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区县警务 |
走近位于昌平区七里渠的东城区看守所,门口武警持枪站岗,戒备森严,一堵高大厚重的围墙,严密地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让人不由得生出几分畏惧。
东城区看守所,这所曾被称为北京设施条件第一的看守所,里面曾经羁押过一些娱乐圈的名人,每年也有形形色色的普通羁押人员从这里进进出出。今年,东城区看守所荣立集体一等功,是北京唯一获此殊荣的看守所。
那么这座外表看似神秘的看守所,里面的生活又是如何?日前,记者走进东城区看守所,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访。
“躲猫猫”、“喝水死”、“做梦死”等词汇从网络走红后,看守所一度被社会舆论推上风口浪尖,在押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也屡遭诟病。很多人也因此把看守所想像成阴暗、充满暴力的地方。
28岁的江南女子周小滢(化名)在走进东城区看守所之前,也是这么想像的。
“在我以往的记忆里,对看守所的印象都是非常黑暗和恐怖的。”戴眼镜、白皙文静的周小滢曾当过8年的兵,后进入当地税务机关当公务员,有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但因为一次在北京与朋友聚会喝酒,偶然“撞”进了看守所。
“聚会时喝了洋酒,因为我的头脑最清醒,所以就负责开车,”自信的小滢没想到,因为不熟悉北京,加上酒劲发作,她驾车时撞上了立交桥的桥柱。同车的朋友受伤,小滢一直在现场忙着救助。直到交警赶到现场进行酒精测试,她才知道自己系醉酒驾驶。
“进所以后已是晚上六七点,我头晕晕的,还没吃饭,没想到,杨管教送我一套被褥和洗漱用品,室友给我送吃的喝的,还帮我铺床整理东西。周围都是一群关心你的人,并不是我所想的会受到排挤、欺负。”周小滢说。
40多岁的老陈也有类似的感受。原本担任某部委处长的他,因为涉嫌经济犯罪,被羁押在东城区看守所已有近1年。“第一天刚进来的时候,我很紧张,不知道看守所什么样,原来曾听说,新人进来后都会先被打一顿,”心存担忧的老陈被管教民警叫到办公室,告诉他不用担心,这里没有打骂。看到管教的态度很和善,老陈这才放下心来。
“保障在押人员的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东城区看守所政委郑跃建告诉记者,在押人员进所后,值班或管教民警会第一时间找他们谈话,给他们讲自己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像一些影视作品中宣传的那么恐惧,不会发生残酷、暴力的事。
“最易引发不安全因素的是监所内在押人员之间的违法行为,我们在工作中尽力避免发生这类事情,每天都对在押人员进行评估,实行分级管理,按照其犯罪性质、监室内表现以及诉讼阶段表现等进行评分,对情绪波动大或者容易引发监室安全事故的人,将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教育。”郑政委说。
启发人人争做善事
去年,东城看守所在所内开展了“人人讲一件善事”的活动,启发在押人员心底埋藏的善良回忆,每人都讲一件自己做过的善事,比如拾金不昧、扶老携幼、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等,每个监室再围绕着大家讲的善事进行讨论。
“让人性回归,在押人员会在讲善事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己由于受名利的诱惑,是如何走上了歧途。”郑政委说,开展这项活动后,违反监规的情况大大减少,在押人员在监室里开始发扬自身的闪光点,相互关心关爱,彼此之间的恐惧感也就消失了。
周小滢所在的监室有一位患有癌症的50多岁妇女。因为涉嫌诈骗被羁押在看守所后,这位患病妇女的身体状况恶化,经常因为不舒服而呕吐,起先大家还帮她收拾,但时间长了,同屋人都心生嫌弃。
“有一次她又呕吐不止,监室内无人愿管,这时杨管教进来亲自收拾,帮她擦干净。”周小滢说,一个管教能做到这点,使她们在押人员都惭愧不已。“突然觉得自己好渺小,为什么管教能做的事,我们做不到。后来,监室内再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帮忙处理,管教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
45岁的赵丽丽(化名)原本在一家公司担任高管,因涉嫌经济犯罪被羁押在东城区看守所,她也多次被管教民警的以身作则深深感动。
