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实验班语文教学初探
(2015-04-11 01:06:09)
标签:
教育语文教学 |
分类: 他山之石 |
如何让优秀学生更优秀
——普通高中实验班语文教学初探
【摘 要】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中学实验班方兴未艾,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本文从我省高考和自主招生考试的实际出发探究了实验班产生的背景,分析了各中学实验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五年带班的实践经验对实验班语文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就“如何让优秀的学生更优秀”的问题在语文教学的层面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七条对策。
【关键词】实验班
实验班,顾名思义,就是由普通高中各科成绩相对优秀,总分排名相对较前的一群优秀学生组成的班级。根据学校规模,一个年级往往只确定一至二个班级为实验班,其他各班则为普通班。
一、问题背景
1、2009年后高考成绩不再向学校和社会公布是实验班催生的现实土壤。众所周知,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但在2008年以前,省高招办都一如既往地在高考分数揭晓的第一时间内将分数通知考生本人,并向学校和社会公布。各学校也会将本校的高考亮点以喜报的形式向社会通报,内容包括该校当年的考生数、上各批次(本一、本二、本三和专科)高校的学生数、高分段(通常以600分为标志)学生数、总分及单科最高分在本地区或全省中的排名等等。这些数据确凿客观,鲜红的喜报也的确能鼓舞人心。而从2009年开始,《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简章》明确指出:高考成绩属于考生的隐私,考生凭自己的账号和密码查询考试成绩,不公布、不查卷。①这样一来,各学校已无法从官方渠道获悉本校考生的具体成绩,只能通过班主任悄悄打听那些平时成绩相对突出的考生成绩,尤其是考上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的学生成绩。因此,各校之间的竞争已从08年以前的上各批次高校的上线率方面的“面”上的比较,演变而为09年后上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的学生人数的“点”上的比拼。一言以蔽之,各学校尤其是普通高中一级达标校之间的竞争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上清华北大学生数的多寡之争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验班就应运而生、势所必然。
2、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华约”“北约”自主招生联盟均需考生参加笔试和面试,这是改革实验班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华约”“北约”集中了国内一大批最具实力的一流高校,莘莘学子无不对之梦寐以求,他们跃跃欲试,总想过关斩将,金榜题名。但这些自主招生联盟考试考题新鲜灵活,知识量大,涉及面广,考生若没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根本无法应对这样的考试。实验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要参加这种选拔考试。如果按普通班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然后应对考试,必然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因此,改革实验班语文教学已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
二、教学现状
㈠实验班不像实验班
1、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分班依据主要是学生的数理化生英五科成绩,成绩好、名次排在前的就归入实验班,反之则归入普通班。语文虽属高考必考科目,且分值达150分,但在分班时却显得无足轻重,甚至被视若无睹。这样分班的结果是,实验班的部分学生虽然总成绩优秀,但语文却很可能平庸甚至“缺腿”,与普通班相比,实验班的相当一部分同学语文成绩并无优势。
2、实验班的语文教学与普通班无甚差异。表现在:⑴课程设置——无区别。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均与普通班相同。⑵课时分配——无差别。非毕业班每周4课时,毕业班每周5课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实验班上自校长,下至班主任,乃至学生本人都普遍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语文成绩难以做到“短平快”,且费时耗力,因此他们还想方设法压缩语文的学习时间以挪作其它学科用。⑶讲授形式——无差异。基本上以老师讲解,学生被动吸收为主。⑷考试检测——无二致。同样的考卷,同样的练习,与普通班无异。
㈡语文课无所作为
语文课无所作为,语文成绩靠天吃饭的消极思想广泛存在。毋庸讳言,语文学科确实存在耗时多、见效慢的特点,不像数理化那样能在短期内求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应该说,这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了的。但语文的“少慢差费”与语文课长期不讲效率、无所作为关系甚大,与语文课脚踩瓜皮、随处乱滑甚至放任自流关系甚大。长期以来,“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刻板的授课方式普遍存在且备受学生诟病,但我们的不少老师却依然执迷不悟甚至乐此不疲。试问:这样的语文课能受学生欢迎吗?学生在如此厌恶的情况下学习能有多少效率?
语文课尤其是实验班的语文课一定要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差异以及语文学习基础的差异明显增大。为了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创造条件,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增强‘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了实现‘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的高效统一,必须建立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①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强调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合作与探究,让语文课活起来、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三、实践反思
笔者从2006年秋季随着我省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启动而开始带实验班语文,06—09年的实验班是从高一升学一直带到高三毕业,09年秋季开始我又从高一开始重新带一届实验班。经过整整五年的摸索实践,我有三点体会:
1、优秀生是可以变得更优秀的。09届我所在的高三实验班有4人考上清华,2人考上上海交大,3人考上中国科大,2人考上浙大,还有一大批学生考上985或211工程大学,总成绩有目共睹,语文也十分突出。全班语文无一人低于110分,25人超过120分,最高分达132分。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语文的成功为他们顺利升入名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优秀生是可以变得更优秀的。
2、语文可以大有作为,语文非重视不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语文天生重要。”真是至理名言!2011年高考,我省高考科目试题普遍容易,尤其是数学和理综、文综。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原本在数理化等学科上学得轻松,成绩方面也有明显优势的实验班学生,若要在总分上胜人一筹就只能在语文英语特别是语文学科上深挖潜力。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学生之间的竞争已越来越依赖于语文功力的比拼。普通高考如此,自主招生考试更是如此。因此,语文大有作为,语文举足轻重,语文非重视不可!
