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然而,教学实践中发现,没有明确要求漫无目的地读、学生被动地接受读、傻读、硬读、无效重复地死读等不良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正确贯彻落实课标倡导的“以读为本”,笔者近期在陕西省长安师范附属小学参与教研,集中听了近百节语文课,欣喜地看到这个学校的语文老师上课“读”具匠心,“读”具创意,“读”具特色。这里仅擷取几个教学片段,随附笔者与执教老师的研讨互动对话,以飨同仁。
  思考读——读通文本

  课文: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九册《鲸》
  执教:
高学段语文教研组长:白琴利老师

  [课堂片段回放]
  课始,白老师让学生朗读课题,根椐课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白老师抓住时机抛出“读”的要求。
  师:是啊,“鲸”字是鱼字旁,汉字中带有鱼字旁的字一般都是鱼的名称;鲸也像鱼。那么它是鱼吗?为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你们刚才提的问题来读课文,要读得字字响亮,句句通顺。请你们朗读一遍,我听听能不能做到。  (生齐读)
  师:我听后的感受是比较通畅,但响亮还不够,还能再响亮一点吗?声音响亮代表自信。再读一遍。 (生再齐读)
  师:这一遍比第一遍好多了,但有一个字的字音,在读的时候个别同学稍有问题。(师板书:肺)这个字读什么?这个字读fèi,韵母是èi ,复韵母,不是ì ,在普通话中f和i不拼,要注意纠正方音。读一遍(生读),再读一遍。再看看这个字的右边共有几画?(生:4画)注意右边是“巿”,读fù,声旁,不要写成“市”。知道肺是干什么用的吗?(生:人和哺乳类动物呼吸的脏体)鱼类有肺吗?……
  [研讨互动对话]
  笔者:学生在课堂中要“小脸通红,小眼闪亮,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这是一位特级教师的好课观,白老师课堂上也是这样。整节课堂上书声琅琅,这样的语文课可称得上“读”具特色啊。
  教者:我认为语文课就要书声琅琅,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特色。
  笔者:所以你在今天的课上,非常重视朗读,一节40分钟的课,便用了十多分钟进行朗读训练,很是难得。读的方式也很多,有老师读范、学生仿读、齐读、默读、引读、个别读、自由读、接读、轮读、读你喜欢的段落……老师指导后再让学生试读、练读、展示读。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议论,然后再读书加深理解。我觉得这是你教学的基本风格,对吗?你平时上课是否都是这样?

  教者:您说得很对。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强读的训练,所以在课堂上我尽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知意、明理、悟情。
  笔者: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但是该如何读,读什么,教师必须要心中有数,不知你对此有什么高见?
  教者: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读课题,使其产生疑问,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读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我觉得,强调语文课堂以“读”为主,但如果只是一味重复地读、读、读,就会走进“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怪圈。我认为,课堂上读书的目的应明确,每读一遍要有一遍的效果。第一遍学生的声音不够响亮,那是因为学生没有把课文读通,对文本不熟,当然没有大声读的信心。这时我评价学生不够自信,就是为了激励学生用心把课文读熟读好。

  笔者:这正是白老师的“读”具匠心之处。读第二遍的时候,白老师是个认真的倾听者。学生哪个词读得不够流畅,你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个词,理解了词义再指导读好,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比如上面教例中对“肺”字的指导便是如此,读中正音,读中学写,读中理解意思。
  教者:没错,我就是觉得初读是很重要的。不熟读,何谈精讲。
  笔者:白老师还非常注意“读”和“思”相结合,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在读书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古人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生读书时必然会有一些不理解、不通畅的地方,老师们就应当像你那样认真地倾听,善于发现,及时指导帮助,促使学生自读能力不断提高。
  教者:我记得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所以课堂上,我非常注重读书的质量。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开始就强调“要读得字字响亮,句句通畅”就是这个意图。
  笔者:有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而不思就叫死读书,读书唯有眼到、心到,“其义”方能“自见”。读中要思,思中有读,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示范读——读出榜样
  课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 二年级(上)《画风》
  执教:市级赛教一等奖、省级赛教二等奖获得者:李莎老师

  [课堂片段回放]
  在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掌握情况之后,李老师以指导学生读课文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当学生读了两遍书之后,李老师结合学生的朗读,顺读而导,教会学生理解读不好的字词句,然后让学生又读了一遍书。李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后便开始了示范读这一环节。
  师:这一遍读得好多了。但怎么读才能更好一些呢?听李老师读一遍,想一想和你读课文有什么区别。 (示范读,读后学生承前评议)
  生:李老师读书时面带笑容。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课文中的小朋友都会画风了,他们很高兴。
  师:对呀,他们很高兴。可你读到这里如果板着面孔,这与他们高兴的心情一致吗?
