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我心中的桃花源

标签:
大堤白杨树滩地新桥治保桃花源杂谈 |
分类: 警察文化 |
小时候虽然一直居住在离卢沟桥不远的地方,却和大多数人一样,只知道此地有一座飞架在永定河上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卢沟古桥以及桥畔的宛平古城,至于抗战馆、抗战雕塑园则是近些年的建筑了。
我是1984年到卢沟桥派出所当责任区民警时才发现这里有个桃花源的,那年我刚满20岁。接片儿时,派出所指导员带着我骑自行车从卢沟新桥东桥头一直往南走,转了一天才转遍了这偌大的辖区。
卢沟新桥东桥头的大堤路东侧种植着不大的松树、柏树和槐树,大堤路西侧往南几百米的河滩地上种植了大片的白杨树。十多米高的白杨树犹如士兵般笔直地站立着,枝头嫩绿的叶子在初春的微风中欢快地招着手,迎送着两个身穿崭新橄榄绿制服的骑车人。过了白杨树区是一大片低矮的梨树和苹果树区,再往南就是一大片盛开着鲜艳花朵的桃树区。那盛开的桃花一望无际,犹如一片粉红的巨大云朵漂浮在永定河上。桃林中几个养蜂人正忙着搬蜂箱,无数的蜜蜂犹如彩云中飞出的仙子迎着花香四面散去,一些蜜蜂追逐着溢上大堤的花香飞向我们,转瞬间又随着花香向远处飞去。原来这花的香气早已薰染了这里一大片区域,我怀疑自己误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时的北京还不缺水,从大堤上便可以看到东侧大堤下由北往南整齐排列着一畦畦刚长出绿色嫩叶的各种蔬菜,那里是蔬菜种植区。
这里离城较远,又存在半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半封闭状态使得这里的大多数人犹如大山中的山民般朴素、豪爽,思想也清纯得像山泉般透明。我惊异于大自然在人们的奋斗与劳碌中所展现出的神奇风貌、优美环境,更羡慕这些在这仙境般环境中生活、劳作的人们。
从那天起,我每天早晨8点10分左右会准时出现在卢沟新桥东桥头的大堤路上,迎着松树、柏树和高大的杨树,闻着花香、果香和各种蔬菜的香气,从这条路转到各村和各队。
每天,这里的的保卫干部和村里的治保主任总是热情地带着我这个刚从校门走进社会的小民警,走门串户进行防火、防盗和预防煤气中毒的宣传,建立和巩固治保力量,调解治安纠纷,对违法青少年进行教育……
很快,我与这里的人们都熟悉起来。当我骑行在大堤路上,这里的人们无论是在路上相遇,还是在果园中劳作,只要远远的看见我就会高声地打招呼问候,或盛情邀请我去家中做客。
我感到,我这棵外来的小树苗已经把根深深扎进了这里的土地,这里已成了我的第二家乡。从此,这里无论出现大事小情还是召开大会小会,我总会到场。
记得有一次,一户人家丢失了几百元钱,可事主家的门窗却完好无损。出完现场后,还没等我召开治保会,就有好几位热心群众找到我反映情况,结果只用了两天时间案子就破了。原来是一个毕业后无所事事的中学生到处闲逛,偶然发现事主把门钥匙放在门框上,临时起意进行了盗窃。另有一次,一个老教师家被撬,丢失了6800元现金,这在每月挣几十元钱的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近50岁的汉子哭得像个泪人。这是我接管片儿后第一次发生重大案件,我急得到处走访,几个治保干部也不分白天黑夜分头去摸情况,很快一个重要嫌疑人的线索就反映上来,这个案件只用了三天时间便得以侦破。老实本分的老教师拿到追回的损失后,抓着我的手久久不放,满意写在脸上,看着他我也久久无语,高兴埋在心头。
有同事曾问我:你下责任区是不是感觉像逛公园?我回答:是的。那里的确就是公园,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春天里,当灿烂的阳光洒满香气四溢的大堤路,草地上、树丛中各种不知名的花儿、虫儿和鸟儿合唱着梦幻般的交响;在夏天和秋天,杏儿、李子、桃子、葡萄、梨和苹果等这些各种应季水果总是年复一年地在唱响着丰收的乐章;还有冬天,虽然是万木凋零时节,无论是晨霜和白雪覆盖草木,还是寒风狂扫大地,各种沧桑肃穆而又宁静的美仍然时时属于这里;我常常能够为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地方而自豪。
十年后,我被调离了卢沟桥,离开了曾寄托我深厚感情的桃花源。临走时,我骑车在卢沟大堤上走了最后一回,半个多小时的路程,这次骑行了一个多小时。在大堤上我仔细地观察着每一棵树、每一间房,和每一个见面的熟人不舍地打招呼……
又十多年过去了。我知道原来的村庄早已被大片的居住小区所覆盖,人们也搬进了楼房,我为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人们高兴,也为那消失的菜园和果树而隐隐心痛,我的桃花源将永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作者系丰台分局民警张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