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聚焦:《劝学》

(2017-01-17 07:29:01)
标签:

语文

教学

分类: 高一语文
《劝学》一课的仿写练习
    师:荀子的具体论证是怎样展开的?
    (学生讨论后,概括出两点:第一,用大量比喻论证;第二,所有句子几乎都安排成了排偶的类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节奏感,易于成诵)
    师:用了大量比喻论证,可是,这些比喻是怎样形成论证的?
    (生略显困惑)
    师:举例来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个句子都没有说学习,想想看,它们实际上说的是什么?
    生:这是说从蓝草中提取的靛蓝色,那种颜色之深,超过了蓝草的本来颜色。
    生:冰由水冻结而成,但冻成以后,却比水的温度更低……
    师:那么人学成以后呢?
    生(齐):会超过他的老师。
    师: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比喻的本体没有写出来:学生从老师门下受教学成,却可以比老师的学问更深。谁还能用其他比喻来解说这个道理吗?
    生(抢着):树,成于幼苗,而大于苗!
    生:石灰,取之于石灰岩,而白于石灰岩。
    师:这种关系其实存在于很多事物之间。大家再看看苟子的四言句,写得又整齐,比喻又贴切,而且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生:形成排比!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生:也有对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师:对,不仅把道理说得那么透,还说得那么美,这就是荀子。把一切事情都当成“悟道”的途径,写出来的东西不深奥,但每句话都很鲜活,给人新的启示。这种现象,我们身边也有很多。
    师(随口仿写):“飞机一秒,不能干里;汽车十日,可走欧亚。”我这个像哪一组?
    生(兴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师(笑):大家也试试看?会模仿才会学习。
    (布置作业:根据本文思路,在每个分论点处选一组比喻句为模仿对象,选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为喻体,写篇短小的《劝学》)
    生:“钢,取之于铁,而坚于铁;绳,草为之,而固于草。”“金刚石炼于碳而硬于碳,不锈钢成于铁而韧于铁。”
    师:贴切!这是模仿开头——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句子。
    生:“假飞机者,非能飞也,而半日万里;假词典者,非博学也,而通晓万词。”
    师:很有节奏感!这是仿照第2段学习的作用——学习弥补不足。
    生:“积树成荫,夏日凉焉;积词成句,著作成焉。”
    师:这是在仿第3段,讲在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这个同学写得不错:“积粪成堆,沼气生焉;积土成堆,堤坝成焉。”他的句子显然还有当代人的新认识,好!
    生:“力者举重,不能百斤;千只小蚁,却搬大虫。”
    师:荀子的文章对仗工整,而对仗的特点是句子结构一致,相应位置词语同性。这里的“力者”改成“力士”更规范一些。也请注意积累课外知识:今日举重的世界纪录已经远远超过一百斤,当改成“力士独举,不能千斤;蚂蚁合作,可搬大虫”或“力士一举,无过千斤;蚂蚁成群,能吞万木”。
    生:“马婷(学生自己)日:学不可以已。虹显之于阳,而艳于阳;钻,石为之,而贵于石。吾尝终日而背矣,不如须臾之所写也;吾尝乘车看景也,不如步行之所见也。假飞机者,非能翔也,而上天空;假电话者,非能聪也,而听千里。积词成句,文章成焉,积水成溪,草木生焉。浪潮一击,不能穿塘;滴水穿石,功在不舍。”
    师:构成了篇章,从每一段摘取一两个句子模仿,组合起来就成为一篇小文章。看来苟子的方法很管用。
    生:“胖子日:吃不可以已。彘,成长于豚,而大于豚;牛,成长于犊,而壮于犊。食之味香,故食者胖,其身则壮。虽有减肥,不复瘦者,食使之然也。故人多吃则壮,肚多装则胖,胖人多食而完全消化,则无愧于粮食矣!”
