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静:《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

(2010-05-05 08:31:09)
标签:

教案

课堂

教育

分类: 教研活动

    说明:据焦作市高中语文工作室综合信息,市教研室于5月4日在我校第一合堂教室举办了焦作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全市各县区的高二语文教师和高中语文教研员共130多人积极参与研讨。本次观摩研讨活动特别邀请上海语文界的名师专家与会,活动采取上海专家与本地教师同课异构、名师点评、教师研讨、专家报告的方式,对高二语文教师如何上好《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进行理论提升和课堂实际操作的培训。来自上海市复旦中学的特级教师孙宗良作了《寻找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的专题报告,他指出,语文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三个问题,即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现代散文教学要指导学生读出“三个价值”,即读出文本的教材价值,读出文本的个性价值。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党红英老师针对高二年级课堂教学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学生和教师对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漠然的现实,建议老师们从四个方面重视本选修模块的课堂教学:明确教学现状,思想上重视,课堂上落实;明析目标要求,大纲与考纲结合,单元主题配合;有计划教学,合理取舍,重点整合;有要求提升,注重内功,教学相长。在这次活动中,我校青年教师刘静与上海市第二届名师培养对象、上海市天山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单清老师作同课异构观摩课《动人的北平》。以下是刘静老师的教学简案及部分听课老师的评课意见,这次活动中四节观摩课的课件已发至群邮件,供大家参考。

刘静:《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

焦作一中教师刘静作同课异构观摩课《动人的北平》

刘静:《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

上海市天山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上海市第二届名师培养对象单清作同课异构观摩课《动人的北平》
刘静:《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上海市复旦中学特级教师孙宗良作《寻找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专题报告
刘静:《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焦作十一中教师王振利作诗歌教学观摩研讨课《神女峰》
刘静:《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焦作四中学教师王瑞云作诗歌教学观摩研讨课《天狗》 

教学实录:

