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赶苗场”看苗家风情
观万亩油菜花海
摄影记者
谢洪
我国农村自古以来有赶集(赶场)的习俗。而每年农历二月初一,是地处古蔺县双沙镇的民族场,俗称“赶苗场”。这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的苗族同胞们一个个早早起床穿上五彩斑斓,艳丽无比的苗家服饰整装出发,从五里八乡齐聚一起,吹起芦笙跳起舞,奏起竹笛唱起歌,比比谁的歌声甜,看看谁的舞姿美。未婚男女青年,更是借机寻觅心上人,互换信物表情意。
记者在通往场镇的乡村路上,碰见穿戴苗家服饰的几个小伙子和小姑娘正苗歌互答,情意绵绵,不远处还传来了芦笙悠悠,余音袅袅。其中一个名为杨刚的苗家小伙子告诉记者,他们是来自叙永县的麻城,居住在远离城市的边远山区,平时都在外工作,每年的正月初八“踩山节”,二月初一、七月初一“苗族场”都会赶回来参加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族场是苗家人的一次聚会,一次展示自己民族的民风民俗的一次盛会。太阳正午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双沙场镇上,此时场镇街上是人头篡动,热闹非凡。街道两边商品百货林立,来回吆喝着的小商贩穿梭于人群中,一张张喜笑颜开的面孔迎面而来,苗家人古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个个花枝招展的苗家小姑娘成为场镇上最靓丽的风景线。
场镇上,一位崔女士告诉记者,她也是苗族同胞,但没有穿传统的苗家服饰,今天来赶场的还有很多都没有穿苗家服饰。我们苗族同胞一个个心灵手巧,美丽的苗家服饰,堪称服饰文化之一绝。一套服饰要经过种麻、捻线、织布、蜡染、刺绣、缝制、串珠等工序。仅一套女服就包含帕子、上衣、领饰、披衫、围腰、腰带、裙子、绑腿等部件,纯手工制成,需要一至二年时间才能完成,造价也非常高,因此对于离家在外工作而无时间制作的苗家人来说能穿上一套苗家服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了。
双沙镇位于古蔺县西南缘,赤水河北岸,321国道过境。素有川南“小罗平”之美称。每年3月13日是双沙油菜花节,然今年早春二月的双沙坝子就已成为一片花海,
满坝金黄,桃红柳绿,碧波荡漾,青山滴翠,雾霭迷蒙,蔚为壮观。在恰逢“赶苗场”的节日时,也迎来了双沙万亩金黄色油菜花的竟相开放,
漫山遍野,花香袭人,沁人心脾。这里的油菜花是另一种意韵,漫步于乡村的水泥路,穿过溪河的石拱桥,油菜花盛开于农舍间,返璞归真的神韵尽在其中。不由地让人陡然间进入了世外桃园,顿感神清气爽,心静如水,恍若隔世!
春风习习,花海茫茫、潮起潮落、荡漾清香、溪流纵横、山丘横卧、村落棋布、桃李点缀、牧歌吹奏、群蜂飞舞,大地一派流金溢彩。油菜花开,一朵朵成簇,一簇簇成枝,一枝枝花开,一田田蛋黄色,农家春色美如画,因而白沙村被誉为泸州市最具魅力的乡村旅游第一村。金黄色的油菜花海洋让沉浮在花海中的双沙成为了金色的世界,成畦成片的金黄色散漫开来,淹没着田野村庄和房屋,晴朗潮湿的空气中也飘满了油菜花粉,让人领略到金色花海的万种风情,把你的心情,把你的思绪,把你的梦想,都染得金灿灿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