    师(笑):吃饭的事儿讲得好。如果拿吃饭暗示学习的优点,是不是也可以呢?他有好句子:“吃肉一口,不长十斤;吃菜十年,无不胖者。”

补写“总结句”
    《劝学》的字词句教学和文意理解教学结束后,进入自由探究环节,下面是师生的一段研讨。
    生:和第2、第3段相比,感觉第4段好像不太完整。
    师:是吗?
    生:第2段末有个总结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总结了本段段意,指出了学习的意义与价值。第3段末总结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点出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而第4段末却没有总结句,整个段落只有例证句,好像没有说完。
    师:有道理,第2、第3段的总结句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理解如下:第2段的总结句是个类比因果句,在前面例证基础上,以木变直、金变利为前置句,推论出了后面的君子句,形象有哲理味;第3段的总结句,是两个判断句,一个否定句式,一个肯定句式,直截了当点出了本段的核心观点,言简意赅)
    师:好。现在若给第4段写个总结句,你认为仿照哪个段落的总结句最好?给大家五分钟仿写一个总结句。
    生:喜欢言简意赅的总结句。我写的是“君子非生而为君子也,善积也”。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才行,第4段大篇幅谈学习应该善于积累。
    师:写得不错。还有吗?
    生:我的是“君子之资非强于人也,善恒也”。学习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使是驽马、蚯蚓,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对,学习既要学会积累,更要有恒心。这些都是“学不可以已”的外在表现,“学不可以已”的内在要求是什么?有谁写了?
    生:我写的是“君子非特异也,善戒躁也”。学习要不浮躁,沉潜下来。这是对蟹“用心躁也”的批评。
    师:对,学习好须先做个素心人,这是从反面强调了学习的内在品质与心理要求。有没有仿照第2段总结句式来写的?
    生:有,我写的是“故滴水穿石,集腋成裘,君子积学而一以贯之,则终乎为圣人矣”。
    师:好,用了生活中两个常见现象“滴水穿石,集腋成裘”,形成了比喻论证,契合了苟子的写作风格;又用了“一以贯之”成语,突出了积累、恒心、专心致志的作用,说理生动,形成对第4段例证句的总结与提炼。还有写的吗?
    生:“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功夫深笃,铁杵成针;君子功崇惟志而业广惟勤,则近乎圣矣。”
    师:感觉用了很多典故和四字成语。请写到黑板上来,同学们评点一下。
    (生抄写到黑板上)
    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夸张修辞格用得好,人的诚心所到,感动了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只要专心诚意去做,学习一定会学好的。这和第4段中关键句“用心一也”呼应对照。
    生:好是好,但文中已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用“金石”,觉得不好。
    师:你能否换一句?
    生:生无所息,聚沙成塔。
    师:好,替换一下,但整个总结句有点哕唆,能否简化一下?
    生:前置句光留下“聚沙成塔、铁杵成针”就行。可简化为“故聚沙成塔,铁杵成针,君子功崇惟志而业广惟勤,则近乎圣矣”。
    师:志,心志专一;勤,善积有恒;这能够有效总括第4段中例证句。很好!
    师:第4段大量使用正反对比法,有没有同学写了正反结合的总结句?再给大家点时间,考虑修改。
    (学生展示)
    生:我写的是“故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君子专一于学,则可圣矣”,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因此君子只要专心致志于学习,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前两句从反面来写,后面则是从正面得出结论。
    生:“故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君子结于一,则圣心备矣”,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因此君子务求意志坚定专一,才能修炼成圣人。
    师:加上这些总结句,我们就给第4段点睛了。

“至千里”和“致千里”多层解读
    (PPT展示两组词所在完整语句: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它们的意思)
    师:对于句中两个加点的词你们是怎样理解的?意思相同吗?
    生:我觉得相同,都是到达的意思。
    生:好像不同吧。句①中的“致”课本注释为“达到”,句②中的“至”应该是到达的意思。
    生:这还不一样吗?
