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和父母还有小表弟几个人去了趟周庄。恰逢五一,人很多,游兴也大打折扣。只有到了以“水中佛国”的南湖才难得清静。可能是因为是午饭时间,人不多。这是几个不多建在湖上的寺庙,所以与那些建在山上的寺庙相比又多了几分清秀、缭绕之美。导游也换了一位寺庙的工作人员。是一个剃着平头的、自称信佛的小伙子,非常虔诚的样子。未进寺庙之前,他讲了很多注意事项,比如进门无论门槛多高,都要一步迈过,在藏经楼如果进门,就应该跪地虔诚祷祰,祈福。应右边门进,左边门出等等。
先是来到一个大腹便便、面带慈善、憨厚的布袋和尚。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反叛”性格的和尚。不待在庙里念经、拜佛,却在外面四处云游、化缘,将得来的粮食分于众人。有人批评他时,他就将布袋地上一放,两手叉腰,满脸一副憨笑,也不与人争论。导游说这就是一种“放下”的精神,人一生无论高官厚禄、或拥有多少财富,都是带不走的。唯一能最终拥有的是“业”,也就是你一生做过的事,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所以要积善行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困惑,都应该有布袋和尚“放下”的精神。因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和障碍,只有放下,才能让人生充满愉快、感激和盈满。
其实做到何其容易。就在导游给我们讲解藏经楼时,说到此庙没有常驻和尚,常驻是指无论生老病死,都住在一个寺庙。就在此时,一和尚经过,面露怒色,大声训斥那导游说:“你怎么能乱说这里没有常驻和尚?我不就是吗??”导游见此,谔然地望着他,不知如何回应。这和尚并未适可而止,而是边向寺庙走,边回过头来不断斥责那导游。大家也都愤愤不平,说这和尚太过分,不像出家之人,更没有“放下”的精神。
所以“放下”是需要一个人一生去修行、磨练。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积累的、可在人生终点回味的经历,也就是佛语所谓的“业”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