赵女士所在的监室内有一个被怀疑有精神障碍的女子。在等待鉴定的过程中,她经常在监室内赤身裸体,甚至随地大小便。大家都觉得这人蛮不讲理。“但管教对她不曾骂过一句,反而在她乱扔粪便后,耐心地清理打扫,生病了还照顾她,甚至比伺候自己的父母还要细心。”赵女士说,前不久这个女子被释放了,穿得干干净净地回家了。回家后她给管教写了七八封信,满篇都是感激之情,说家里人都没有这么好地对过她。
在赵女士所在的监室播放“感动中国”的节目时,大家都掉下了眼泪。“每个人心里都有善良和柔软的一面,一旦遇到真情实感都会有所触动。”
“保证在押人员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委郑跃建说。为保证在押人员的身体健康,看守所对每个进所人员都进行五项体检。“小病不出看守所”,隆福医院派出8名大夫、16名护士定期到看守所巡诊。医护人员还会定期到所内为羁押满6个月的在押人员进行体检。看守所也购买了全套的医疗救护设备。对于病情危重的在押人员,看守所与市内几家大医院签订了协议,建立在押人员就医绿色通道,如有大病及时送到医院就诊。
2010年10月5日,一名在押的老人早晨突发心肌梗塞,得到及时救助。看守所在2小时内为病人开通了强制措施变更绿色通道,将其送到安贞医院救治,同时联系其家属,使病人挽回了珍贵的生命。事后,老人感慨地说,如果他在家里独自一人突发心肌梗,未必能得救,而在看守所里却得到了及时救治。他出去后还给看守所送来了锦旗。
在看守所封闭的空间内,难以避免的是,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抑。
女管教民警姚穆红曾接过一名60岁的女盗窃惯犯。她因为无法改变自己惯偷的毛病,反反复复进出看守所数次,老伴要和她离婚,情绪非常低落,一度不吃不喝。
姚穆红找她谈话并开导她,把她在所里的愧疚,转达给她的家人,使他们意识到她的心理有问题。后来老伴就给预审民警写信希望从轻处理。临出所前,这名女惯偷说:“要不是您劝我,我死的心都有了。”
“空间很小,每个人都很压抑,想发泄自己的情绪。有人会突然大哭。”周小滢说,曾有个律师因涉嫌诈骗被关押进来,她觉得自己是冤枉的,情绪低落,经常不吃不喝。管教副所长每天都去开导她,和她谈话。女律师慢慢也接受了现实,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起先我的心里也想不开,每天都想家,想仅有1岁多的女儿。工作没有了,每天面对四面墙,心情很低落。管教民警经常把我提出去谈话,告诉我年轻时跌了一个跟头不要紧,要把坏事当成好事。”周小滢逐渐调整了心态,如今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跌倒,“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有这样一段经历也是一种收获。”
为了使在押人员保持心理健康,东城区看守所聘请专业老师,每半年给在押人员做一次心理辅导,3名管教民警在接受培训后,也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
36岁的管教科长白航是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民警之一,他告诉记者,除了精神病人不能进行心理咨询外,凡是心理压力大、易钻牛角尖、情绪暴躁的人都可以参加心理咨询。
“有人进所后会扇自己嘴巴、甚至撞墙,遇到这种情绪激烈的人,我会先和他聊聊家常,比如他家乡的美食、他的兴趣爱好、家庭成员等,让他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同时,白航也在由浅入深地了解接受咨询人员的情况,“我问他,你最近情绪上是怎么回事?如果有什么困难,物质上可以帮他解决,精神上则主要是开导。”
“你让他讲讲自己的过去,慢慢启发出他自豪的事情,慢慢的他就把自己郁闷的事淡忘了,”白航说,曾有一个大公司的老总进来后不吃不喝,便让老总给讲讲他过去的经历,老总越讲越放松,提到自己在美国的经历,甚至很有成就感,“经过一次心理疏导,他的状态就好了,半个多月都没事。”白航说,的在押人员经过他的心理咨询,基本上不会发生第二次情绪波动。
打个电话就给20万元
管教科长白航还有过一次回绝20万元的经历。
一位外地的民警因为涉嫌持有毒品在北京被抓获。进来后他的脾气很大,白航便把他叫过去谈话。没想到,对方竟打了一个歪主意,想让白航帮忙找人捞自己出去。“他给我一个电话,让我给这人打电话,说事成后可以给我打20万元。”白航当即表明了态度。“这事我是决不能做的,这是高压线,他说完以后我就拒绝了,并告诉他,在看守所里任何人都不会这么做。”
白航并没有将这事宣扬给任何人,而那位曾是同行的嫌疑人,将此事告诉给预审人员。事后,白航得到了来自公安部的表扬,此事被公安部列为反腐教材之一。
在接待窗口工作的民警赵宇明,有一次办理接收衣物手续时,发现在押人员贾亮(化名)的母亲偷偷给民警塞了两条中华牌香烟。赵宇明发现后主动上交,所领导立即责成家属联系退还香烟。起先家属还不愿领取,认为如果不送礼,自己的家人会在看守所内受苦。经过反复沟通,看守所综合队队长耐心地为其解释了纪律条例,并让贾亮给家人写信。看到信后,贾亮的家属终于想通了,并对看守所民警对其儿子的关心和帮助表示感谢。