    生:不一样。虽然都有到的意思,但“达到”多用于表示抽象事物或某种程度,后面不能带表示地点处所的宾语,比如达到国际水平、我的目的没有达到;而“到达”多用于具体事物,后面常跟地名,比如到达某一地点、某一阶段。
    师:看来,你查过工具书。那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中“致”和“至”的不同?后面接的可都是“千里”啊。,
    生:①中的“致千里”意思是说达到了千里之外那么远;②中的“至千里”意思是说到达了千里远的地方。正好一个是抽象一个是具体。
    师:是不是有点牵强?请大家仔细读一下这两句话的前后文,看能否再换个角度理解。
    (生默读第2、3段)
    生:作者在第2段论述的是利用客观条件学习可以使能力增长的重要性,句①运用的是比喻论证,意思是说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使自己达到千里之远。“致”应该解释为“使……达到”。
    师:也就是说这种人是被动的,是靠外力才到那么远的,是不是?这样看来,本段中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所导致的结果,都应作“使自己……”理解,大家读读看,是这样吗?
    (生读体会)
    生:第3段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其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个比喻,是从反面论证知识积累和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目的地”。句中的“至”是“到达”的意思,说明这个行为是靠自己主动完成的。
    师:与第2段表示的被动不同,这段中的几个正反比喻像“积土成山、不积小流、驽马十驾、骐骥一跃”,包括蟹、蚓等事例揭示的结果或后果,都是行为的施动者主动去做的。所以这里的“至”强调的就是主动到达。
    师:有的材料把这两个词都解释为“到达”,可以吗?
    生:如果意思一样的话,那就可以换用了,苟子也就没必要用两种写法了。
    生:不可以。我查了一下《说文解字》,释“至”为“乌飞从高下至地也”,所以“至千里”即“到千里”;释“致”为“送诣也”,“致”本意是“送达”,所以“致千里”即“被送达千里之地”。
    (生鼓掌)
    师: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常查字词典是个好习惯。这样我们就又多了一种理解,荀子之所以前后两句用词不同,原来是所用“工具”不同。①中的“致千里”借助的是“舆马”,②中的“至千里”靠的是“积跬步”,也就是双脚。
    师:谁还有不同看法吗?(生小声议论)
    生:我觉得“至千里”强调的是一种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是说一步一步的积累,一定的量变最终才能达到质变。而“致千里”表示的则是一种结果,①中的“致千里”并非经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而是善假于外物的结果。所以①中的“致”解释为“使到达”,②中“至”解释为“到达”,意思更准确。
    (生鼓掌)
    师:受大家的启发,老师想从汉字“六书”的角度作一点补充:“至”是象形字,甲骨文写作“”(板书),犹如鸟儿飞到地上;而“致”是形声字,右面的反文犹如一只手拿着武器,所以“致”是借助外力,这个意思今天还常说,比如——
    生:因病致贫、宁静致远、致病等。
    师:很好!“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因为借助了外物;“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因为是自己走的,而非借助外物。
    师:大家再思考一下,两句话中“致”和“至”能不能找个合适的词替换?  (学生热烈讨论,大胆尝试,并相互比较优劣,想到的字如“到、达、往、造、诣、及”等,分析的结果,都不如原文的“致”和“至”。由此不难体会到古汉语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  师(小结):其实不光是这两个字,《劝学》中的其他用字几乎也达到了“一字不可易”的境界,比如“已、积”等,这就是苟子的高妙,所以《荀子》一书被誉为“学者之文”。

从《劝学》中的“已”和”己”谈起
    师:“学不可以已”,很多同学念成了“学不可以己”,为什么会念错?
    生:因为两个字长得太像了!
