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块石头价值10万
枯水期泸州江边千人觅石
成都商报记者 张柄尧
川报集团全媒体中心摄影记者 谢洪
每年2到4月,是一年中,长江江水最枯的季节。不过,对于泸州江阳区蓝田街道何家坝村等不少紧靠长江的村子而言,这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因为,大面积裸露出来的河滩,正好为寻觅长江石提供了方便。村民们对石头如此情有独钟,那是因为,一块块长江石,最终能置换为现实当中的财富。从当地奇石协会,记者了解到,枯水季节,泸州100余公里的长江边上,来来往往的觅石人达千人以上。整个泸州,寻觅、收藏、赏玩、交易长江石的人数,在5000人左右。一个多方得到证实的数据是,一块名为“蜀道难”的长江奇石,所售价格,竟达10万元。这也是目前泸州地区长江石交易当中,价位最高的一块石头。长江奇石,俨然已成为一个产业。
奇石村
开小汽车捡石头的村民
3月27日,天刚蒙蒙亮,蓝田街道何家坝村村民王开云,带上一把小铲,一个背篼,就离家外出觅石了。由于是开车外出,王开云觅石空间更大。从纳溪大渡口到合江水中坝的长江河滩边上,都能见到王开云觅石的身影。
王开云不过是何家坝众多觅石村民当中一位。6年前,当时还是泸县建安公司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的王开云,辞掉工作,回到老家何家坝,骑着一辆摩托车,开始沿长江河滩边转悠。6年后,王开云鸟枪换炮,买起了小汽车,但早出晚归觅石的习惯,仍没有改变。当地“石农”巫显咸说:“就靠捡石头,王开云不仅买起了小车,还在成都也买了房子。”就在成都商报记者前去采访时,王开云家中库存的长江石,已达百吨以上,“一边捡,一边卖。但好石头卖得不多。现在都收藏起,等时机、价位恰当了再出手。”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开云如是表示。
和王开云一样,何家坝村捡石头“发了”的村民,为数不少。作为当地首批“石农”,巫显咸对何家坝捡石头的情况,知根知底。“完全靠捡石为生的村民,整个何家坝共有64户,每户人家,大概都有三到四人。其中,年收入10到20万之间的,为数不少。不少人家,就靠捡石头在城里买起了房子。”巫显咸介绍。其中,巫显咸一家,除老伴“退居二线”外,自己和儿子、儿媳,都是“石农”。“除了在何家坝租了两间房子库存石头外,泸州城区还有一个石馆。好石头都放在泸州。”
27日,记者深入何家坝采访发现,和其他地方村落不同。何家坝沿江一线,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堆放的都是石头,就连卧室、厨房内,也都是石头的天下。家中除女人留守外,男人们悉数外出捡石头。“现在是寻觅长江石的黄金季节,时间一过了5月,长江涨水,石头就不好捡了。”巫显咸说。
由于何家坝捡石头已成气候,不少外地人也闻风而来。河南郑州的韩维利,已在何家坝生活了四年。除了和当地人一样,到河滩捡石头外,韩维利也搞起了石头收购。目前,韩维利正准备将自己近几年积攒下来的四五十吨石头运回老家郑州,“在那边开一个石馆,主要就是销售何家坝的长江石。”韩维利介绍,“整个何家坝,像我这样的外来户,大概有20户左右。浙江、河南、贵州,到处都有。”
另外,整个泸州,和何家坝一样,“石农”遍地开花的“奇石村”,至少还有另外两个,那就是位于龙马潭区罗汉镇的高坝村以及特兴镇的桐兴村,“事实上,整个长江沿线,都有捡石头的村民,只是其他地方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枯水期,泸州江边觅石者,在千人以上。”龙马潭区奇石协会会长黄吉荣如是表示。
生意经
以吨卖石头的村民绝迹了
让村民们热衷长江石的一个最重要原因,那就是一块一块的石头,最终能够置换成为现实当中的财富。在“奇石村”采访时,几乎每一位村民,都会讲述一段石头与财富邂逅的故事。27日中午,记者见到“石农”张昌友时,在河滩上忙碌了一个上午,张昌友连一块中意的石头也没有寻到。不过,这并没有打击到张昌友的热情,“觅石需要耐性,同时也需要缘分。几天找不到一块好石头,那很正常。但只要找到一块好石头,所有的功夫就都没有白白付出。”让张昌友有着如此认识的基础是,就在年前,他一块状如奥运火炬的长江形石,卖了两万元。这也彻底让这位曾经的大客车司机发现,“开客车不如捡石头。既没有任何风险,说不定钱来得更快。”而在高坝村,一位范姓石农更是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一块石头,“已有人出价80万,但我觉得,这块石头,价值在300万以上。”
就是众多这种未经核实,同时也无法核实的消息不断在泸州长江一线流传,这也导致伺机寻“宝”的村民越来越多。也就在成都商报记者前去采访时,就有“石农”抱怨,“我们既希望被外界关注。外界关注了,说不定价格会卖得更好。但同时,我们又很矛盾,知道的人多了,捡石头的人多了,好石头就更不好找了。长江天然河滩上,现在要捡到一块好石头,已经很不容易了。”
