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

标签:
教案课堂教育 |
分类: 教研活动 |
焦作一中教师刘静作同课异构观摩课《动人的北平》
上海市天山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上海市第二届名师培养对象单清作同课异构观摩课《动人的北平》
上海市复旦中学特级教师孙宗良作《寻找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专题报告
焦作十一中教师王振利作诗歌教学观摩研讨课《神女峰》
焦作四中学教师王瑞云作诗歌教学观摩研讨课《天狗》
教学实录:
点击这里查看视频
《动人的北平》教学设计
焦作一中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林语堂特殊的生活经历,理解林语堂对北平复杂而深厚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有人钟情于清新自然、悠然闲适的田园风光,亦有倾心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繁华而现代的都市生活。
你喜欢哪一种生活呢?田园还是都市?(田园。都市。两者都要。)
有没有一个地方既有田园风光又有都市风情呢?(有吧)
故都北平就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小说家、学者林语堂先生实现他“田园都市”梦想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跟随林语堂先生再次翻开历史的旧照片,一同去欣赏上个世纪初的动人的北平。
二、 以“形”读文
1.预习要求是画出文中显示文章思路的概括性语句。学生前后四人组成小组,互相对照自己所画的语句,并补充完整。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顺序依次齐读这些语句。
3.学生再次自由诵读这些语句,语速稍慢,让我们以游客的身份感受上个世纪初的北平风貌。
4.读完之后你会发现林语堂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平动人的画面。你认为北平有哪些动人之处呢?请选出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并结合具体语句赏析。
三、 以“神”解文
(一) 动人的北平
1.通过大家的诵读赏析,北平风貌已经很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来概括林语堂笔下北平的什么特点动人?(老成、包容、平民化)
2.作者花费笔墨修多来描绘的是哪个特点?(包容)
3.找出文中具体的段落诵读。
(二) 动人的情感
1.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和审美,文中北平的种种动人之处深深打动了林语堂,但是是不是所有地方都打动你了呢?(不是)
2.我们在谈到北京时首先想到的是哪些地方?
3.林语堂选取的都是哪些景观?
4.为什么这样的北平深深打动了林语堂呢?
5.林语堂为什么选择“包容”来作为动人北平的典型特点?
四、 课堂小结
“形”和“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文中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犹如一粒粒散落的珍珠,这正是动人北平“形”的表现,而贯穿其中包容精神和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感情则是文章“神”的体现,因此本文虽然有22段之多,却形神相依,形散神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散文的方法思路——(学生总结)找概括性语句从“形”入手,准确抓住“神”,而文章的“神”也常常寄寓在一些醒目的语句或段落中,比如本文集中出现在第一段。
那么写一篇散文要从何入手呢?
(学生根据写作体验回答)要心中先有“神”,再用“形”来具体表现。
五、 作业
每个城市都有她独特的文化与性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动人的地方,比如焦作,在这块你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然你也可能去过小桥流水的江南,到过长河落日圆的大漠,并为之深深动容,请模仿“北平好像是……”或“北平是……”的句式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达你对这些动人地方的真挚的爱。
教学反思:
本课篇幅长,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感,且的确写的很散,让学生一节课学完并完成教学目标并非易事,所以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授课过程中,对北平动人之处的分析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了对“神”的分析时间很紧张,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过程流畅,学习目标突出,学生活动积极而充分,但最后超时了4分钟。下面我主要谈谈通过准备这次观摩课,我的发现和思考:
首先是思路狭窄。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把握文意,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就是思考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本学期我集中看了一部分优秀的课例,目的就是拓展视野,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考。可是真正拿到一篇课文时,我依然是按照常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没有新的思考,也不敢有新的想法,直接跳入常规模式,总觉得看了那么多的课例和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用处,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是文章挖掘不深不透。不得不承认我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希望能够有些新的东西出现,一定程度上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听了上海专家的讲课后,突出的感受就是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我想单老师是没有看教参的,完全是自己的解读,将自己最直接而本真的解读告诉学生,在思想上独树一帜,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所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是很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的。教师驾驭文本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
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心态不够平和,有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对自己、对学生都做了很多要求,其实一节课能完成一个必须解决的学习目标就已经很好了,学生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而事实上,我却强迫学生完成了不少我认为他们应该需要的内容,现在想来,多而不精,多而不透,多而无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反映出来一些细节上的小毛病,比如教态不够沉稳,语言不够凝练,个别字的读音过于口语化等。这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磨炼,丰厚自己。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充实的,用一颗执着的心、平静的心静待花开。(刘静)
教师评课:
杜晓琳听课感受: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同课异构的课堂观摩活动。在活动举行之前,闻知有上海专家来讲课,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专家风采,也悄悄地为我们组的小刘老师捏了一把汗。今天,活动顺利举行,青春靓丽的刘静老师与亲切和蔼的单清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两节精彩的现代散文阅读课。细细回味这两节课,各有侧重,异中有同。
不同的老师对同一篇文章的解读必然不尽相同。刘静老师侧重于利用这篇散文教给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方法——由“形”入手分析“神”——并让学生清楚在进行散文写作时恰恰与这一顺序相反,首先要确定“神”,然后用“形”表现出来。而单清老师则是以这篇散文为基础,并加以拓展,总结出林语堂先生的散文风格,让学生对林语堂先生的文和人都有一个深入透彻的了解。这是两节课给我的总体印象,也是两节课最大的不同。
接下来两位老师对课文的重点赏析部分不同。刘静老师重点赏析文中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只在解决“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这一问题时涉及;单清老师选择以文章的16-21节为欣赏重点。这与两位教师教学目标设置的不同密切相关。
然而毕竟是同一篇文章,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相似之处。比如在课堂刚刚开始的前十分钟,两位老师都在梳理文章中概括性语句,从而让学生迅速把握文章思路;都是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插入作者介绍。个人认为,在梳理文章思路时,单清老师显示的幻灯片更加清晰,更便于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
刘静老师的板书美观潇洒,声音清晰洪亮;单清老师对问题的追问自然,不会引起学生反感;两位教师注重诵读,注重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引导及回答后的总结和点评,课堂语言简洁、优美,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单清老师对林语堂先生其人其文的理解,让我感受到专家风范,也再次认识到读书的重要。
下午的《神女峰》和《天狗》之前听过试讲,颇受震撼。两位老师的气场绝不一般。《神女峰》执教者王老师温柔从容,课堂尽在其掌握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老师都是一种挑战。《天狗》执教者王老师沉静镇定,富有激情,底气之足让人羡慕。
四节课各有千秋,像四面镜子一样照出我的不足,感谢四位教师的精彩展示,你们辛苦了!
王帆评单清老师的课:
王帆评王振利老师的课:
宋爱芹《动人的北平》评课建议
学语文是什么?我认为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指导生活,提高生活,品味生活,享受生活!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是读写结合,来剖析思想,品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