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琴石今犹在

(2012-05-29 18:46:56)
标签:

泸州

名胜古迹

抚琴台遗址

周朝太师

尹吉甫

分类: 旅游

千古琴石今犹在
千年抚琴台遗址

            千古琴石今犹在


                                       摄影记者  谢洪

 

       史载“城北二里,山石生成,周围七尺峙立山腰,曰,抚琴台。”这记载的是周朝太师尹吉甫,听信其妾谗言,将儿子伯牙处死。伯牙含冤投江,后被打渔人救起,他把长琴放在石头上作《履霜操》自悲抚琴,恸诉奇冤,山水为之动容。这块石头,被后人称作“抚琴台”,据说,尹太师后来纠正了自己的过错,又在伯奇抚琴处修造了“抚琴台”,这抚琴台一直保存至今,后被评为《泸州八景》之一“琴台霜操”。

 

    据介绍,尹伯奇弹《履霜操》的抚琴台,是一块巨石,在小市半边街半山腰上,现位于龙马潭区鱼塘镇望山坪村谭园社,它很特殊的矗立于山的中腰,离谭园约60米,也可以在半边街沿上山石板路到达。他背倚三华山,芳草丛生,树林掩映,下有碧基街与半边街,远望长沱二江,风水甚好。1952年修罗汉到小市公路时,挖掉了一半,恰巧未伤巨石,现今在其琴石上住有一家农户。据小市魏启明老人回忆,距抚琴台200米处,曾立有一石碑,碑上书“三五之夜,月明星稀,荆州在望,乌雀南飞,儿兮儿兮,尸归浮来。汝娘异心,致汝沉亡”,这块石碑在修罗汉到小市公路时被毁。

 

    据爱好文物追根者苏佐介绍到,他曾经陪同市文管所专家晏满玲女士、龙马潭区文体局副局长杨红女士等一行7人来到了享誉中外的“泸州八景”之一的“琴台霜操”名胜古迹----抚琴台考查。经过走访了解到,附近居住的个别老人称抚琴台又叫孔琴台。当地大部分人方言为“否琴台。

 

      一位路经此地、今年76岁的老大爷赵树青,他是位石工,他说:“我6岁起就在这儿生活,住了70年,‘抚琴台’这地方以前有块方形大石头,高约1m,长约三张桌,宽有两张桌,不很规则的长条形,中间有一道石缝, 缝宽约5cm,我们小时侯经常在这块石头上坐起耍,附近人都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名字,只有这个地方才叫‘抚琴台’,全谭园生产队的人都说这里地名就是‘抚琴台’,只有弄小一个台台,绝对准确”。
   

      现住此台上的一航司职工曾先生(约50多岁)讲,大约60年我们公司职工在洞宾亭那边住不下了,就搬到这个“抚琴台”修起了大瓦房,修房时毁没毁那块“抚琴台”大石头不清楚。但他讲,我听父亲说过,这“抚琴台”历史上有名得很,老县志里写得有的。

 
      赵树青老人说,“抚琴台”大石头就应该是现瓦房中间“鱼塘镇望山坪村宣传栏---黑板”处,他估计有两种可能:一是大石头两边填了石头起来平行做地基,这种可能性最大;二是把那高出原地面1m的大石头削平做地基。我们听他描述“抚琴台”的位置、形状,仿佛真看到了尹伯奇因受后母冤枉被父逐门在此抚琴的画面了。

 

       赵树青老人还说“抚琴台”周围地貌都是一层泥一层斑鸠石构成,地貌确实如此。解放前抚琴台上有一庙子,解放后担心百姓悬崖边烧香易出危险而拆除。拆除庙后,一航司职工在此开石建房至今。

千古琴石今犹在
千年抚琴台遗址


千古琴石今犹在
千年抚琴台遗址


千古琴石今犹在

今抚琴台遗址上修建有房屋

 

相关链接:


     周朝时候有个尹太师, 是如今的泸州纳溪区丰乐镇罗东山人。娶妻马氏,生有一子,取名尹伯牙。

 