  生:李老师一个人的声音比我们40多个人的声音还响亮。
  师:这是因为李老师有喇叭,你们有没有喇叭?
  :没有。
  师:有的。你们的喇叭就是你们的嘴巴,你们的喇叭放开了没有?来,放开你们的喇叭,再读一遍。 (生再读一遍)
  师:这回喇叭放出声音了,也基本读出了几位小朋友的高兴。其实你们的喇叭还可以再放开一点。有没有人想单个读,比比谁的喇叭响,谁真正读出了小朋友们会画风了那种情不自禁的高兴?先自己练习读一读。  (学生自选—段来读)
  [研讨互动对话]
  笔者:现在听一些公开课,整节课老师没有示范读过,只是在朗读技巧方面花大功夫的指导,好像生怕自己的朗读水平不好而被学生嘲笑。
  教者:我觉得教师朗读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甚至可以说,学生个性化读书是在一开始的模仿中发展起来的。大部分学生一开始读课文都只是平平地读,这时,教师的朗读就极为重要了。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知道原来课文读起来还可以这么好听,这么有趣,从而激发他们读好课文的兴趣。
  笔者:上面的教例,李老师就是在学生读通文本后进行示范朗读的。“为什么要这样读呢?”“自己的朗读和老师的朗读到底差距在哪?”李老师的示范读,不仅读出了榜样,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教者:因为读是训练,同时又是一种享受,教师的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的熏陶,每一课我都要以身示范,读给学生听听。特别是在学生自己读通文本的情况下,老师的范读更能促使学生潜心会文,在倾听的过程中自然融入了文本,把自己的情感与老师的情感、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可以说,老师的示范读在这个时候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自主读——读出个性
  课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自然之道》
  执教:市级骨干教师、区级赛教二等奖获得者:李霞老师
  [课堂片段回放]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教学课。李老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放声练读。学生练读后,再让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段落朗读。
  师:读书太重要了,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朗读水平高的人。 (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一段来读)
  师:请先在每段前面标上小节号。全文一共有几段?
  生1:八段。我选第三段。
  师:我们听一听是不是字字响亮,句句流畅。 (生读)
  师:读得真是字字响亮,但感觉到还不是十分流肠。这不能怪你,你才读了一遍书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好吗?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那只幼龟是怎样的呢?在你脑中有没有出现画面?好!读书时在脑中出现画面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再来读读,说说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我请一位小男子汉。
  生2:我来读。(读后)从“探、欲出又止、侦察”等词语,可看出幼龟出巢时非常谨慎、小心;当我读到“突然……啄……企图”这句话时,我真为幼龟当时的危险处境担心。
  师: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你可真会读书呀!知道“欲出又止”的意思吗?小幼龟的“出”是为什么?“止”呢?这段中,哪个词语的意思与它相近?
