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水路盐道

(2011-09-14 09:39:23)
标签:

自贡

盐文化

茶马古道

水路盐道

杂谈

分类: 旅游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水路盐道
盐文化系列报道之十四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水路盐道

 

                               孔坤林   摄影记者   谢洪

 

       自清咸同年间直至民国晚期,自贡盐场每年约有300多万担井盐沿着这条线路向外输出,尤其是二战期间,更是供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食用,成为自贡乃至全国名副其实的经济命脉,为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很大一部分就输往云南。河道上载盐的橹船常年保持在3000只左右,它前弦左高右低,后弦左低右高,俗称“歪脑壳船”,非常有趣。这种船极易转弯,适合于在釜溪河这条水浅弯多的河道中行驶,是自贡先民的一项重要创造,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内河航运史上的重大发明。

      盐运水道流经的区域内分布着这些自明代至民国时期的与盐业生产、运销有直接关系的这些重要建筑遗存至今仍保存完好,有的历经修缮改造,注入新的时代元素,仍继续发挥着水利灌溉、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作用,是极为珍贵的“活”文物,也是研究中国内河航运史、船舶工业史、自贡盐业生产和运销、城市发展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自贡盐运水道空间范围广、文化影响力大、功能目的明确,对自贡地区的盐业生产和运销、民居聚落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自贡盐运道路上仙市等一系列古镇的形成,还造就了西秦会馆等一批盐商会馆、乡土味甚浓的庙宇、驿站等典型建筑,贯穿成一条极具特色的文化线路。盐运水道上的这些古建筑,是自贡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的见证。

 

艾叶滩码头


       被称为盐运古道第一滩,修建较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是艾叶滩船槽至沱江的第一码头,是荣县煤炭下运至贡井盐场的驳转点和自贡盐水路运的起点。它占地面积122平方米,上连艾叶横街子,下接艾叶滩坝及沱湾。该码头整体结构为“之”字形,有一月亮坝。码头长7.3米、斜长8.4米(坡度45度)、宽3米。月亮坝长5.3米,宽4米。“之”字头(上石梯)长4米、宽3.8米,12级踏步,“之”字尾(下石梯)长7.6米,宽5.7米、20级踏步,“之”字拐(平台)长5.7米、宽3.8米。与此相邻的还有修建于光绪二十八年的(1902)艾叶平康桥及堰闸。为连接东西两岸陆路交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修建平康桥,平康桥为联石拱桥,拱梁梁架,4墩5拱,全长56.4米,宽6.4米,高8.92米。原为石板桥面,现为沥青砼。桥上石栏89个其中右边51个,左边38个。至此,平康桥堰闸、码头、船槽构成一套完整的交通水利枢纽系统。

 

贡井平桥

 

     沿着旭水河缓缓而下,我们可以看到横跨旭水河贡井城区中心的贡井平桥,它占地面积2214平方米。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贡井旭水河上最古老的石桥,是一座平孔和桥堰合一的石桥,桥总长73.8米,原长55.7米,共11墩13孔。桥墩高低不一,桥孔跨度不一,桥面墩最高处2.5米,最低处高度1.55米,墩宽2.56米,桥孔最大跨度为7米,最短跨度为4米,堰共13墩15孔。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为提高水位,清政府将平桥改为桥与堰闸相结合的形式,兼具陆路交通和水路运盐功能。2007年至2008年,贡井区政府对平桥进行了维修和周边环境改造,使其兼具陆路交通和旅游观光功能。平桥与30米的断崖瀑布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天然合一体,还是自贡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善后桥

 

      出贡井入自流井后的便是闻名遐迩的善后桥,位于自流井区新街与郭街交界处,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为整体石拱桥,桥长103米,桥宽16.8米,桥高7米。桥身有大小7个桥孔,桥身两面每孔拱肩上刻有精美的神话人物及驱除水怪的鱼龙神兽,共12处。由自贡盐商于1921年集资修建,竣工之日,恰逢刘湘、唐继尧等川滇军阀在自流井召开混战后的善后会议,军阀们便乘兴踏桥,并命名为“善后桥”。


     1965年,善后桥经扩建整修后,桥面铺水泥砼路面。善后桥现有一个车行道和两个人行道,其中车行道宽9.4米,人行道宽3.7米。善后桥设计精良,桥身雕刻极其精美,虽历经战争和数次水灾,但目前仍然还是自贡的主要交通要道。

 

仙市古镇盐码头

 

     船头进入沿滩区后,不久便到了仙市古镇盐码头。它位于沿滩区仙市镇仙滩社区,修建于明末清初,分布面积约150平方米。该码头分上、中、下三个码头,就下码头而言,它为河堤滩坝结构,南北宽,东西短,呈长方形,垂带式踏道,码头长12米,宽7.8米,16级踏步,踏步宽0.5米,自东向西逐渐低缓至河畔。沿码头向上是风雨桥,与古镇道路相连。上码头是盐运过磅验标的码头,往上约 80米是中码头,它主要承担当地生产生活物品的运输,下码头主要用于客运。码头连接仙市古街的主要街道(正街),也是古镇通往市区的主要交通干线,是釜溪河至沱江、自贡井盐出川的重要水路运输码头之一。


     2007年,仙市古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政府对仙市古镇的3个码头进行了维修,并在码头竖立码头标示。码头现客渡、运输两用,整体保存完整,结构稳定,对研究自贡井盐运输及盐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济运闸

 

      离仙市盐码头不远的是富顺境内的济运闸,它建于民国三十年(1942),桥位于邓关镇邓关大桥上游约50米处,与其配套的堰闸横跨釜溪河,坐东北向西南,分布面积4218平方米。当年,由富顺县长闵绍崖亲自组织实施修建。它是一座锁式梯级船闸,自上游至下游依次分布有上分水堤、进水门、下分水堤和出水门,仿巴拿马船闸而建,其主体为拦蓄河水、提高水位的拦河堰坝与锁式船闸相结合为一体的水利建筑。


      最大运力为每天830吨,年25万吨,船闸于20世纪70年代由手动改为电动升降。济运闸的修建,一改过去运盐船只一年只能往返数次的历史,满足了当时盐业运输的需要,称为自贡井盐出川的重要交通要津,建成后大大提升了釜溪河的通航能力,使自贡水路盐运通道顺达沱江,对研究自贡盐业经济、盐业运销及航运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物和历史研究价值。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水路盐道重滩桥及堰闸,民国四年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水路盐道自流井关外码头停泊的橹船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水路盐道自流井张家沱盐码头停泊的盐船,民国八年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水路盐道艾叶码头全景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水路盐道贡井平桥正面全景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水路盐道济运闸全景

茶马古道之自贡境内水路盐道善后桥全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