点击这里查看视频  刘静《动人的北平》http://you.video.sina.com.cn/b/32596387-1288979051.html

                  单清《动人的北平》http://you.video.sina.com.cn/b/32596507-1288979051.html

                  孙宗良讲座http://you.video.sina.com.cn/b/32609259-1288979051.html

                  王振利《神女峰》http://you.video.sina.com.cn/b/32602792-1288979051.html

                  王瑞云《天狗》http://you.video.sina.com.cn/b/32617530-1288979051.html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
焦作一中   刘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阅读散文从“形”入手,把握“神”的方法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文本,体会北平的动人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林语堂特殊的生活经历,理解林语堂对北平复杂而深厚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有人钟情于清新自然、悠然闲适的田园风光,亦有倾心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华而现代的都市生活。
  你喜欢哪一种生活呢?田园还是都市?(田园。都市。两者都要。)
  有没有一个地方既有田园风光又有都市风情呢?(有吧)
  故都北平就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小说家、学者林语堂先生实现他“田园都市”梦想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跟随林语堂先生再次翻开历史的旧照片,一同去欣赏上个世纪初的动人的北平。
二、 以“形”读文
1.预习要求是画出文中显示文章思路的概括性语句。学生前后四人组成小组,互相对照自己所画的语句,并补充完整。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顺序依次齐读这些语句。
   读完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概括性语句多出现在哪里?
   学生找出规律(多出现在段落的开头,且多为判断性语句。)
   我们以后在做阅读时就可以通过找概括性语句来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内容。
3.学生再次自由诵读这些语句,语速稍慢,让我们以游客的身份感受上个世纪初的北平风貌。
4.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林语堂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平动人的画面。你认为北平有哪些动人之处呢?请选出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并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不同的诵读方式赏读。
   比如:第2、3段学生齐读,感受对比、排比的句式以及北平的包容精神。
         第5段单个学生诵读,感受北平原滋原味的生活情趣。
         第8段单个学生诵读,学生自由品读,感受北平是一个清净的住家的城市。
         第10段单个学生诵读,感受北平厚重的历史文化。
         第17—20段学生齐读,感受整齐的句式和北平的自由生活氛围。
三、 以“神”解文
(一) 动人的北平
1.通过大家的诵读赏析,北平风貌已经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来概括林语堂笔下北平的什么特点动人?(老成、包容、平民化)
2.作者花费笔墨修多来描绘的是哪个特点?(包容)
3.找出文中具体的段落诵读。
(二) 动人的情感
1.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和审美,文中北平的种种动人之处深深打动了林语堂,但是是不是所有地方都打动你了呢?(不是)
2.我们在谈到北京时首先想到的是哪些地方?
  (故宫、长城、颐和园/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名胜古迹或标志性建筑。)
3.林语堂选取的都是哪些景观?
  (平民百姓、寻常街巷、平常人平常景,是生活细节。)
4.为什么这样的北平深深打动了林语堂呢?
   引出作者简介,学生自由诵读。
   学生回答,老师做总结补充。
   林语堂一生周游了大半个世界,前期在北平生活过一段时间,后离开北平后就没有再回来过,而北平却成了林语堂心头最动情和留恋的地方,我想这其中的不仅仅是对北平真挚的热爱,还应有更深刻、更复杂的情愫。
  (对北平真挚的热爱,对故国、故都、故土的深深眷恋,对北平散发出来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的喜爱、迷恋。)
5.林语堂为什么选择“包容”来作为动人北平的典型特点?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老师总结升华。
   林语堂一生旅居过许多国家和城市,年迈之时,他选择了归国并定居台湾。其实走过地方越多的人越想家,因为离开过,所以才懂得家的感觉与意义。在没有归宿感的漂泊中,自己永远只是个过客。正是北平这种包容精神,包容新与旧、雅与俗,也包容了自己,让每一个人都有呼吸之地,于是顿生一种故土家园的亲切感,所以林语堂在写北平时就像写自己的家乡一样,从细微之处着手,如数家珍,观察之细、用语之素、用情之真、心境之和无不彰显出一种大家风范。反过来思考,林语堂学贯中西,能用英语写小说《京华烟云》,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本身他也具有这种“包容”精神,因为包容所以博大,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四、 课堂小结
  “形”和“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文中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犹如一粒粒散落的珍珠,这正是动人北平“形”的表现,而贯穿其中包容精神和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感情则是文章“神”的体现,因此本文虽然有22段之多,却形神相依,形散神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散文的方法思路——(学生总结)找概括性语句从“形”入手,准确抓住“神”,而文章的“神”也常常寄寓在一些醒目的语句或段落中,比如本文集中出现在第一段。
  那么写一篇散文要从何入手呢?
  (学生根据写作体验回答)要心中先有“神”,再用“形”来具体表现。
五、 作业
  每个城市都有她独特的文化与性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动人的地方,比如焦作,在这块你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然你也可能去过小桥流水的江南,到过长河落日圆的大漠,并为之深深动容,请模仿“北平好像是……”或“北平是……”的句式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些动人地方的真挚的爱。

教学反思:
    《动人的北平》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单元第一篇,是一篇精读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把握散文的“形”与“神”,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就是抓住“形”,体会“神”。
本课篇幅长,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感,且的确写的很散,让学生一节课学完并完成教学目标并非易事,所以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授课过程中,对北平动人之处的分析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了对“神”的分析时间很紧张,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过程流畅,学习目标突出,学生活动积极而充分,但最后超时了4分钟。下面我主要谈谈通过准备这次观摩课,我的发现和思考:
  首先是思路狭窄。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把握文意,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就是思考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本学期我集中看了一部分优秀的课例,目的就是拓展视野,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考。可是真正拿到一篇课文时,我依然是按照常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没有新的思考,也不敢有新的想法,直接跳入常规模式,总觉得看了那么多的课例和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用处,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是文章挖掘不深不透。不得不承认我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希望能够有些新的东西出现,一定程度上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听了上海专家的讲课后,突出的感受就是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我想单老师是没有看教参的,完全是自己的解读,将自己最直接而本真的解读告诉学生,在思想上独树一帜,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所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是很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的。教师驾驭文本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
  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心态不够平和,有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对自己、对学生都做了很多要求,其实一节课能完成一个必须解决的学习目标就已经很好了,学生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而事实上,我却强迫学生完成了不少我认为他们应该需要的内容,现在想来,多而不精,多而不透,多而无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反映出来一些细节上的小毛病,比如教态不够沉稳,语言不够凝练,个别字的读音过于口语化等。这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磨炼,丰厚自己。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充实的,用一颗执着的心、平静的心静待花开。(刘静)

