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利用矛盾思维构思作文

(2007-05-10 09:07:31)
分类: 思维浪花

谈利用矛盾思维构思作文

泉石馆主1995.8

利用矛盾思维构思作文,就是运用矛盾揭示人物,表现性格,塑造形象,简称矛盾思维构思法。该构思法适宜于记叙性文体,如小说、戏剧、散文、诗歌、通讯、报告文学等,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它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①环境矛盾法;②非正常自身矛盾法;③正常自身矛盾法。

(一)环境矛盾法

利用环境矛盾构思作文,是将所写人物置于矛盾复杂的环境,这种环境可能是典型的,也可能是一般的,但都具有“考验性”特点。人物处于矛盾的环境,困难的境地,就会表现出特殊的人格品质,或崇高或卑下,或坚强或懦弱,或不屈或变节,等等,这样要塑造的人物易立,要表现的主旨也易显。这种构思作文的方法,我们称为环境矛盾构思法,简称环境矛盾法。

环境矛盾法,是记叙性文体中塑造人物的最常用的构思手段。譬如,曲波的《林海雪原》中,杨子荣假扮胡彪,深入虎穴,独挫群匪,终于取得坐山雕信任一节,便是利用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为人物铺设一个矛盾重重、险象迭生的活动环境,突出地刻画了杨子荣的孤胆英雄本色,和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同样,《沙家浜》“智斗”一节,也是运用典型的矛盾环境,塑造了阿庆嫂的“智”、“勇”形象。

许多运用环境矛盾构思的佳作,被选入了中学教材。如王蒙的《说客盈门》,作者重点写了“盈门之说客”的系列形象,突出渲染了主人公“丁一”活动的环境矛盾:改革的阻力重重,矛盾重重。人物深陷矛盾的漩涡之中,然而他没有被淹没,而是顶住了“说情飓风”的压力,坚持改革获得成功。这样,在复杂矛盾的环境中凸现了主人公“丁一”的高大形象。再如,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是以两种矛盾:杨志和吴用等人之间的矛盾,杨志和老都管、虞侯、众军汉之间的矛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司马迁的《鸿门宴》,是在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的矛盾漩涡中表现人物:一个善于用人、大智大勇,一个刚愎自用、沽名钓誉。李心田的《永不忘记》,是在人物自己“创造”的矛盾环境(高考期间卖雪糕)中,表现人物坚韧的意志和过人的才智;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是运用人物的愿望同现实间的矛盾,讽刺社会制度的畸形发展。古乐府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是在尖锐的家庭矛盾冲突中组织情节、表现人物的,刘兰芝与婆母的矛盾,与自家兄长的矛盾,焦仲卿与母亲的矛盾等,造成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环境压力,使二人由恩爱到离异到殉情,爱情受到严峻的考验,表现了焦刘至死不渝的爱情。古诗《上邪》,则以一系列绝对不能发生的矛盾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不变。曹禺的《雷雨》和郭沫若的《屈原》等戏剧文学,更是以最典型的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塑造形象,揭示主题。没有矛盾冲突,便没有戏剧。当然,只是多数戏剧属于“环境矛盾法”的形式,而有些属于“自身矛盾”形式。

记叙性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本再内,运用环境矛盾法来构思作文,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这种构思方法,能使人物的品性得到最大的考验,正所谓“四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而有效有力地刻画人物形象;当然,也可以反映作者对“环境”的看法和认识,如《说客盈门》和《警察和赞美诗》,都客观展示和透露了作者的态度;同时,这种构思方法能有效地组织情节,使之波澜跌宕,紧紧扣住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非正常自身矛盾法

 利用非正常自身矛盾构思作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主题,这种方法我们称为非正常自身矛盾构思法,简称非正常自身矛盾法。所谓非正常自身矛盾,是指人物自身言行心理等前后自相矛盾,而这种矛盾又是反常的、不合理的,是显而易见的和容易理解的,而且具有喜剧因素。运用非正常自身矛盾所刻画的人物性格,具有相对的单一性。

 非正常自身矛盾法,是一种比较容易掌握的构思技法。非正常自身矛盾,正因为其悖谬,所以往往具有喜剧性和考验性。因而,利用它来刻画人物,就会具有生动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譬如吴敬梓《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在范进中举之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视女婿如粪土,动辄训斥,骂得“狗血喷头”,但在范进中举之后则伏低做小,曲意逢迎,又称“老爷”又“开道”。这前倨后恭的矛盾言行,入木三分地活画出了一个市侩形象。

 再如,白居易《卖炭翁》有这样的句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正单”却“愿天寒”,这不是矛盾吗?现实主义大师很巧妙地运用了这个卖炭翁的矛盾心理,塑造了一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农民形象。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除运用“环境矛盾法”外,还运用了非正常自身矛盾法。主人公苏比是一个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几次惹是生非都没达到目的。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和行为,树立了一个幽默滑稽的形象,同时也讽刺了畸形发展的不正常的社会制度。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是整篇文章运用非正常自身矛盾构思的典范。作者对主人公矛盾的言行和心态,给予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一个深刻的主题,一个巨大的讽刺,都让这张一再矛盾、反复“变色”的丑恶嘴脸奉献给了读者。