    马氏一直居住在家乡泸州城里,而尹太师长期在京城就职,遂在京城娶了房二太太,对其十分宠爱。但尹太师因为忙于公务,无暇顾及家中琐事,所以二夫人难耐寂寞,慢慢地就与管家勾搭成奸。年幼的尹伯牙因为跟随父亲居于京城,长期在家,久而久之就觉察了二夫人与管家的暧昧。二夫人怕丑事败露,与管家商量要找借口将尹伯牙撵出家门,并且设法害死马氏。尹伯牙深知父亲宠爱这位二娘,对其言听计从,绝对不会相信自己的话,所以选择对此事闭口不谈,对二娘的刁难也默默承受。

 

    有一年,尹太师带着儿子和二夫人回泸州探亲。二夫人过惯了京城奢侈享乐的生活,到泸州很不习惯。性格娇纵的她唯我独尊,瞧不起所有人,骂丫头打仆人是家常便饭,并时刻寻找机会加害马夫人和她的儿子尹伯牙。有一天,马夫人和儿子伯牙一道去花园赏花,二夫人认为是天赐良机,便在酒中下了毒药。花园中,母子俩赏花兴浓,马夫人叫丫头端来酒菜,要与儿子浅斟一杯。伯牙因为一直对二娘之事耿耿于怀,心情暗然,并不想喝酒。但见母亲兴致正浓,不好推却,就劝母亲先喝。哪知马夫人喝下毒酒后,立即七窍出血而亡。伯牙悲痛欲绝,哭了几天几夜。

 

    尹太师将马夫人安葬在家乡丰乐镇罗东山上。安葬完马夫人后,二夫人先发制人,向太师告状说是伯牙不忠不孝将亲娘毒死。尹太师偏听偏信,痛骂儿子并要动用家法惩戒。伯牙痛失慈母,心知是二娘作祸,但又拿不出证据。同时碍于父亲的偏听,自知无法为自己和母亲申冤,悲愤难当,跳入滚滚长江,想要追随母亲而去。哪知跳入江中却被一块木浮飘救起。伯牙附在浮飘上冲到余甘渡,被渔民救起扶到三华山望山村一块大石上。

 

    望山村附近山庄里的一位小姐见这位落水少年神情极度悲伤,似有千言万语想要向世人诉说,于是从家中拿来古琴,放在伯牙所坐的大石上。此大石平坦宽阔,坐在石上可将长沱两江交汇处尽收眼底,俯看滚滚长江东逝,眺望层层山峦延伸。伯牙谢过小姐送琴之谊,便抚琴三日,不眠不休。琴声如泣如诉,悲怆绝伦,催人泪下。琴声传向远方,尹太师在家中听到了儿子的琴声,听懂了儿子透过这凄凉的琴声传达过来的诉说,才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错信了二夫人。悔不当初的尹太师遂将二夫人和管家交官府惩办。

 

   伯牙弹毕,再一次谢过小姐后,疯狂地冲向江边,从今天江都花园洞宾亭的崖边纵身投入了滚滚长江。尹太师闻讯赶来,儿子已经被无情的江水吞没。悲痛欲绝的尹太师赶紧请人打捞,在下游处捞上了儿子尸体,安葬在三华山弹琴大石后面的山上,并在大石上修建了庙宇纪念儿子。

 

    后人将尹伯牙弹琴时坐的那块大石叫作抚琴台。借琴小姐的山庄后来修成了谭园山庄。借琴小姐一直为死去的尹伯牙感到痛惜,她死后被葬于谭园山庄后面的高山上,化作了一块“大石母”,日夜守望着那块抚琴石。据说在解放前,常有久没生育又急盼生子的人,备香烛到大石母前虔诚祷告,就能早生贵子,而且十分灵验。后人还将尹伯牙第一次跳江的地方叫伯牙脑,后来又叫作了山岩脑。渔民也感怀尹伯牙的孝心,解放后反封建拆庙后,一航司在此抚琴台上修房造屋,以免遭炸毁,抚琴台大石才得以保留至今。

 

千古琴石今犹在伯牙便是从此处崖边纵身投入滚滚长江的

千古琴石今犹在

抚琴台遗址面对滚滚长江

千古琴石今犹在
站在抚琴台遗址上可以一揽长沱两江交汇



                     游抚琴台怀古

                          苏 佐

 

                 沉冤莫雪伯奇哀,幽怨琴声绕玉台。


                 晨履霜操千古恨,无辜逐放罪何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