    师:真长得像,假设就是“学不可以己”,你会怎么读,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学/不可/以己——学习不能只依靠自己。
    师:把“以”理解成“凭借、依靠”,这样理解似乎也对。荀子的《劝学》是通过“学习不可以停止”而展开论述的。记住,是“已”字。但是,老师认为“不已”和“己”确实有内在的关系。我们先来解析“不已”的“已”,学习为何不可以“停止”?请同学们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思考)
    生:学习是人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停止地学习,可以让人达至优秀,让自己的优秀特质不会变化,“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就是这个意思。
    生:借助不断的学习,我们可以达到更高境界,做成我们原本所不能的事情。“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都是说明这个道理。
    师:你们只讲到了“学习”,没有讲到为什么不可以“已”。请同学们阅读第2段并思考,该段有表达“不可以已”的意思吗?
    (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生:没有,这段只是讲解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所能达到的效果,第3段才是讲解不能停止的道理。
    生:没有,荀子将“学习”和“不能停止”分而论之,这样更有层次。
    生:我觉得有。境界无穷,困难也是无穷的。“登高而招”,高了还要高的,“假舆马者”,也会远了更远,那么,学习也就不能停止了。
    (生鼓掌)
    师:对,这里隐藏着象征的意味,高处还有更高处,远方还有更远方,能挖掘到关于“学不可以已”这般深度,确实不易。读读第3段,思考学习为什么不可以“已”。
    (学生阅读)
    生: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更高更深。
    (生鼓掌)
    生:我倒是觉得学习苟子不是为了学习的高度和深度。
    师:怎么说?
    生:从文中可以看出,比“成山”最重要的是“风雨兴焉”,比“成渊”更重要的是“蛟龙生焉”,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掌声)但也要不停止地学习。
    师:其实你还可以说最重要的是“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自身修养最重要,这需要不断学习。
    生:还有第3段也讲到了学习如果“已”的后果,“朽木不折”,“无可寄托”。这些是从反面告诉我们学习不可以停止的原因。
    师:荀子从各个角度阐明了学习不可以停止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找到关于“己”的那句话,你认为“不已”和“己”有怎样的关系?
    生:从“君子博学”到“日参省乎已”,说明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看得到自己,反省自己,它们之间是条件关系。
    师: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除了“只有……才”,我们还能套用怎样的关系连词,理解“不已”和“己”的关系呢?大家想想。
    生:“驽马十驾”,所以成功;“登高而招”,所以“见者远”。人因为不断地学习,所以能思考自己,反省自己,提升自己。这也可以是因果关系。
    生:我觉得不停地学习是方式、手段,提升自己才是目的。所以“不已”和“己”是方式和目的的关系。文中“木受绳”相当于学“不已”,“则直”相当于“己”,君子不断学习反省自己则是为了“知明而行无过”。
    生: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我觉得是同时进行的,因为在学的时候我们的水平于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所以,我认为“不已”和“己”是并列关系。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字是递进,“不已”和“己”的关系也应该判定为递进。我们不但要不停止地学习,而且要时时刻刻反省,提升自己。
    生: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更高的那个自己,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往复循环。所以“不已”到“己”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层递、逐渐推进的过程。
    师:每位同学的理解都非常精彩,最后发言的同学更是给了我启发。老师之前也只是机械地记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是表递进关系,并没有思考其深层的原因。通过对“不已”和“己”的关系的讨论,我们明白,它们之间不论是条件、因果还是目的、并列的关系,最终都是通过“不已”学习,而一步一步、一层一层不断地完善“自己”。

真的是“用心躁”吗? 
    生:老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不是有点武断,真的是“用心躁”吗?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
    师:这个问题有意思,《劝学》是千古名篇,是古代议论性散文的经典,真的还有瑕疵?
    生:也许是螃蟹懒惰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懒也”。也许是浅薄,“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浅也”。不一定就是荀子说的“躁也”。
    生:文中比喻句很多,总有拙劣的,我们不能太较真吧。荀子不过是为了证明学习要专心的道理,取类近譬罢了。
    师:“取类近譬”这个词用得好,但“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样的结论还是有点草率。我们可以沿着批判性思维的视角,不跪着读荀子的书,看看这篇经典名文是不是真有些瑕疵?
