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课视频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2017-04-07 11:38:49)
标签:

语文

教学

分类: 他山之石
微课视频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执教:郁雪琳  点评:褚树荣)

      一、课例描述
      冬天快要到来的时候,我和宁波中学高一理科班的学生一起,借助微课视频,共同走进“细节描写”的写作现场。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分享了这些年里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动人细节——那个老王,身处社会底层,却“哑着嗓子悄悄地问”:“你还有钱吗?”;那个母亲,曾以指叩门,只留下一句寻常的话“儿寒乎?欲食乎?”;那个项羽,竟道出“此乃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般毫无城府的话;那个叫英子的女孩子,纯美的目光里落满了故事……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看一道有故事的目光,以及那道目光下的人事,它来自陈凯歌影片《霸王别姬》,一共18秒。荧幕上出现了沙画版的电影剧照,学生睁大了双眼,发出了一声惊叹,那些此起彼伏的黑色的脑袋瞬间定格。
      (一)初留印象
      在热切的期待中,我让学生观看了两遍《霸王别姬》“雪地受罚”的视频,让他们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一位学生写道:“小豆子透过窗户看到小石头在雪地里顶着一个水盆,瑟瑟发抖。”另一个学生写道:“师弟小豆子立在窗边,凝视着窗外雪地里的师哥小石头,他静静地跪着,风雪呼啸,小豆子拉紧了盖在身上的被角,屋子里的烛光暖暖的。”18秒的镜头转瞬即逝,多数学生的描写比较接近电影分镜头脚本一:
微课视频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明确写作方向,我对这个脚本作了增删,如下:
微课视频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我告诉学生,尽管他们的第一次描写很接近拍摄的脚本一,但是,如果要将转瞬即逝的片段立体地、细腻地描摹出来,还需增添细节描写。
      那么,如何写好一个细节呢?不妨利用微课视频资源,我在《考场写作微课程》视频中截取了1分钟片段,向学生介绍了细节描写的分类:
微课视频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二)细节打磨
      我有意引导学生比较微课表格、分镜头脚本一和第一次描写,发现除了没有出现“语言细节”,学生还错过了情节中一些不能忽视的细节。我让学生再次观看《霸王别姬》“雪地受罚”完整视频(3分18秒),关注更多的细节,并模仿分镜头脚本一,师生一起补充整理成脚本二:
微课视频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这里,我让学生比较两个脚本,为什么第二个脚本更加丰富?为什么第二次观影有更多的发现?这样的发现对写作有什么启发?学生告诉我,第二次观察是带有目的的留意观察,更细心,更集中,更注重前因后果的逻辑。
      培根曾借波斯王之口说:“思想是卷着的绣毯,而语言是打开的绣毯。”如何挑选典型的细节并更好地组织,以此打开文字这张绣毯,不妨再向微课视频学一招——我再次在《考场写作微课程》中分别截取三个视频片段,合成“细节描写方法举隅”片段(1分30秒),根据训练进程,重点向学生介绍细节描写的三类方法:
微课视频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在“分解动作”环节,我告诉学生,不仅可以用慢镜头打开一个动作,还要努力打开一个词语,正如贾平凹曾经告诉他的女儿,要把成语还原来写。如把“天高云淡”写成“天很高,没有云,没有雾,连一丝灰尘也没有,晴晴朗朗的天空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学生听了之后,大吃一惊——原来还可以这样写!在“巧用修辞”环节,海子诗言:“我轻轻走过去关上窗,我的手扶着自己,像清风扶着空空的杯子。”手如清风般轻柔,人像杯子般消瘦,与清风作伴的孤独、失落、空虚、无力、无奈、脆弱的形象感,只因一个简单的关于动作的比喻。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酣畅淋漓,全是因为变换了三个角度的细节描写。
      至此,我让学生根据脚本二,运用三种写法,当场修改第一次写的文段。于是,学生的笔下有了如下文字:
      紫黑色的天空洋洋洒洒飘着雪花,落在泛着光的雪地上,落在小石头颤抖地举着的盆中。屋内的光将小豆子的脸柔和地印在窗子里,却依旧散不去寒气,小豆子紧了紧被角,长长的目光落到了那个身影上,他没有说话,却在心里悄然长出一株坚定的幼苗。
      屋外飞雪,小豆子的脸半埋在黑暗中,凝视着窗外,目光所到之处跪着他的师哥小石头。院子露出一隅天空,昏黄的光映照着惨白的雪,雪花朵朵,闪过窗棂,闪进了小豆子的眼睛,愧疚、自责盈满了昏黄的屋子。夜已深,打更声越来越沉,小石头的喘息声越来越急,空气渐渐变了味道,小豆子快成了那支离弦的箭……
      (三)宕开一笔
      欣赏了学生的文字后,我告诉他们,细节描写似乎是记叙文的专利,但高中阶段写得更多的是议论文。在引用论据举例论证时,为了让读者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对观点有更强烈的认同,不妨对事例进行描写铺张——议论文也有细节之美。如:
      乡村是素馅的,城市是肉馅的。(王开岭《乡下人哪儿去了》)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的费城,一个叫富兰克林的男子,正做着一桩惊世举动:他擎着风筝,在雷雨交加的旷野上奔跑,大喊着要捉住天上的闪电,并把它装进自己的瓶子……百姓觉得这是个傻瓜,学者以为这是个疯子,可就是这位不可理喻者,最终被誉为避雷针的创始人。(王开岭《对“异想天开”的隆重表彰》)
      儿时,逢夜里,耳朵里就会蹑手蹑脚溜进一个声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厅堂有一盏木壳挂钟,叮当叮当,永不疲倦的样子……边想象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我想,这叮当声就是光阴,就是黄金了罢。(王开岭《耳根的清静》)
