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粽子香飘上千年 如花般的端午情结
摄影记者 谢洪 实习记者
胡容
端午,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美丽而古老的节日。端午的粽香,飘了千年!传承至今。多少年来,端午节与粽香、艾香是分不开的,这已经成为我们的传统民俗了。一眨眼,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来了,粽子飘香的时侯又到了,身在异乡,未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学业工作忙碌奔波,我已很多年未在家乡过端午节了。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传统端午文化的越来越重视,端午节的氛围一年比一年更加浓厚了。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古至今,涉及端午的故事不胜枚举。
端午节的习俗,全国各地几乎是相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端午节所带来的感受和印象却不尽相同。这个端午节,记者来到了超市,学校、工地、农村亲身感受到了他们不一样的端午情结,给您呈现一个如花般的端午,让你领略不同境地的端午风情。
儿子,你喜欢吃什么味道的粽子呢
“儿子,你喜欢吃什么味道的粽子呢?难得回家一次,妈弄点好吃的给你吃。这里有鲜肉粽、豆沙粽、以及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等。我一样买点回来你尝尝,不多不多,你还可以带点回公司。”记者来到一家超市看见一位五十来岁的妈妈,站在一群正忙碌着挑粽子的人群里一手拿着电话,一手捡着粽子。
这位妈妈告诉记者,她姓王,家住自流井区,她的儿子在重庆上班,很少回家,更是难得吃上家乡的菜,儿子上星期打电话回来说放小长假3天,他准备回来,这可乐坏了父母,因此想好好给他补补。父母永远都是最疼爱孩子的。
“吃粽子了,老师,我要两个
记者来到了城乡结合部的一所留守儿童学校,不远处传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吃粽子了,老师,我要两个,吃饱了才有力气,我可是祖国的未来”一群孩子围在老师身边,其中一个调皮的女孩还扯着老师的衣角撒娇着说。
老师姓张,她告诉记者,学校已经放假了,现在留在学校的有11个留守儿童,他们中有的是孤儿,有都是父母在外打工无人照看,寄宿在学校。学校在放假期间分别每天安排一位老师看守值班,为了让孩子们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并要求值班老师在端午节当天和孩子们一起过节日。张老师说,“和孩子们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时至中午,记者来到一处建筑工地上,在工地的一个角落里,几个农民工盘腿坐在地上,简易的木板桌上摆放着几个鸡蛋,刚出炉的回锅肉还冒着热气,两边有两碟小菜,饭桌中央摆放着一大盘粽子,二锅头一倒,农民工朋友们脸上立刻洋溢着喜悦,二锅头入肚又充满惆怅,思念家乡的情愫由然而生,其中一个还低语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农民工刘师傅告诉记者,工地这几天都在放假,离家近的大部分工友都回家过节去了,留下来的都是离家比较远的。他是贵州人,家里有2个孩子,女儿读高中即将进入大学,儿子刚进入初中,老婆身体不是很好,家庭负担比较重,全家人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他在外打工来维持,因此平时都比较结简。在吃饭之前刘师傅都分别给女儿、儿子和老婆通了电话,送上了端午问候。
最难忘的乡村端午节
最让人羡慕最让人难忘的还是乡村人家的端午节了!在农村,过端午最快乐的是亲手制作粽子的过程,前一天就开始做准备工作。首先到离家很远的山上采摘宽大约4厘米,长9厘米的粽叶回来。大多人家以肉粽为主,少许人家包豆沙粽。人们通常把猪肉切成分条,用酱油、米酒、味精浸泡一夜。
端午那天把浸泡过的肉汁放少许盐和糯米拌匀,停放十多分钟,粽叶有2张背背相对,从叶蒂折成圆锥状取两勺米装进去,肉条放在在中间,再盖两勺米,将粽叶剩余部分折盖上去在折的地方把两边角折好。
把盖叶捏合折下,用草绳把折叶处绕紧扎好,再将整个粽身绑紧扎好。放入冷水中大火煮滚,再用小火煮四个小时。香喷喷的粽子就出炉了!这时期待已久的家人孩子飞奔了过来,你一个我一个剥着热腾腾粽子,脸上写满了幸福。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这首词,仅寥寥数语,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副端午节的风俗画,不仅描写了端午节的多种活动习俗,更传递了人们的喜悦之情和节日气氛。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习俗承袭下来,并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时候,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