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澄如与中国植物科学画
——在《嘉卉》首发式上的发言
主持人好,在座的领导、专家、老师们好!
从《芳华修远》到《嘉卉》,江苏凤凰集团科技出版社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她以画在纸上的植物活泛、灵动、姹紫嫣红的生命之美颠覆了国内画界和广大受众对植物科学画的偏见,她不再是以往不入国人艺术殿堂的所谓“匠画”。
应该承认的是,一个优秀的植物科学画家必须具备匠人精神,坐得住冷板凳,但这并不代表植物科学画就是“匠画”从西方到中国,她诞生的初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并带有形而上的美学意义。
作为中国植物科学画的创始人,冯澄如的从艺生涯有这样几个阶段:
少年时期的国画村学(此时以写意中国画为主)——师范专科求学时期初涉西方绘画和全面接受西方硬笔绘制早期生物图谱——向宋明以来的工笔画、小写意画学习,在从西方舶来的植物科学画中融入小毛笔勾勒和“水墨晕染”两大国画元素。
我们先来看一幅宜兴行政地图:

以上划红圈的地方分别是四位同一时期的大画家的出生地,他们分别是:屺亭桥的徐悲鸿、扶凤桥夏芳村的冯澄如、闸口乡的吴冠中和杨巷镇的钱松嵒。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自幼习画,宜兴北部地区有国画村学的传统。冯澄如少年习画的师长是他的三哥冯邵如,习画的伙伴中有一位是日后成为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的徐悲鸿。
冯澄如青少年时期的国画画的怎样已无从考证,下面是他作于1935年的一幅写意画《残荷》:

这幅写意画作于1935年。
关于冯澄如与植物科学画,我记得1979年,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后,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风气。这时候上海文汇报有记者南下广州采访了冯澄如的长子,我国第二代植物科学画的代表人物冯钟元先生,请他谈冯澄如先生在植物科学画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冯钟元是这样回答记者的:我父亲一开始完全学习西方的植物画法(这可以参看胡先骕主编的《中国植物学图谱》第一、二卷),1927年他跟随胡先骕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去绘图,为了学习当时最先进的石印技术,他常去北平唯一有此设备的故宫博物院,这时的他惊喜地接触到了故宫博物院的藏画。1930年,父亲接我到北平学画,每到星期天,父亲都带我背着画夹,去故宫博物院临摹宋明以来的工笔画,一边临摹,还一边交谈揣摩。久而久之,父亲和我的植物画作明显地融进了国画的画法。
中国画法离不开特有的工具——毛笔。清代中期以后的工笔画,由于有了西方硬笔的介入,宋明工笔画中的那种用极细的毛笔绘出的精细柔和的线条被钢笔铅笔取代,冯澄如觉得这很可惜,他自制出一种只有几根狼毫的小毛笔,用来增强植物细部的表现力。这不是简单的回归传统,是在舶来的西方植物科学画技法和工具上,大胆地揉进了中国的元素。
他还将写意画中的水墨晕染法用于毛感植物和植物的背阳面。
下面,我们来参看这两张图:

上面是一张钢笔画,完全的西式画法,这应该是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
这幅榉树作于抗战胜利之后的1947年,为《中国森林植物图谱》作的配图,叶子的凹陷与背阳处运用了水墨晕染法,明显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再来看这张任公豆图的墨线图,根据多方考证,这张图作于1936年前后:

下面这幅彩图作于1940年,这是局部截图。可以看出,豆荚和豆叶线条的处理都还是科学画的技法,但明显是用上了中国写意画的水墨晕染。
上世纪30——49年代,印刷技术,尤其彩印技术尚不甚发达,冯澄如的画几乎全部是石印,彩画靠的是套色印刷,无论绘画材料还是印刷技术都和现当代无法相比,冯澄如石印作品的一位收藏家,湖南长沙的李沅先生说,那是带着镣铐在跳舞,能舞到这样也很不容易了。

冯澄如作于1937年。
好在我们今天的植物画家们已经没有这些困顿了,翻开《芳华修远》和《嘉卉》,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由不断的技术进步带来的植物科学画的日臻完美。
*
*
*
*
*
若时间上可行,以下部分作为补充发言。
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植物画
第一组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

羊皮画,荷兰抄本,源于古希腊。植物的根茎叶一应俱全。并有俯视与侧视两张图。
古希腊时期已经有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学,人们已经开始追踪事物内在的发展逻辑。

敦煌203窟(初唐),仙女手捧莲花,美丽的花朵天上来。
虽然据传《唐本草》(手绘菰本,已失传)中有最早的手绘彩图,但谁也没有见到过。
到五代和宋,黄筌以来的工笔绘画大师们绘出的植物非常多,选材非常宽泛,而且在笔触逼真细腻上,已经超出了同期西方植物画的水平。

五代后蜀至北宋的宫廷画家黄筌的《野鸭》这里面有两种水生植物:茨菇和芦苇,无不生动鲜活。

与黄筌同时期的英国植物画,艺术上和中国同时代的工笔画水平相差甚远,但作者画出了植物发达的根部。
宋代的工笔画植物题材宽泛的几个画例:




第二组:西方走出中世纪,中国明清两朝


来自公元15世纪的意大利,根部完整清晰的菠菜和三叶草。

《本草纲目》中的图相当一部分无根无种子。

这几张图画出了根部,但看不清根部的特点。

西方十七世纪的植物画,有完整的根部和种子。
这个时期,西方已经有了伽利略的实证科学。
晚明时期,中国江南的工商业已经非常发达,出现了宫廷授意画家绘出的精致彩色的细草药图孤本《金石昆虫草木状》,和西方同时期的植物画相比,它只是缺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种子:

《金石昆虫草木状》,作者是文征明的五世孙女文俶。

文俶的工笔画
东西方文化的一大差异在于前者偏向于形象思维,有学者将认为这种文化为技艺(技术与艺术)文化,宋明以来的工笔画技艺高超证明了这一点。后者偏向于逻辑思维,这产生出的是科学文化。在分类发没有诞生之前,西方人对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植物,拷问的就是,你从哪里来?你的后代(种子)有什么肌理?这是分类学诞生在西方的原因。
十六世纪的法国宫廷画,植物从种子
到生长过程都有了。

波兰籍船教士卜弥格(晚明清初)画的中国植物,果实有了解剖。尽管从美的角度,他手法比较稚拙,画得不算好。
到清代中期,西方的硬笔(钢笔、铅笔)流入中国,反映在植物绘图上,出现了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中线条流畅,图画能较为真实表现植物的墨线图。但这时西方已经确立的植物科学分类尚未流入中国,吴其浚的植物图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植物科学画。
此图来自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
由此,我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冯澄如只是在植物分类学进入中国后的第一位植物科学画家,在他之前的文俶、吴其浚在植物绘画上已经有了不菲的成就。
其二,我赞同东西方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东方文化源自精致的农耕文明;西方文化来自地中海沿岸的工商文明。前者发展出的是高水平的技术与艺术;后者发展出的是科学(基础是逻辑学和实证科学)。这两种文化在科学与艺术层面上是可以交融出璀璨的成果的(政治、经济、法律层面的融合难度可能比较高)!《嘉卉》这部巨著的出版正是现当代中国植物科学画家们优秀成果的展现。
感谢发布会,感谢论坛,谢谢大家!
报告人 汤海若
2019.10.1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