      (四)迁移运用
      课堂的最后,我让学生欣赏了《霸王别姬》的另一个视频片段(42秒):小豆子被责罚,并提供这一片段的分镜头脚本三。
微课视频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我告诉学生,李碧华的原著里是这样写的:“那烟锅冷不提防捣入他口中,打了几个转。‘什么词?忘词了?今儿我非把你一气贯通不可!’师大爷忙劝住。‘别捣坏了——’‘再唱!’小豆子一嘴血污。”我希望学生课下能够写出超越李碧华的文字。此时,下课铃声响了,学生带着满足的神情离开了教室。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我陷入了深思:写作是生命里长出的一棵树,与其说是学来的,不如说是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养成的。我们虽然一起分享了细节描写的方法,但是,人不是因为获得了方法而想说话,而是因为想说话才去寻找方法,真正想写作的人,是因为需要而去创造方法。如果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构建了专属的方法,以此打开自己的文字,那么,一定有一片心灵的风景正在等待着他们。
      二、课例评析
      这是一次写作专题研讨,主题是微课资源的运用。
      所谓微课,一般是在课前预习或者课外自学的领域讨论它的推广价值,但是“在线课程”没有成规模之前,微课资源如果在课内没有很好地利用,那么,它就会成为游离于教学之外的应景的摆设。如何把微课视频资源融化成课内课程资源,从而发挥微课资源的价值,是这次活动要探索的主题。郁雪琳老师的课例在这一点上是有启发意义的。
      1.什么是微课?
      一般认为,微课指以视频为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展开教学的微型课程。它是由教学设计、教学视频、素材课件、练习测试、教?师点评等一系列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组成,一般时长不会超过10分钟,主要供学生自学。但从该教例看,我们可以把微课看作为了优化教学而由多媒体信息组成的一种辅助性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是利用微课的目的,不仅供学生在线自学,也可以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是微课的介质,它不仅仅指教师制作的视频,也包括其他声频、视频、图表等资料;“辅助性”是微课在教学中的定位,它不能取代教学,而只有经过教师的“融合”,才能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资源”是性质,它不仅仅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网上课程”,更是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支架”和“预制件”。也许大家觉得我这样的理解过于宽泛。我们为什么要把“微课”理解得过于狭窄呢?这堂课给“微课”一个很好的示例解释:“微课”之“微”,就是片段的、切片的、零碎的、单项的,它可以根据需要剪接、组装、调配、整合使用。“微课”之“课”,是从它的属性上说的,是课程的材料和元素,而不是课本身,它不能代替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化互动。所以说,这堂课拓宽了“微课”的边界。
      2.微课视频资源如何成为课程资源?
      网上的视频资源只有进入教学过程,才能成为课程资源。那么,微课资源如何与教学内容“融合”而达到教学最优化?这堂课给我们几点启发:一是根据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微课资源应截取不同的微课资源。执教者为了讲授细节描写的种类,在《考场写作微课程》视频中截取了1分钟片段,向学生介绍细节描写的五种分类;为了教授细节描写的方法,在《考场写作微课程》视频中截取1分半钟的“细节描写方法举隅”。二要重构。微课资源组合是半结构化的,主题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所有的教学都是即时、个别、具体的,网上的微课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不能搬用,必须改造。这节课呈现了两种基本的改造方式:截取合适的片段并加以组合,这实际上就是微课资源的重构。三要适时。教学有自己的进程,最合适的微课资源的使用时机只有一次,不可能这里也行那里亦可。整堂课使用了三次影视资源、两次微课资源,都是恰到好处。四是功能。《霸王别姬》视频和《考场写作微课程》视频都可以看作微课资源,但功能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观察审视的对象,属于陈述性知识,后者是方法和类别介绍,属于策略性知识。前者解决写什么,后者解决怎么写。功能不一样,使用也应该有区别。
      3.如何把外来的课程资源渗透到写作过程指导中?
      写作过程指导历来是“老大难”问题。写作过程对于写作主体来说,完全是一种“黑箱”操作。思想、情感的运行都是内蕴的,思维、方法的呈现结合着经验,怎么打开写作过程,让教师介入指导呢?这节课做了很好的尝试:利用教学程序的设计,使写作过程外化。我们把主要教学程序整理如下:
微课视频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外来资源要“渗透”进写作过程,本课提供了两种思路:一是层级的分解,把写作指导过程分解成三个由低到高的层级;二是重复的递进。两次视频观察,两次微课介入,两次片段写作,两次脚本呈现——反复活动,前后相因,重复的递进促成了细节认知的深化和描写能力的螺旋上升。当然,作为第三环节的“宕开一笔”是否有必要,我是心存疑虑的。
      为了让读者“对观点有更强烈的认同”,执教者认为,“不妨对事例进行描写铺张——议论文也有细节之美”。这样的提醒是好心的。课堂还插入王开岭《对“异想天开”的隆重表彰》和《耳根的清静》的三段文字。考察教学整体流程,这个环节是游离于课堂结构的,因为我们自始至终都在训练文学文本中的细节描写。而且,从语体考察,王开岭《对“异想天开”的隆重表彰》和《耳根的清静》,是不是典范的议论文呢?我想议论性的散文,更适合于王开岭的文章定位。

——《语文学习》2017年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