  生:为了侦察、打探环境,小幼龟不能不“出”;出吧,又怕遇到天敌,发生危险,所以就又“止”住了。后文中的“踌躇不前”就是进一步说明小幼龟这种心态的。
  [研讨互动对话]
  笔者:我们提倡的自主读,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现在,一些流行语在课堂上随时可以听见。如:“你想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样所谓的“自主选择”引起了很多老师的争议。下面就请李老师结合你上的这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认同并付诸实践,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课堂所呈现的“自主读书”完全流于形式: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有一个整体了解的情况下,就让“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完全放任自流。这哪里是“自主”,根本是“自流”放任,学生浅尝辄止,怎么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不可能产生什么独特的体验。我认为,这是违背新课程理念初衷的。
  笔者:我完全同意李老师的观点。我们所说的自主读书,应该是让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前提下,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的段落来读,鼓励他们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就从朗读中显现出来了。就像你上面的教例,在学生把文本读通、读顺,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选择所喜欢的段落去朗读,去体悟……
  教者:我认为,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更多的是处于赏读的角度,是对文章表达精妙地方的欣赏,是对文章表达情感的又一次的体悟,是心灵与文本的又一次撞击。我这节课所设计的自主读,就是在学生读通读懂的情况下来进行的,放手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时,我尽力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发现学生读得好的地方,适时表扬,适时引导,旨在加深体悟。学生的个性在读中得以体现,得到发展,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评价读——读中激励
  课文: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执教:区级赛教一等奖获得者:张翠侠老师
  [课堂片段回放]
  本文属略读课文,是一则访谈
录,通篇都是对话,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一种文体。张老师先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自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接着采取“读——评——悟——品”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尤其是在评读、品读中,张老师善于抓住学生读的“资源”,激发学生“展示读”,辅之以适时地点评,激励学生读书热情和品读兴趣。
  生1:我想把苗苗和季羡林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再读一遍。(即课文第6~7小节)
  师:她都读过了,你为什么还要读呢?
  生:我想和她比试比试。
  师:这才叫自信。  (生读)
  师:她什么地方读得特别好?
  生2:我觉得苗苗说的话,她读得特别好。
  师:对呀,把小女孩的聪明、快口利齿、天真和童趣读出来了。(师竖起大拇指)我看你长大了做个播音员、做个演说家是没有问题的。还有没有敢于超过她的?
  生3:我来读下面的对话。  (生读。生读一句后,教师叫停。)
  师:你的嗓音真好听,但刚才第一句话你读断了,重新来,好不好?  (生重新读)
  [研讨互动对话]
  笔者:朗读中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和能力十分重要。积极的评价语言,不仅可以让被评价的学生有所收获,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启发。
  教者:您刚才说的“积极的评价语言”的确非常重要。我听了很多公开课,老师对朗读的评价语言单调,无非就是“你读得真棒!”“好极了!”“你读得很有感情!”“非常精彩!”“真了不起!”之类,太庸俗化,这样的评价语言怎能激励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呢?所以,我就想尽力把课堂评价语言改一改。
  笔者:我发现你的评价语言就独具匠心,能客观地点出读得好好在哪里,如“把苗苗的聪明、快口利齿、天真和童趣读出来了”,这就是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朗读方向,懂得如何读才能把小女孩独有的特点读出来。
  教者:对,我就这样想,评价语言,不仅要使被评价的学生有所收获,其他学生也应该受到启发。比如,通过老师的评价,让学生知道朗读的标准是什么,这就有了一定导向性。
  笔者:是呀,如上述片断中,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老师抓住时机,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他什么地方读得好?”这样做,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评价显现出来;当学生读得不好时,你还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你的嗓音不错”,然后再提出朗读要求,让他重读,很尊重学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者:我深感朗读教学的评价语言在语文课堂中是很重要的,就像您说的那样,好的评价语言能激励学生,又能给予学生以导向。所以,我不想“雾里看花”式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当学生读得不足时,也要发现学生读得好的地方,激励自信,促使学生喜欢读书。
  品味读——读出内涵
  课文: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十一册《荔枝》
  执教:毕业班语文教师:薛娟老师
  [课堂片段回放]
  薛娟老师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规律,当学生能把文本读得通顺、流利并整体了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进入“精读品味,感悟深究”的学习环节。薛老师开始让学生合作学习,画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同桌互相交流,感悟文中的语言,引导学生读出内涵。
  生:我画了这几句:“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
  师: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觉得这位母亲非常勤俭。
  生:我体会到作者家很贫穷,只能买一些处理水果。可是母亲还是很细心地把这些水果洗得干干净净。
  师:从哪里读出母亲很细心?