    非正常自身矛盾法,常用于简单人物简单性格的刻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讽刺性。在用于讽刺时,注意“矛盾”与“性格”的吻合一致,同时更要注意与“主旨”的关系,不能只为讽刺而讽刺。

(三)正常自身矛盾法

利用正常自身矛盾构思作文,塑造人物,表达主题,这种方法我们称为正常自身矛盾构思法,简称正常自身矛盾法。所谓正常自身矛盾,是指合乎常理的,但又是比较深藏的、较难理解的,一般较少喜剧因素。正常自身矛盾所揭示的人物性格,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是复杂人物所自然具有的复杂心态人格,是合乎常理的,故谓之“正常”。

 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就可指导其运用正常自身矛盾,来刻画较为复杂的人物,揭示复杂的性格。因为正常自身矛盾,是指复杂人物的多重性格或人格之间的冲突、矛盾,所以揭示这种矛盾就需要相当丰富的阅历和较高层次的审美素养。但也并非高不可攀,更非不能理解。譬如,《惊涛续篇·热土》(《新华文摘》1984年11期),写了一个外号“蔫巴佬”的鄢凤求,当县委秘书不称职,大学毕业分到水利局干“助理工程师”。既穷且蔫,又呆气,从农村出来竟分不清“菜油”与“桐油”,以致误食中毒,所以姑娘们都不愿与他谈对象,年逾而立仍孑然一身。上级让他担任白石湖防汛工作组临时副组长,实际上也被以为是最无能低下的人。但是正是这位“蔫巴佬”,一旦得知与白石湖圩堤遥遥相望的矶头圩堤渗水决口时,则以大局为重,坚决要按“预定方案”,“炸坝分洪”。由于组长反对,一些人挟私围攻,要“把他丢到湖里去喂鱼”。在这一发千钧之际,他“蔫缩的身子一下子突然绷直了”,斩钉截铁地说:“你们谁敢往前走一步,我就执行汛期特别纪律。我是防汛工作组负责人之一,我有权力!”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矛盾的性格:糊涂与清醒,蔫巴与果决,处事无能与敢作敢为,听命于人与敢犯众怒等,多重性格是矛盾的,而又统一于一个人物身上,显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再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蓉,关云长义释曹操”中,曹操惨败赤壁,仓皇逃命,于危难之时三次大笑,结果引出西蜀的三员虎将,然而到达安全地带的南郡却又“仰天大恸”、“捶胸大哭”。这种哭笑易位的矛盾,表现了曹操复杂的性格和心态:既有对马失前蹄偶然失败的不服气,也有处变不惊的深沉和冷静;既有“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的骄狂,也有深谙用兵之道的韬略;既有痛失八十万大军的悲恸,也有技逊一筹的深刻反省;既有对敌人力量强大的承认,也有东山再起重整乾坤的决心和意志……正常自身矛盾的运用,艺术地表现了曹操矛盾复杂的性格和心态,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卓然而立,虽然作者尊刘抑曹,也未能湮没英雄的光辉。

 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不应只写“红一色”或“黑一色”的人物,要如实反映生活。有人动辄说“这文所写人物性格矛盾”,“那文反映了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其实这都是正常的,都是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鲁迅说,他不但常常解剖别人,也常常解剖自己。并且他所塑造的人物,多为内心世界丰富,性格复杂矛盾,符合生活的逻辑,所以成为典型。如《阿Q正传》中的“阿Q”,就是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者既以“环境矛盾法”,写了他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的尖锐矛盾冲突,又以“正常自身矛盾法”,表现了他充满矛盾的性格特征:他一方面不满现实,一方面又无视现实,妄自尊大;一方面不甘受剥削压迫,要求革命,一方面欺软怕硬,向弱者泄愤;他受到屈辱而不敢反抗,却用“精神胜利法”自我解嘲,自我安慰。正是这一典型性格的揭示,“暴露国民的弱点”,也暴露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引起疗救的注意”,使《阿Q正传》成为世界上伟大作品之一。

『结语』

    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毛泽东主席说:没有矛盾,便没有世界。任何人生活的环境中,都充满了矛盾,有“敌我矛盾”,也有“人民内部矛盾”,还有人与自然的矛盾;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也不管哪个部门哪个行业;没有哪一个地方、哪一个领域,是真空、是“世外桃源”而没有矛盾。同时,人类自身也充满着矛盾,有正常矛盾,也有非正常矛盾;没有哪一个人,他的思想意识心理,他的语言行动,从来都是一贯“定向”的;人物自身而具有矛盾,无论大人物或小人物,无论复杂人物或单纯人物(相对而言),这都是由现实生活逻辑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矛盾构思作文。   

运用矛盾思维构思法,塑造形象,刻画性格,反映思想,应该注意:不要把矛盾强按到人物头上,也不要以“文革”时“遇矛盾辄念语录”的方式解决矛盾。要尊重生活逻辑,又艺术地再现生活(高于生活)。上述三种矛盾思维构思法,皆适宜于正、反两方面人物的刻画。艰难困苦玉崇高非卑下,凶凶烈火验真金非烂铁。把人物置于矛盾的漩涡,方能塑造出血肉丰满之人物,方能组织不平淡之华章。

[注:本文是拙著《中学作文实用构思技法》(1998年燕山出版社)中之第一章“矛盾思维构思法”;后单独摘出被全国中语会年会评为一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