    (生阅读,思考)
    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从今天科学的观点看,风雨如何兴起就不是荀子所说的这样浅白、荒诞。还有蛟龙,作为神话中的动物,其真实性更是无从说起。
    师:那荀子这样设喻会不会影响比喻说理的效果呢?用来支持观点到不到位呢?
    生:我觉得从当时的认识水平看,只能如此,应该不会影响说理的效果吧。
    生: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看世界的。
    师:这就叫作历史地看问题。在认知方面,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像我们今天接受了科学启蒙和科学思维的人一样。
    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觉得这句话太强调学习的作用,有点走极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位同学能用比较的方式辩证地看问题。任何观点必须接受辩证思维的检验,避免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真理在相对的意义上才是真理,真理向前再跨出一步,就是谬误。我们也可尝试着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看看本文的中心观点。
    生:“学不可以已”,活到老,学到老,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还算很先进的理念。但是学习不是最后的目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实践和创造。
    生:有些学习就可以有停止的,但新知识总是在学习中、思考中获得的。
    师:学习的目的确实不能止步于学习,从学习到学习,而是用学习所得,探求人与自然之道,谋取人生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学习当然是不能停止的,尤其是修身养德。但也不能绝对地、静止地看待这个观点,有时思考,有时实践,有时模仿,有时静观,有时体悟,有时创造,也是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生:在学习的观念上,我们还提倡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这些学习的内涵是苟子当时不可能涉及的。
    师:大家站在时代的高度,个性化感知的角度,特别是辩证思考的角度,赋予了“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新的内涵。这实际上就是批判性思维赋予我们勇于质疑、敢于挑战的思考权利。
    生:老师,我还觉得第2段“故”字放错了位置。“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提示我们,这里在总结结论。实际上这里针对自然状态之木和经过加工状态的非自然之木不能回复到原生状态,是用来并列对举的,突出学习在改造方面的作用,比喻学习能改善人的禀赋。不能用一个表示总结性、收束性的“故”字。并列关系不能混淆成因果关系。
    生:我觉得“故”字用得是地方。前面列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苟子列举这三种现象来比喻学习中的道理,学习有提高、改造的内在作用。基于此,再推导一下,用一个“故”字,自然引申出其他的现象、道理。
    师:大家的意见怎样?
    (新的辩论又开始了。也许,得出一个明晰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确实在思考!)

好教师当是”劝学”者
    教《劝学》,我们往往重视文章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围绕“学不可以己”引领学生思考荀子所说的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等,并以此自励自勉,加强自身修养,乐学善学,向善归正。这就是立足“学”去教学。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劝学”之“劝”,注意到隐身在诸多警句妙语背后的精神导师,正是他集“诸子大成”的为文匠心与汪洋恣肆般深厚的“劝”功,才使得《劝学》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几千年来传诵不衰。这样一想,劝,是为劝勉、鼓励,好教师当能“劝学”,语文教师尤其要善劝。