3、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语文教与不教大不一样,语文课改与不改大不一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语文教师要勇于坚守语文精神家园时语重心长地说:“怎么坚守?就是要以出色的语文教学质量坚守这个阵地!坚守阵地就要打仗,打仗就要凭实力。实力是从精神到物质的。”她还谆谆告诫广大语文教师:“我们要孩子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单靠说是不行的,要把课教得情趣盎然,让他们感到这里面是宝库,就好像是九重之渊的骊龙颔下的明珠,要进去把这颗明珠采到。把课上得左右逢源,使学生学得欲罢不能,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实力,以精彩的课堂教学来感染、教育孩子热爱我们的母语,学好母语,会学母语,只有用这样的办法才能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②于漪老师真是热肚直肠,一语中的!同理,我们只有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大胆改革实验班语文教学,才能开创语文教学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对策措施
1、改革课程设置。以选修课为例。高中新课程实施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由于不少学校都将目标锁定在在最后的高考而非学生的终身发展上,因此,很多学校在选修课的开设问题上大打折扣,完全不顾《福建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细则》的要求开足开齐选修课。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语文教学指导组明确指出:“选修课的教学,要按照课程目标制订计划,不能因其设置灵活而凌乱随意、漫无计划,也不能因其拓展性要求而片面追求新奇深奥,脱离了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选修课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上设计”。③按照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之川研究员的意见,目前的语文选修课可供开设的课程如下④:
选修系列 |
课程名称 |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
|
|
中国小说欣赏 |
外国小说欣赏 |
|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
|
影视名作欣赏 |
|
新闻与传记 |
新闻阅读与实践 |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
|
|
语言文字应用 |
演讲与辩论 |
|
文章写作与修改 |
|
文化论著研读 |
先秦诸子选读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
外国文化著作选读 |
|
中国民俗文化 |
但现实中各学校又是如何开设选修课的呢?据调查,大多数学校开不足选修课,只选择与高考内容看似密切相关的课程加以应对,一般包括这五门课程:《
2、改变授课方式。实验班的学生大多思维灵活,见解独特。如果像普通班一样搞“满堂灌”,仅让学生充当知识的容器,教学效果必然堪忧。如试卷讲评课,教师不可从头到尾不分难易地分析一遍,而应通过课前充分地研究学情,找出学生真正的易错点作重点讲析,其他各题可略去不讲。讲评中尽可请学生质疑问难,倾听他们讲述他们当时的思路,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分析,共同匡正错谬。再如高一高二的单元教学课或高三的专题复习课,教师也要事先发放问卷调查表,充分掌握学生在本单元或专题中的疑难点,然后设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不要平均用力,或搞讲座式的以我为主,“唯我独尊”。
3、改变检测方式。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免不了必要的考试。但以往的考试总是教师命题,学生做题。对于实验班,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尝试让学生自主命题。为减少学生的负担,我们可采取分组的形式,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命题组,同一个命题组的学生共同研制一道试题,若干个组的试题连同参考答案统一交给课代表,再由课代表交给老师组卷、印发。这种命题形式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动脑动手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此外,像阅读教学中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检测。即在阅读完一篇作品后,请学生为该篇作品设题,学生互相修正补充答案,教师只需与学生一道分享智慧即可。这种放手教学的方式,定能让学生乐学爱学,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4、加强课外拓展。登高才能望远,融会才能贯通。语文教学只有把每一篇课文从单纯的语文课本中,从繁琐的教参分析中解放出来,放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去观照,才能讲出课文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学生才能从中获得系统的、有生命力的知识,最终才能达到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目的。实验班的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往深处和广处拓展,如在复习高考必考名著《三国演义》时,老师除了事先设计好几道思考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围绕这些思考题找出原著加以思考,自行找出答案外,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充分利用中学语文资源站等网络资源对央视“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品〈三国〉》进行鉴赏评价,加以批判吸收。同样,在复习《论语》时也可援引于丹《〈论语〉心得》的资料加以补充。在教学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课时,要给学生推荐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历史散文和文化散文,从而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特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此外,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周末收看央视《新闻周刊》等都是语文课向课外拓展的很好方式。
5、抓好“五个一”工程。每天练一页楷体或行体书法,每天背诵一首古诗,每天记住一则名人名言,每天阅读一篇精美的文章,每周写一篇读后感,这“五个一”工程应成为实验班学生的必修课。长期坚持,学生必然收获甚丰,益处多多。
6、教会学生学会阅读。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大量阅读是学生不断获取信息、开拓视野、积累经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渠道。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简言之,读书的方法有主要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阅读,鼓励他们博览群书,手不释卷。通过长期大量的阅读,使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遨游,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自在地奋飞。
7、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也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在实践中长见识,增才干。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秘书长顾之川先生说:“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文学社团活动已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他认为:“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文学社办成培养各方面人才的摇篮,已经成为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由此可见,开展文学社等学生社团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一个很好的促进,它能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有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充分尊重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以生为本,大胆革新,才能实现“让优秀学生更优秀”的愿望,开创语文教育更好的明天。
备注:①《福建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考简章》
②于漪《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
③《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④顾之川《坚持守正出新,培育语文素养》
(本文发表于2012年第3期《语文教学之友》,人大资料复印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2012年第7期刊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