 

教师评课:

 

杜晓琳听课感受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同课异构的课堂观摩活动。在活动举行之前,闻知有上海专家来讲课,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专家风采,也悄悄地为我们组的小刘老师捏了一把汗。今天,活动顺利举行,青春靓丽的刘静老师与亲切和蔼的单清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现代散文阅读课。细细回味这两节课,各有侧重,异中有同。
  不同的老师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必然不尽相同。刘静老师侧重于利用这篇散文教给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方法——由“形”入手分析“神”——并让学生清楚在进行散文写作时恰恰与这一顺序相反,首先要确定“神”,然后用“形”表现出来。而单清老师则是以这篇散文为基础,并加以拓展,总结出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风格,让学生对林语堂先生的文和人都有一个深入透彻的了解。这是两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也是两节课最大的不同。
  接下来两位老师对课文的重点赏析部分不同。刘静老师重点赏析文中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只在解决“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这一问题时涉及;单清老师选择以文章的16-21节为欣赏重点。这与两位教师教学目标设置的不同密切相关。
  然而毕竟是同一篇文章,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相似之处。比如在课堂刚刚开始的前十分钟,两位老师都在梳理文章中概括性语句,从而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思路;都是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插入作者介绍。个人认为,在梳理文章思路时,单清老师显示的幻灯片更加清晰,更便于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刘静老师的板书美观潇洒,声音清晰洪亮;单清老师对问题的追问自然,不会引起学生反感;两位教师注重诵读,注重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引导及回答后的总结和点评,课堂语言简洁、优美,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单清老师对林语堂先生其人其文的理解,让我感受到专家风范,也再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
  下午的《神女峰》和《天狗》之前听过试讲,颇受震撼。两位老师的气场绝不一般。《神女峰》执教者王老师温柔从容,课堂尽在其掌握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老师都是一种挑战。《天狗》执教者王老师沉静镇定,富有激情,底气之足让人羡慕。
  四节课各有千秋,像四面镜子一样照出我的不足,感谢四位教师的精彩展示,你们辛苦了!

 

王帆评单清老师的课:

    1、教态大方得体。单老师的教态和语言都极为温文尔雅,让人感觉极为熨帖。
    2、教师眼中有学生。单老师不光在形体上注重和学生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和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体验,而没有矫揉造作之感。比如:单老师在课堂开始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初读文本的感受,课堂结尾再次让学生来谈阅读感受,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这不就是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么?再次,我发现单老师的课堂语言处处考虑学生的感受。我在听课记录的旁批中记录下了这样的语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到……”“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我想是不是……”“掌声中我想大家是同意他的看法喽……”这些商量的、鼓励的、温柔可亲的话语一直萦绕在学生耳边;此外,她还特别注意和学生的目光交流,关注每一排学生的课堂反应,这种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眼中心中有学生的意识给我和在场的听课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知人论世的理念。本节课在梳理完“散漫”的思路后,就围绕着“北平是理想的居住城市的三大理由”展开,其中的重点又放在北平新旧雅俗、自由宽容的特点上,在讲这一点的时候重点结合林语堂本人的做人态度和作文风格来深入探究,最后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而且关于林语堂其他作品也有了整体的感知。
    4、我自己的感受:总体感觉课堂的前半段节奏紧凑,环环相扣,但是在提问“北平是理想的居住城市的三大理由”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反应就开始受阻,课堂情绪不高。后听专家点评,才明白主要问题是老师在设置提问环节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思考的困难。
    总之,这节课让我看到了自己和优秀老师之间的差距,今后要重点加强对文本的研读和对学生的关注。