    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如果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与单调,但《劝学》却形象可感,至理可悟,全无半点正襟危坐之感。原因何在?喻巧而理至。文章连续运用大量的比喻,且设喻贴切,穿插灵活。精警动人的比喻,使得本文既富说理文的透彻感,又具散文的音韵美,既形象又不枯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以,怎么设计文章的比喻说理之美都是教学之重。来自甘肃的霍军老师却是在“比喻”这一熟悉的教学港湾上扬起了轻灵的风帆,让我们读到了他的的智慧和才思。由文章的论证特色到荀子比喻的特点,最后让学生依文本葫芦画自己的瓢进行仿写训练。霍老师不是在灌输比喻说理的常识,而是有步骤有“预谋”地引导学生走入学习的园地,既解析了文章喻议交融、思深旨远的艺术特色,又化“教”为“学”,巧妙地落实了语言训练。“钢,取之于铁,而坚于铁;绳,草为之,而固于草。…假飞机者,非能飞也,而半日万里;假词典者,非博学也,而通晓万词。”学生的这些精彩的仿写,形似而韵不尽,虽稚嫩却总让我们坚实地感受到语文生命的成长,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力量。我很感动,为这朴实热烈的语文和远方诗意的田野。多鼓励学生学习,多给学生实践的时空,学写《劝学》,“吃菜十年,无不胖者”,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会是戈壁。
    “镜头”虽小,更见语文心思,一样促你前行。陈鲁峰老师是“镜头”栏目忠实的读者,也是极为勤奋的撰写者。积跬步,而渐至千里;积小流,而渐成江海。他越写越实,越写越巧,语文教学的灵感火花般闪烁在他的字里行间。与第2段、第3段相比,第4段少了一句“故”字开头或“也”字结尾的总结句,陈老师很敏锐地察觉到《劝学》第4段文字的结构特点,并由此展开教学。补写“总结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阅读交给学生,把学习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沃土。或如“君子非生而为君子也,善积也”,或如“君子非特异也,善戒躁也”,都是学生潜入文本与之对话与之碰撞的思维成果。补写的是总结句,其实是对第4段甚至对全文的深度阅读,也激发了学生学用文言文的参与热情,训练并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思维力和表达力。当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荀子为什么这么处理?他的总结句到哪里去了?
    劝学者,善于抓住时机,也善于制造时机,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去阅读,去思考,去练习,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千里”和“致千里”,同是“千里”,为何“至”“致”音同字异?张善存老师化平时的阅读积累为教学镜头,因“千里”思“至”“致”意义差异,从“言”出发,又回归“文”,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抽象与具体,过程与结果,自行与借力,思维角度不一却都是见仁见智,不仅是在依文释义,又将文言文词语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语言习惯相联系,使课堂富有趣味。“两句话中‘致’和‘至’能不能找个合适的词替换?”这顺势一问,课堂再掀波澜,学生终悟荀子“一字不可易”的语言艺术境界,教师“劝学”有方。“至”“致”音同,“己”“已”形似,罗王军老师因纠正学生字形和读音而有了教学灵感。“学不可以已”,是学习不可以停止;“学不可以己”,学生竞也能巧解“以己”为“依靠自己”,机智有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精彩的开讲使学生怀有期待、迫切之感,罗老师先引导学生解析“不已”的“已”,再探析“不已”和“己”的关系,很自然地推进教学。对语言的敏感是参悟文章的先决条件,也是生成教学的重要激发点。学生对“不已”和“己”的关系的讨论尤其精彩,甚至超越了教师原有的理解,能从条件、因果、目的和并列等关系去阐释,而教师最后的小结也是水到渠成,铿然有声。“最终都是通过‘不已’学习,而一步一步、一层一层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不仅是对《劝学》的理解,也是对我们的人文提醒。
    9月15日,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其中,“科学精神”赫然在列,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真的是“用心躁也”?懒惰可以吗?浅薄可以吗?成少华老师就较好地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聚焦去探究。由学生的问题引发讨论,教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站在现代人认知和思维的高度,站在议论文用来支撑的事例必须符合真实、典型甚至科学的原则高度,大胆质疑,有据辩驳。既是对经典文章的一次重温,又是对“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内涵的新开发。这恐怕也是战国时代勇于创新的思想大家荀子乐观其成的。
    教《劝学》之文,展“劝学”之力。我们不仅在汲取,更是在实践,要努力缩短纸面上的镜头与实践中的课堂之间的距离。让课堂成为高翔的天空,把语文化为滋养的大地,因语文的翼,语文的润泽,他们必将走向远方。好教师,当能“劝学”!
    (《语文学习》2016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