  生:每个沙果都长着疤,但母亲却一一剜去了疤。
  师:什么是“一一”?
  生:就是每一个,没有一个落下。
  师:母亲为什么要买这样伤痕累累的处理沙果?还要费那么大精力去清洗?她为什么不买好的沙果?
  生:因为母亲很穷,她舍不得买好的沙果。
  生:因为母亲很节俭。
  师:肖复兴去北大荒后,他的母亲就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北京,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来源,靠给人看孩子、弹棉花挣得少的可怜的一点儿钱勉强维持生活。肖复兴回京后,一时没找到工作,母子俩就靠母亲赚的这点钱艰难度日。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还想着要给儿子买水果。为了让儿子吃上水果,这位母亲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她所能给儿子的仅仅是这样一盘伤痕累累的处理沙果。
  知道了这些情况,结合读课文,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生:我觉得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师:一串晶莹的葡萄,一个香甜的苹果可以表达母爱,这盘伤痕累累的处理沙果也同样承载了这位贫寒母亲全部的爱呀!(学生个个表情严肃、在沉思,有的眼含泪花)
  师:看到这样一盘伤痕累累的沙果,假如你就是作者,心情怎样?
  生:我心里非常沉痛。
  生:我很感动。
  生:我很心痛。母亲收入那么少,还给“我”买水果。
  师:你把心放进去了。
  生:母亲在我心中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亲的爱在我心中永远不能磨灭。
  师:我听出了你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自由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一生朗读,应该说读得声情并茂,但老师并不满足)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很动情。但是你觉得母亲容易吗,体会到了母亲的苦心吗?再体会体会,先自己练一练。 (指名另一生再读)
  师:(摇头)。  (再指名读)
  师:对呀,听出来了吗?她读哪些词时强调了一下?
  生:是“居然、烂、一一剜去、干干净净、晶光透亮、晶莹、格外清晰”。
  师:更应该强调什么词?
  生:我觉得还要强调“洗了几遍、这般模样”。
  师:好的,听薛老师再读一遍。  (读后请学生一起读)
  [研讨互动对话]
  笔者:薛老师这节课教得很精彩,却很朴实,也很简单,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教者: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表达的意思。这“意思”,有客观的内容,也有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读懂内容,特别是情感的体会,更与理解语言文字分不开。所以我觉得“精读品味,感悟深究”这一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品味读”,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其内涵。
  笔者:说得好。我们语文课中的朗读有两个目的,一是加深对文本的体悟,一是检查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情况。常发现课堂上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感悟,一般就能把课文读得比较好;如果学生对文本感悟不深,读得也就可能不够流畅,甚至结巴。你培养学生学会“品味读”,就是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深究,读中品味,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作者和文本中的思想感情。薛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生硬地告诉学生要怎么读,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从读中感悟。通过品读句子中的重点词来体会“母亲的不容易、母亲的苦心”。
  教者:我总这样想,课文朗读,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悟语言文字,领会思想情感。我引导学生品味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我认为,该如何读,老师还是得有一定的指导。有些学生可能已感悟到语言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就是读不好。
  笔者:是啊。就像薛老师你班上的个别学生那样,已经体悟到了“母亲的苦心”,而且懂得从“一一剜去、洗了几遍、这般模样”等有关词语中看出母亲的苦心,但学生在读中就是没有突出相关的字词。这时老师顺学而导,引导学生知道怎样读才能读出“母亲的苦心、母亲的不容易”,从中教会了学生怎样读书。可见在教学中,老师指导与让学生自主读相结合是很关键的。引导学生从读中感受语言文字和文本中的思想感情,读出个性,与作者同喜同悲,同苦同乐。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生发自己的独特体验;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读”具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