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话题,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关心的。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点一滴都格外引人注目,而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远离暴力,健康成长尤其是我们一直关注的焦点。
从孩子个体来说,他们从一个婴幼儿逐渐向成人过渡的这一时期,其生理、心理变化比较大,性格具有不成熟、不定型的特点。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改变过去依靠父母的单一依赖型人际关系模式,从而追求平行对等的人际关系,但由于社会阅历浅,辩别是非的能力差,对好坏善恶缺乏全面正确的判断力,常以简单、武断、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判断事物,以个人喜好决定取舍。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尚未定型,叛逆心理强烈,在多元思维并存和各种不良风气影响下,在好奇心和盲从心理驱动下,他们容易感情用事、逞强好胜,冲动起来不计后果,最终可能就是采用暴力解决问题。
而在我们身边也不泛这样一些父母,他们坚信“不打不成才”、“黄金棍下出好人”。孩子行为稍有差池,马上拳脚相向。殊不知,他们这样做不仅使孩子承受皮肉之苦,更严重的是会使孩子的幼小心灵受到伤害,他们会产生自卑、冷酷、暴躁的性格。同时,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家庭成员,尤其父母,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对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权威性越强,孩子模仿得越起劲。孩子长期受到父母打骂,就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学会粗暴、打斗、残酷,并照父母的这种示范来攻击别人,因此,家庭暴力是促使孩子产生暴力倾向的催化剂。
那么,作为父母,应该怎么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孩子远离暴力呢?
我们应该知道,每个孩子都是有心理需求的。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使用家庭暴力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
人都具有攻击性和破坏性的本能,当孩子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可能激发他的潜在本能,出现攻击性,但当处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对侵犯者还击时,往往会找一个替罪羊发泄一通。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能以打骂了事,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精神状况,并对孩子加强爱心教育。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知道,孩子一出生面对的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并加以模仿。所以,作为父母,应该以身作则,端正自己的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实际行动教导孩子做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
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亲爱的父母们,给我们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从我做起,给他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用我们的爱,让我们的孩子远离暴力。
加载中,请稍候......