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胠箧》教学设计
(2012-11-24 09:44:32)
标签:
教案教育 |
分类: 高二语文 |
《胠
王帆
教学目标:
1. 明确文章思路。
2.了解老庄“绝圣弃智”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儒道对立与互补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
二、明确思路,了解思想:
上一节我们我们已经梳理了《胠箧》的重点实词和部分句子,对文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结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文本,汲取圣贤先哲的另一种智慧。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1. 明确文章思路。
2.了解老庄“绝圣弃智”的思想内涵。
(一)明确文章思路
教师总结:第一段由现实中偷盗的小事说起,然后用反常思维,提出“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考。
教师总结:2段:田成子(人物)盗国(事件),盗取的是国家的圣明的法规和制度。
4段:盗贼窃取斗斛、权衡、符玺国家利器。
总结分析问题的部分(ppt)
圣明的法规和制度
“圣勇义智仁”的道德准则
斗斛——公正
教师总结:本来圣明的法规和制度,“圣勇义智仁”的道德准则和代表公平公正威信的斗斛、权衡、符玺都是来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但是却被别有用心的大盗利用,成为他们实现野心的工具和幌子,所以在最后一段自然得出结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3.解决问题:文章最后一段是全文的结尾部分,庄子亮明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绝圣弃智”,此外,他又列举出来了哪些人,这些人有怎样的特征呢?
曾、史
杨、墨
离朱
绝圣
归纳:这些人的相同点都是在某一领域有创造或有特长的人。他们创造的圣明法规和制度、宣扬的“圣勇义智仁”和发明的代表公平、公正和威信的斗斛、权衡和符玺,最后都为大盗做了准备,成了大盗用来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所以,庄子就用极端的字眼提出极端的做法“擿玉毁珠,焚符破玺,掊斗折衡,殚残天下之圣法,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胶离朱之目……”,只有这样天下才可以太平无事。
(二)了解老庄“绝圣弃智”的思想内涵
通过文章行文思路,我们已经对老庄的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我从课下了解到不少同学都认为老庄的思想是消极的,无为的,让人不思进取的,真的是这样吗?老庄的思想被选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难道就让我们绝学无忧,回到原始社会吗?我们能不能从积极的角度来理解老庄的哲学,思考一下他的思想到底能不能给当今社会带来另一种启发和智慧?(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发言)
三、全文收尾,明确“儒道互补”的关系。
南怀瑾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既然是粮食,那要顿顿吃,不可或缺,所以儒家通常鼓励人积极进取,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提高社会生活水平,而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更是在告诫我们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时候,需要我们有一颗冷静的头脑,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避免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善的东西满足一己之私,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圣贤先哲给了我们看待世界的两双不同的眼睛,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既要有所作为,又要尽量规避这些做法可能带来的弊端,促进社会真正和谐地发展。
四 作业布置
1、完成《导学案》中《胠箧》一文的练习。
2、请结合当下社会现实谈一谈你对儒道互补的理解,写到随笔本上,不少于600字。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