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唯一女红军街

标签:
旅游红色文化女红军街土城四渡赤水纪念馆 |

八十年前,这里谱写了长征历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八十年后的今天,站在这里,还能依稀感受到当年气势辉煌的场面.....
赤水河边,有一座千年古镇,名为土城,隶属贵州省习水县。当你来到这条街,古街两边不少老房子的门楣上,挂着“蔡畅、邓颖超、贺子珍、丘一函、刘群先、金维映、吴富莲、刘彩香、谢飞、肖月华、谢小梅、邓六金、刘英”、“李坚真旧居”等耳熟能详名字的小木牌。
镇上的老街依旧保存着一份古朴幽雅,既有小青瓦、白灰墙的典型黔北民居,也有富商们留下来的西式洋楼,青砖高拱,宏大气派。在土城古镇老街上最让你动情的,还不是这里静雅的街景和古朴的风情,而是这里承载的厚重历史以及流传的神奇故事。
1935年1月24日,红一军团进抵土城后,老街上住满了女红军战士,另外还住着一些年龄大的红军战士,如董必武、徐特立等。由此,老百姓称这条街为“女红军街”。近年,这条老街上还建起了中国唯一的女红军纪念馆,纪念馆以图片与实物方式,讲述了2000多位女红军中具有代表性的45位女红军的传奇故事。
其中,大眼睛、方脸盘,目光坚定而刚毅的吴富莲,她原是红一方面军的政治战士,后来调到红四方面军任女红军团的团政委,随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不幸被俘。她以绝食斗争进行反抗,最后吞针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杨厚珍以自己“三寸金莲”的小脚,支撑着又矮又胖的身子,竟然摇摇晃晃坚持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王桂兰是死过一回的女红军。过草地的时候,她拖着伤员走,肩头磨破化脓感染,高烧不退,到了宿营地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战友们从草地里搬些泥块、草墩子,垒成一个坟包,算是安葬了她。谁知,后半夜下起暴雨,雨水夹着雪灌进了坟包,又把她浇醒了,她挣扎着坐了起来……
好多女红军留在了茫茫草地上,坟冢上只有军帽,没有墓碑,没有姓名。女红军是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所经历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她们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古镇土城也因有她们的红色记忆积淀愈发厚重。
长征开始时,这些女红军组成了一支由刘群先任队长、金维映任政治委员、党支部书记的妇女队,在中央纵队工作团团长董必武、副团长徐特立的带领下,与中央纵队卫生部一起行动。红军到达贵州黎平后,她们被改编为干部休养连。
这些女红军分别以3种身份出现在干部休养连:
一、休养员,有邓颖超、贺子珍、陈慧清、曾玉、金维映、刘群先、杨厚珍、丘一函等,她们虽然因为伤病、怀孕或者体弱定为休养员,但一路上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和群众工作。
二、工作组组员,有李伯钊、廖似光、钱希均、钟月林、谢飞、肖月华、谢小梅。她们的任务是调查土豪,宣传群众,寻找担架员等工作。
三、政治战士,有危秀英、邓六金、吴富莲、王泉媛、刘彩香、甘棠、李桂英。她们的任务是随担架排行军,稳定民夫的情绪,也要参加打土豪、筹粮筹款等活动,有时还得亲自抬担架、挑药箱、护理伤员等。
原红八军团卫生部长侯政担任休养连连长,李坚真担任休养连指导员,吴仲廉担任连队秘书;还有两位女红军,一是刘英,这时被派到中央纵队任秘书长;二是康克清,经常在朱德身边工作,随军委行动。
在土城,中央红军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也是在土城,女红军们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更是在土城,淳朴的老区群众留下了对红军真挚的怀念和由衷的敬佩。这些女红军在长征路上所行进的路程比男红军走的路还要多,这是由她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这是多么执著的追求,又是何等钢铁般的毅力,中国革命为什么成功,答案不就写在她们身上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