也就在记者前去采访时,何家坝村陆续有云南、宜宾等地的石商前来考察、购石。从宜宾赶过来的石商刘博瑞表示,“现在要到何家坝淘到好石头,已越来越不容易了。拿出来的,大多我看不上。我看上的,价钱又挺吓唬人。这些捡石头的人,越来越会做生意了。”从2001年起开始捡石头的巫显咸告诉记者,此前,何家坝并不是这样,“包括中国台湾、韩国都经常会有客商过来购买。当时,何家坝的石头,不少都是打捆出售,成吨成吨批发。但后来,我们发现,只要在一大堆石头当中,找出一块像样点的石头,价值就远远超出一堆的价格。现在,成吨成吨卖石头的村民,已基本绝迹了。捡到好石头,大家都舍不得出手。一般的石头,大家也会拿到网上进行交易。目前国内几家大的奇石网站上面,都活跃着何家坝的卖家。几百、上千一块的石头,几乎天天都有交易。”
另外,对于天然河滩上面长江石的枯竭,巫显咸也深有体会。“以前扔下不要的石头,现在也成了宝。”这种变化,也导致觅石习惯的改变。那种沿长江河滩转悠觅石的村民,现在越来越少了。更多村民,将目光放到了长江边砂石厂附近。在泸州蓝田沿线河滩边上,成都商报记者看到,当采砂场的挖掘机不断深入剖开长江沙滩时,接下来则是蜂拥而上的“石农”。一辆挖掘机旁边,伺机寻宝的村民,有近10位。
谈价值
物有所值还是市场炒作?
整个泸州,虽然已形成了三个具有明显集聚效应的奇石村,但觅石这一行为,却是从城里率先扩散开来,最后在经济利益驱使之下,这才吸引越来越多的“石农”加入。
泸州奇石界,一个最为传统的说法是,川江奇石的产生和形成,系青藏高原的岩石,在强大的水流和巨大的落差下跌荡起伏,相互碰撞、挤压、磨擦,使有棱有角的大石逐渐粉身碎骨,变细变小,进而磨合得光滑圆润。特别是长江泸州段,由于长江告别金沙江的落差与急流险滩,在泸州变得温顺起来,江石沉淀,形成一个聚宝盆。“宜宾、重庆等长江沿线,觅石者同样不少。但泸州奇石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和宜宾比起来,宜宾长江石块头太大,同时质地更为粗糙。而重庆一带,由于江水过度摩擦,卵石已变成细末,奇石资源明显不及泸州。”接受记者采访时,龙马潭区奇石协会会长黄吉荣如是表示。
由于千百年水打砂磨,从青藏高原一路过来的岩石,最终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其中,有的是外形独特,这就是长江形石。有的是卵石当中蕴藏图案,这就是长江画面石。从90年代开始起,就开始觅石、藏石的泸州人田正表示,自己最初对长江石感兴趣,完全是因为审美。“特别是当中的画面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只要现实当中有的,在长江画面石上,都能找到。这种天然形成的画面石,看起来就如同中国画当中的水墨山水,感觉特美。”
从当初单纯的审美,最终转向市场,2001年前后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当时,泸州藏家第一次组团到柳州参加国际奇石展,回来后,这些藏家又在泸州白塔搞了一次本土的奇石展。通过这两次展览之后,就连周围的农民都知道,长江河滩上面的石头,现在也值钱了!”黄吉荣介绍。
现实当中能够真实看到的财富,最终如滚雪球一般,将越来越多的人和泸州长江石关联到了一起。从当地奇石协会,记者了解到,目前,经多方考证,泸州已售长江石当中,单块价格最高的,是当地藏家何志祥所藏的《蜀道难》,以10万元价格成交。另外一块名为《争春团》的奇石,售卖价格则为8万,一两万、两三万的奇石,则数目众多,“对于那些声称声称数十万、上百万一块的长江石,从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今后可能有,但目前还只是存在在传说当中。”接受记者采访时,黄吉荣表示。
不过,一块石头价值上万,已足已让泸州长江石变得“迷人”。也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作为泸州较早的长江石藏家田正,还在感叹自己的“失宝”经历,“那是一块文字石,上面有四川二字。由于当天我捡的石头确实太多,带不走。我还专门将这块石头有文字埋在沙滩上。几天过后再去,石头已被捡走。捡走这块石头的是高坝石友徐光玉。最后这块石头卖了4万元。”
在黄吉荣看来,一块泸州长江石能够价值上万、数万、十万,完全是因为石头天然无雕饰的独特之美,“我认为,这不是所谓炒作。个中道理,只有真正的玩家才能体味。毕竟,石头这东西,识得的人,就认为是宝。不识的人,就以为是一根草。但最重要的是,长江石的市场,目前确实越来越广了。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单单整个泸州,各种规模的大小石馆,即有800家左右。寻觅、收藏、赏玩、交易长江石的人数,更是在5000人左右。每年交易额,在2000万以上。这就是一个产业。”
何家坝奇石村
泸州市委常务、组织部部长曹建国在高坝奇石村调研

泸州2010年奇石展

CCTV—4走遍中国之走进泸州拍摄泸州奇石

泸州家庭奇石馆

奇石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

美石 美女

泸州长江奇石《奔鹿》
泸州长江奇石《国色天香》
泸州长江奇石《疾雷破柱而不惊》
以4万元成交的泸州长江文字石《四川》

以10万元成交的泸州长江芙蓉石《蜀道难》

泸州长江画面石《林海雪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