“看守所是反腐的最前线,民警的队伍建设,一天都不敢忽视。” 郑跃建政委介绍说,管教民警是“站在浪尖上”的人,可以形容为“一脚在门里,一脚在门外”。在队伍教育管理方面,看守所每月要主动接受检察院200人次以上的监督,每半年还会请警风监督员、人大代表到所参观视察。
看守所已经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的教育基地。目前凡是东城区预备提拔的领导干部,必要到看守所接受警示教育。中央级单位、部队也纷纷派人到看守所参观,很多单位包括银行的老总都打电话要求主动接受教育,今年以来已经接待了数百人。郑跃建政委也经常被各单位请去讲课,向社会团体讲如何避免违法违纪等。
“有一位昔日领导干部进来后说,人好不好,还要看晚年,我恨那些送我金钱的人,是他们用钱买走了我幸福的晚年生活,进来后没有一个人管我死活,我不知道他们又给谁送钱去了。”郑政委说,“每次我都不讲大道理,都讲最实际的例子,讲领导干部在面对诱惑时要想一想、算一算、看一看,最终做到忠诚坚守。”
看守所的生活也不差
记者在东城区看守所监管区看到,每个通道有10个监室,每个监室约有十一二名在押人员居住,有盥洗区、马桶,铺的被褥整齐干净。管教经常在通道内巡视,被关押人员如有什么问题,可及时反映。每天中午、晚上睡觉时都有两名在押人员戴着黄帽子值班,在监室内看管,防止发生各种意外情况。
据了解,在押人员在看守所内的生活是非常有规律的。通常每天6点半起床,整理内务、洗漱。7点半吃早饭。8点半开始学习,主要是在押人员自己选择书籍阅读。12点到2点午休。午休后有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平时表现好的人员可以去图书馆读书。下午4点半吃晚饭,然后是自由活动时间,可以玩扑克牌。5点40分到9点50分可以看电视。晚10点休息。
东城区看守所与东城区图书馆、首都图书馆联合建立流动图书馆,藏书量约有3000余册,并且定期更换。每个月,看守所都给在押人员发放两次订书单,书单上一般有50多本书的目录,如果订购,可以过两天送到监室。
每逢周六日和节假日,在押人员还可以“放风”,在室外进行自由活动,周末还可以买电视连续剧的光盘观看。
在押人员在看守所可以有自己的存款户头,有需要可给家人写信,每个月汇一次钱,存到自己的户头上,然后换成钱票。每周可以去小卖部买食品,比如牛奶、鸡蛋、咸鸭蛋等。每到元宵节、春节,看守所免费发放花生、瓜子。
每周看守所都会制定一周菜谱,贴在每个监室里,伙食以馒头、米饭、白菜、豆腐、虾皮、肉末为主,隔一天可以吃到鸡蛋、牛奶、豆腐、玉米等。每周都有炖肉片。每天饭点的时候,食堂工作人员都会推着餐车到各个监室的门口,为在押人员送饭。
被评为文明监室后,该监室的在押人员可连续两周吃10顿改善的伙食,有猪肉炖粉条,回锅肉、肉龙等。已判决的人员,如果表现较好,还可以申请“亲情餐”,即家人探视时,可以在一起吃顿饭。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押人员还还可以吃到饺子、月饼等节日食品。对于患病的在押人员,还可以享受“小灶”烹制的病号饭。
看守所还会定期请家属参观看守所,对未决的在押人员实行单向的视频会见,即把在押人员的生活情况拍成录像,播放给家属观看。
白航科长给记者讲了一件事:有一个在押人员李军(化名),以前是大型国企的干部,因涉及经济犯罪被羁押。有一天白航正在通道内巡视,忽然听到李军怯怯地小声叫他:“白科长和你说个事。”“什么事?”“我刚来没有钱票,想买床被子。”
白航感觉这人不是那种穷凶极恶的人,就直接带他去小卖部买了被子。后来李军临下监狱服刑前,问白航:“您还记得带我去买被子的事吗?对我来说,这种心理上的安慰和感激,对我影响确实大。我刚进来时非常自卑压抑,不敢和管教说话,生怕被拒绝,觉得举目无亲。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和您说了,结果您马上带我去买了,我的心里一下子有了安慰。”
也曾有个20来岁的小孩,有一天找白航说有点事。“您给我家里打个电话,让我爸妈给我存钱,存500元就行,”男孩说自己来了三四个月,父母只存过一次钱,给家里写过信但没回。当时他的表情挺气愤的。
“你的爸妈都是农民,你进了看守所,还理直气壮地向给他们要钱?如果是我,我就给家里写信,让他们不要汇钱。父母本身就不容易,他们也不欠你的。”白航说,这是这个男孩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养成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不纠正,将来容易走歪路,因此不能助长他的邪气。他听进去了,表情凝重,知道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