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贡盐文化系列报道之八
一入宫门享圣境,四方游人涌桓侯
摄影记者 谢洪
实习记者 龚鹏蜀
清咸同年间,自贡井盐发展进入旺盛时期,各大盐场因汲卤和盐业运输而需大量的生畜作为动力。据记载,当时每天所使用的牛就达三万多头,且不说宰猪和杀羊,每天杀牛就不少于10头,多时达50头,盐场每年处理的老弱病牛多达5000头左右。大大刺激了屠宰业的快速发展,从而造就了一批屠帮商人,屠宰行帮曾一度声势浩大,壮大起来的屠帮商人为纪念张飞的“忠肝义胆”纷纷募资兴建行帮会馆。其中桓侯宫便是当时屠宰行业祭祀奉神的会馆,也是他们维护自己利益,决议重大事项的场所。
盐、牛、庙,看似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却在自贡的盐历史上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盐业经济的衰落,曾经辉煌一时的井盐工业在人们的心中渐渐淡去,昔日的川南盐业重镇千年盐都自贡如今正发生着变化。触摸历史记忆,只能从散布在各个角落的古镇、老街和古建筑遗址上,依稀能窥到一些当年的繁华景象。
桓侯宫俗称张爷庙,又叫张飞庙,桓侯是蜀国大将张飞的封号。据记载桓侯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咸丰十年(1860)被焚毁,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原址重建,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总面积为124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60平方米,光绪元年(1875)年落成。由山门、正殿、戏楼、钟楼、鼓楼、月台六个部分组成的四合院。
记者跟随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了位于自贡市中心自流井区中华路口的桓侯宫。桓侯宫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封闭式建筑,整个建筑建在一个斜坡上,依山取势,宏阔华美,雕檐刻壁,结构巧妙,蔚为壮观。其山门居高临下,面朝大街的砖石结构门楼为单坡式,其歇山顶、重壁陡立,飞檐比翼,生机勃勃。游客可穿过门廊,拾级而上,给人以步步登高之感。
骄阳似火的七月,走进桓侯宫,凝重的古老宅院映入眼帘,院中的古榕树根深叶茂,绿树成荫,不时传来阵阵鸟儿叫声,缕缕清风迎面拂来,为酷署难耐的炎夏增添几分凉意,顿感神清气爽,惬意清凉。四周环抱的全木楼阁古朴雅致,将繁华喧嚣的现代闹市隔离开来。
桓侯宫拥有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一大特色,楼、栏、柱凡所用木质材料皆有精美雕工。雕刻做工精细,花草人物各种造型千姿百态。在桓侯宫的木雕中又以人物最多最为独特,咫尺之地,方寸之间,各色人物齐聚,栩栩如生。因早年门厅之上为戏楼,在楼栏处的木雕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当时的热闹场景,王公大臣坐于前台,仆从端茶、打扇,周围戏迷站立满堂,陶醉在时而凄美时而振奋的戏剧中。
记者在左右厢楼和石栏板上也看到均有木雕和石雕,窗下裙板之上也多有雕饰,不少题材均采用世俗民间生活场面和自然景物,人情味甚浓,全无矫揉造作之感,堪称返朴归真之作。这些题材的运用充分反映了当时行业工人同商人阶级不同的审美情趣。
有戏剧就有戏剧故事,正在茶斋喝茶的张先生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道:“这些雕刻都是有故事的”说着,他指着“得月亭”梁上的一幅木雕板画说道:“瞧,这就是‘牧童遥指杏花村’,如今雕刻这么精细,保存这么完好,神态这么逼真的板画已经不多见了”。当问及更多的图意时,他向记者摇头,表示还有待学者研究考证才知个中深意。
昔日的桓侯宫如今成为了文人墨客品茶会友的聚集地。这里融聚古玩城、硬笔书法家协会、国画协会、自流井区文化馆等文化阵地。你可以独坐绿荫下,听着清脆的鸟叫,品饮着清茶,鉴赏着古玩,管它外界世事烦扰,乐得你独享圣境,如此人生,何等的惬意?
来到博雅园古玩店,老板告诉记者,“桓侯宫就是块世外桃源,每天来桓侯宫的人很多,其中不乏中外游人、文人墨客,品茶的、鉴宝的、研讨古文化的、切磋画艺的皆齐聚一堂。”
盖碗茶里飘出浓浓的茉莉花茶香味让记者闻而止步,茶斋的老板热情地招呼到,“这里最低消费是三元,每人只需三元钱就能在此独享一个下午的清茶”。或许在物价高涨的今天,有如此景美茶廉的地方岂能有不吸引消费者前来品茶之理。
位于右面的厢房2楼,3间老木屋里到处摆满了书法、国画,油画,眼光所到之处书画作品比比皆是,这里既可以创作也可以展示。硬笔书法家协会张学礼老师正在其间悠然地品饮着功夫茶,紫砂壶里铁观音特有的香味弥漫在整个房间。张老师向记者说道:“静时泡上一壶功夫茶慢慢品味,动时邀约三、两同道中人共研书画古学,人生快慰之事莫过于此”。
以精巧布局,华丽装饰的桓侯宫,显示出其很高的艺术价值。2007年6月,桓侯宫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桓侯宫作为古代盐场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当时自贡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对于研究盐业手工业的近代化转变,会馆的演变、帮会的发展及清代自贡盐场的民风民俗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持续多日的高温,自贡的茶坊生意甚是兴隆,在收藏热和书画、古文化爱好者的带动下,桓侯宫里的茶斋更是客源不断,宾客满堂,不失为一处避署圣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