 

王帆评王振利老师的课

    1、诵读思路清晰。根据诗歌的特点,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课堂以诵读为主线贯穿始终,顺序依次为“感受性诵读——研究性诵读——共鸣式诵读”,这是值得借鉴的诵读课堂模式。
    2、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比如在第二个环节“研究性诵读”,教师就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由师生来共同解决。这一点的设置比较合理。尤其是现代诗歌,困扰学生的往往是关键的几个点,所以采取这种形式来展开重点突破,我认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此外,教师把学生板书的各种问题加以分类,截取几个和本课教学重点最紧密的点来集中探究是科学合理的。
    3、重难点把握较好。如对“金光菊”和“女贞子”两种意象的理解,对旧的封建礼教的背景认识,对舒婷的女性观的重读,和《致橡树》的比较阅读等等都是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必经思维过程,把握得比较到位。
    4、关于不足的几点商榷。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略显随意,要注意课堂用语的规范性。教师没有能及时纠正学生在诵读时的字音错误,也没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黑板上板书的不规范处。最后,教师本人对“现代爱情观”的理解有局限,没有能联系当下探究“现代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5、我自己的疑问:如果出现课堂学生信马由缰的混乱场面该怎么救场?
    总之,这是一节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课堂,学生学有所获的课堂。

 

宋爱芹《动人的北平》评课建议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且篇幅较长,在短短的一节课能把它处理得如此到位,可见老师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1、课堂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本节课设计为两大块,以“形”读文和以“神”解文。其实这两点正是散文特点,这样设计学生对散文特征会铭记在心,对学生今后的写作大有裨益。
    2、设计新颖,点拨到位
    在以神解文的环节中,紧扣课题的“动人”,设计为“动人的北平”“动人的感情”。在点拨田园生活时,抓“白菜”的理解是精彩之笔,菊花是隐士的象征,吃得起大白菜的就是寻常百姓,学生很自然的想到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活状态,也是作者所留恋所向往最真实最朴实的生活。
    3、拓展训练引申写作
    最后尽管时间显得有点紧张,但依然展示几张校园美景的图片,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动人的一中》,片断练习。
  学语文是什么?我认为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指导生活,提高生活,品味生活,享受生活!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是读写结合,来剖析思想,品味生活。
    但我认为本节课也存在有瑕疵之处:
    1、在第一板块,以“形”读文时,你认为北平有那些动人之处?学生在回答时,老师问得过细,误了时间。
    2、在第二个以“神”解文这一块,他设计为动人的北平和动人的感情。在“动人的北平”这个环节上,应一点而过。我认为在前面已经很全面地让学生了解到北平的动人之处。这时应减为一句话“欣赏过北平的动人,如果再让你推荐北平,你会怎样给他设计推荐语?”(如推选感动中国人物),这样既概括北平的动人之处,也训练学生的语言。
    3、为什么说北平的动人之处在于包容时,我认为老师点拨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很在眷恋之处徘徊。实际上北平是作者的生活之地,他阅尽繁华,历经沧桑,才有了今天的宠辱不惊,才有了今天的大度和包容,才有了泰然自若的淡定。今天的北平与繁华的上海、新崛起的深圳是不同的。所以他能包容国外的与国内的,城市的和农村的,新的与旧的,雅的与俗的。
    4、北平对于作者有一种魂在勾着、牵着,作者对于北平来说有一种情在纠着、缠着。这就是北平的魅力,所以才有74位中国现代作家去写关于北平的散文!
    仅表拙见,一再商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