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新增考点及命题规律初探
余昆仑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2017年语文《考试大纲》发生了不少变化,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也新增了内容。面对考纲的变化,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这就需要研究新考纲关于论述类文本的变化点、新要求,结合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研究其命题规律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新增考点;命题规律
一、论述类文本部分变化点
新的《考试大纲》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点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论述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并列,成为现代文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论述类文本“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文学类文本阅读“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实用类文本阅读“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这种划分使高考考点更加明晰、合理,对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方面,由原来的“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改为“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文本阅读的范围有所扩大。这样,论述类文本的范围更加明确。而且,考纲还要求“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由此可知,论述类文本的选材由传统的学术论文拓展至政论文、时评、书评等,选材范围的拓宽,既有高考命题灵活性的考虑,也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个方面,新增了如下阅读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是对论述类文本的文本特征的强调,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方面,因为这是对前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拨乱反正”。在较长时间内,论述类文本阅读“应试化”愈演愈烈,应试模式化曾经陷入“只需要把选项带入文中比照原文句子看是否有出入以判定正误”的简单、死板的套路,而近两年正在试图扭转这种趋势,新考纲提出这种要求正是让教师和学生正确认识论述类文本阅读。另一方面,这一基本要求能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观。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阅读此类文本的必经阶段,无法逾越,任何舍本逐末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出现这种变化本在情理之中,阅读论述类文本,只有先厘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第四个方面,新考纲在理解和分析综合这两个能力层级上又新增了内容,在对此能力层级做出界定之外还指出其具体内涵。“理解”能力层级增加了“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分析综合”能力层级增加了“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显然,这些增加的内容是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增加“理解”能力内容所做的相应调整,但也是论述类文本“理解”能力层级的应有之意,考纲中明确提出要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含意)。分析综合能力的新增要求同样适用于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对两个能力层级的内容做出修订,既是对基础能力重要性的强调,也是对考查能力要求的精细化。
二、论述类文本命题规律
其实,新考纲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的变化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已显端倪。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从文本内容来看,新考纲中新增的“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有所体现。阅读论述类文本无法绕开这三要素,但在高考中如何对其考查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其实,新考纲将其能力层级界定为“分析”,意在要求学生明了文本的论点,并分析其合理性;理解并分析文本为证明其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文本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运用论据来证明其论点的。这种考查要求回归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本质,可以让考生更好地循着文本特征阅读,考查方式和命题方式也趋于科学和合理。
以2016年全国卷I论述类文本阅读为例。文本的第二段段首句即该段的分论点:“甲骨文的发现是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接下来用了一些事实论据来证明殷商甲骨文的发现如何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包括甲骨文发现之前的史料,如《史记》和《尚书·盘庚》,证实商王朝存在的可靠性,还有胡适的观点、王国维的研究。论点和论据非常清楚,事实论证的方法也很明确。文后第一题的后三个选项就是分析此段的论据,而错误选项“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其实也是对原文王国维论据的曲解。该题错误选项的设置意在让考生理解和分析论据的正确性。
从客观题选项的设置来看,试题侧重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设置有信息组合、信息置换、信息整合等传统的信息加工方式,另外,还有内部推理和延伸推断两种新兴方式。所谓“内部推理”是指结论是由原文中的句子推断出来的,是文中句子的应有之意。“内部推理”的结论来自文章内容,或者说是从句子(长句子)内部的语意或句间关系推断出来的。一种是推断来自句子的言外之意,文中没有明说但隐含有这层意思。如文后第二题C选项“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而原文是“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亦使”的言外之意应是“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另一种是通过句子内部短语之间的关系、句群中句子之间的关系做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如第二题的A选项,“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原文是“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由甲骨文的实证力量使历史学家们“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结合前面甲骨文的发现使史学家想到《史记》中记录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可以推知,一些历史学家在疑古思潮流行时期“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从时间上看,这是个往前追溯的推理;从内容上看,这是个后果前因的推理。而“延伸推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原文内部意思的推知和挖掘,而是由此及彼,由文内延伸到文外,推断出源于文内实属于文外的结论。这种推断既是有限的延伸,又是合理的推断。一般来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第三题是属于这种题型,考生需要先找到命题人推断的起点,也即“结论是由文中哪个地方推断出来的”。如第三题的A选项“《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是由原文第二段“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推断出来的。“由此可见”是明显的延伸推断的特征,而且是依据文本内容直接得出的、但又是超出文本内容的结论“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三、论述类文本备考策略
根据新考纲的新增内容和近两年高考试题的变化,我们在备考论述类文本时,一方面要选取多种类的论述类文本,在学术论文以外,还可选取政论文、时评、书评等文体的论述类文本做训练;另一方面要从思维方式上对学生做有效训练,围绕“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个阅读基点和训练要点,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再精选题目做有针对性的、有效度的集中训练。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而言,重要的不是训练的题量,而是训练是否得法,掌握方法尤为关键。
具体来说,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增强“整体阅读”意识,锻造逻辑思维品质。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离不开整体阅读,考生先要把文本整体阅读一两遍,弄清楚这篇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段落结构是怎样的、文章的重点概念有哪些、哪些是事实性知识、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据、文章是如何进行论证的。诸如此类问题,考生在对文本要做整体性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下来解答问题时游刃有余。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思考这些问题,同时也是在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做到关联处“瞻前顾后”,细节处仔细咀嚼。除了要从整体上阅读文本之外,还需要在句子关联处“瞻前顾后”,明白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了句子间的结构关系,也就理解了句子间层次,明确了层次,也就明白了作者说理的思路。另外,还需对文本的细节部位进行咀嚼,既知其大意,又能品其妙处。文本的这些细节部位包括一些重要概念语境义的界定,重要句子(标明作者观点、意图的句子)的含意,长句子的结构,文中事实论据的完整意思及其论证的论点,等等。文本的这些细节部位既关系着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也关乎对选项的正确判定,不容忽视。
再次,要做到既分析文本内容,又理解选项意思。因为高考论述类文本题目全是客观题,所以,考生在解题时既要理解文本,理解作者(材料加工改造者)的观点、意图,还要揣摩、理解命题人设置选项的意图。因而,文本作者的理解、命题人的理解、读者(考生)的理解在特定的时空汇聚在一起。作为考场上特殊的读者,考生需要同时理解作者和命题者的意图,有了这种“双向”的理解能力,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7年第4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