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生活
(2010-10-06 10:54:08)
标签:
孔子乐山《论语》梁漱溟讲孔孟人生境界杂谈 |
分类: 警察文化 |
前段时间,我在书店里偶然看到了《梁漱溟讲孔孟》一书。不知是因为对梁漱溟先生为人为学的崇敬,亦或是受到国学风的熏染,自己不能免俗的缘故,没有经过认真翻阅,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回来。
时隔多日的一个周末午后,恰逢一个人在家,突然有了读书的兴致,于是乎便沏上一杯好茶,从书柜中找出了这本“孔孟之道”,细细品读了起来。此书是以学术讲义的形式编纂而成的,作者是多年追随梁先生治学的一对学者夫妇。书中,梁先生将孔子的人生态度归结为“乐、仁、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非功利”等十三条,他认为,“乐”是孔子生活当中最显著之态度。“乐”字在《论语》里是常见的,并没有一个苦字。《论语》中有的很多词句从多种角度反映出孔子的乐趣快畅,安然自得的状态。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等等。
看到这里,自己不禁想起前段时间上映的大片《孔子》。影片中尽管也用厚重的笔触,刻画了孔子勤奋为学,推行仁义的先师形象,但在孔子因其学不能为当世所用,产生抑郁难平情绪的渲染方面,似乎过份凝重了些,未免让人产生孔子有些小气格局之感。或许关于历史人物的解读,本来就是见仁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据我的理解,编导似乎忘记了孔夫子已经有言在先,在《论语》的开篇中已说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随着思绪的渐渐深入,孔夫子那种旷达人生,一肩挑起万古愁的高大形象日益清晰。对照先哲的风范,反观我们这些平凡人的工作和生活。我不禁自问:处在纷繁乱世的古人尚且能够自得其乐,举重若轻,我们还有什么想不开,放不下的呢?毋容置疑,警察是一种高风险、高强度、高压力的特殊职业,每一天都是纠缠在各类社会矛盾之中。警务工作的繁重,办事群众的苛责,家庭生活的负担,这些都是造成我们不良情绪的客观存在。然而谁又能超脱现实呢?快乐生活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去面对工作,面对生活。
“乐”,是一种精神的自足。平日里,我们常听人说一句话,知足者常乐。这句话是对现实的人生而讲,其间蕴涵着深奥的哲学道理。处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人的心性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外物所累,正如古人所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名、利禄是大多数人毕生所追逐的目标。然而,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聪明的古人找到了一条理想与现实之间平衡之道,知足成为自我快乐的不变法则。知足,不是消极厌世,不是逃避现实。它更多是教我们如何学会自省,学会感恩,学会克制欲望,学会懂得节制,学会做一个精神上的富足者。特别是在权利至上、物欲横流的今天,能够不为不切实际的外物所累,乐享真我人生,追求精神的愉悦与自足,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我们虽然没必要刻意效法圣人的生活方式,但这也不失为一种可供借鉴的人生境界。
“乐”,是一种思辨的智慧。“乐”更多地体现在我们情绪管理的能力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上。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一个宗教改革家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的工地,所有的人都在汗流浃背的搬砖。他问第一个人在干什么?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呀?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吗”。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是把手里的砖码齐,看了看说,“我在砌堵墙啊”。后来他又去问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抬头擦了一把汗,很骄傲的跟这个人说,“你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故事以三个人工作的不同状态,反映出三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公安事业是光荣而神圣的,人民警察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平日里,我们能够从大处着眼,站到更高的一个层面,正确的看待工作中的苦与累,就一定能够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乐”,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我们主动选择了“乐”,生活就会变得有滋有味,绚丽多彩。现代人都在积极倡导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兴趣爱好的培养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人投身各类体育锻炼,强健身体,愉悦身心;有的人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充实自己,陶冶情操;有的人热衷各类公益事业,奉献社会,升华人生;还有的人喜欢读书、爱好收藏、养殖花鸟等等。凡此种种,都是设立一种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都是努力探寻生活的快乐源泉。我个人喜欢在闲暇时看书,在智慧中徜徉,收获精神上的一种满足;喜欢清晨到公园里跑跑步,穿行于绿树花海,在朗朗笑声中,在鸟语花香间,与各式各样的晨练者共同感受着运动的快乐,一同品味生活的无限美好!
“乐”即是生活。快乐其实并不遥远,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衷心希望分局所有的青年民警能够开启人生智慧,共同去发现快乐,分享快乐,青春笑脸每一天。
作者系东城分局民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